Saturday, January 31, 2009

华夏寻根:黄帝的都城"涿鹿城"(图)

华夏寻根:黄帝的都城"涿鹿城"(图)

在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残存的城墙从城外看仍然有十几米高,城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夯筑城墙时固定夹板的插孔,城墙底部宽约10多米,顶部宽约3米。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间长宽约500多米,当地人称它为黄帝城。

涿鹿城


□涿鹿城,相传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始祖黄帝的都城。如果这座城真的是黄帝的都城,那么史学界苦苦找寻的华夏文明的根就有了源头。

古城内早已被开垦成了农田,几十年来,让当地百姓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在耕地时经常发现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石头明显带有人工加工的痕迹,有的像铲 子,有的像板斧,这些石头是干什么用的呢?还有那些残陶碎瓦,更成了当地农民耕作的障碍。所以每年播种的季节,他们都要用耙子先将这些石头砖块清理一番, 多少年过去了,好像总也清理不干净。同时,当地人都盛传古城里有宝物。
这一情况在1957年10月引起了河北省文物部门的注意。于是,他们派出考古调查队前来考察。考古队的来临更增加了这座古城的神秘气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发掘,专家们根据古城里出土的文物初步判断,这座城,也许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古代涿鹿城———即当地百姓传说的黄帝城。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大约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随着人口的增加,各个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连年相互征战、祸害百姓,而 当时的统治者神农氏炎帝对此却无能为力。这时,黄帝部族在这场兼并争霸战中迅速崛起,许多诸侯都归顺了黄帝,但炎帝不服。因此,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在一 个叫阪泉的地方展开争霸战,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与黄帝结盟。
此外,还有一个实力更加强大的部落集团———东夷集团。东夷集团的首领叫蚩尤,蚩尤在历史上传说是个骁勇善战的战神。炎帝部落在东迁的过程中与蚩尤部落发 生了冲突,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炎帝无力与蚩尤对抗,一路向北逃亡,蚩尤紧追不舍追赶到涿鹿一带,炎帝无奈只得向黄帝求救。于是,黄炎部落联合与蚩尤率领 的士卒在涿鹿之野展开了决战。经过长时间激烈的较量,黄帝战胜了蚩尤,并将蚩尤擒杀于冀中之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
随后,黄帝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统一了符契,诸侯们拥戴轩辕氏(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为天子,并尊称他为黄帝。黄帝在涿鹿山脚下建起 了都城。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涿鹿城仅见于史书记载,甚至连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否真的发生过,都成了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氏族林立的局面,所谓上下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就是从黄帝时期拉开序幕的。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当时黄帝的势力范围东面到达东海、西面到达甘肃一带、南面到达江淮、北面到达内蒙古大草原,而涿鹿是他统治的中心。所以,历史上一直把涿鹿这个地方,视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那么,今天的涿鹿县,就是《史记》中记载的涿鹿吗?

王北晨,原北京大学教授,为揭开黄帝、炎帝及蚩尤的历史之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多次到涿鹿县考察。经过查阅大量的历史典籍,王北晨教授发现,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全国只有一个涿鹿县,位于上谷郡内。上谷郡,就是今天河北省宣化县,宣化县距离涿鹿县仅有40公里。当时上谷郡的管辖范围,相 当于今天的张家口市。上谷郡由来已久,战国时属于燕国的管辖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仍然设上谷郡。到了汉代,同样沿袭了秦的旧制。
王北晨教授认为,既然汉代全国只有一个涿鹿县,那么,作为汉代朝廷史官的司马迁,考察的就应该是上谷郡的涿鹿县。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的这座古城,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涿鹿故城,也就是黄帝城。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记》是在西元前91年,距离黄帝时代将近3000年。在这一历史长河里,涿鹿这个地名是怎么被传承下来的?要弄清楚这座城究竟是不是黄帝城,只有一种科学手段,那就是借助考古发掘,做进一步的探索。
□1997年3月,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队对涿鹿古城进行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和发掘,出土了一些战国到秦汉时期的陶器。但是,对于这座城的起始年代仍然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因此,考古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解剖城墙,揭开这座古城隐藏了几千年的历史真相。
考古队经过20多天的风吹日晒,发掘了一个长3米、宽2米的探方,探方掘进深度已达3米多深,同时,考古队还开辟了一条50多厘米宽的探沟。
一天,突然出现了奇迹。考古队队长李珺拿着一把小铲子,不停地在探坑的墙壁上敲击,当他敲到最底下一层的时候,忽然听到了空空的声音,那声音告诉他:里面可能是空洞。眼前这一重大发现,令考古队员们欣喜万分,一个多月来的疲惫情绪顿时一扫而光。
经过仔细观察,李珺发现这是一件掺和着云母的夹砂红陶釜。釜,就是古代人用来煮饭的锅。经过清理,考古队发现,陶釜内装有猪、狗的下颔骨,还有动物肢骨、 牛肋骨和鹿角等,另外还有精心打磨的玉石片,显得光亮如新。观察釜的底部,并没有烟熏火烧的痕迹,说明这个釜是专门用来祭祀的。从其形制特点、烧制工艺 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战国时期的器皿。
既然这座城是战国时期的都城,历代史书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黄帝城一直记载下来呢?它们之间有无联系?是历代史学家的讹传,还是涿鹿古城就是黄帝都城的真正素地呢?
为了寻找与之相似的文化现象,连续几天,李珺围绕着城墙仔细地勘察。果然,在古城东北角的墙基下,他发现了一个20多厘米厚的浅灰色文化层,李珺判断这很 可能是古代人留下的灰坑。在这个灰坑的断面处,他又惊奇地发现了一些彩陶片,这些陶片对于李珺来说十分熟悉,从它的烧制工艺和图案花纹,李珺一眼便认出了 这是仰韶时期的陶片。一个多月的苦苦找寻和思考,此时此刻对于李珺来说犹如拨云见日。这些陶片与城墙里发现的那些碎陶片,应当属于同一个时代,也就是仰韶 时期。
这一发现让李珺惊喜万分,近两个月来的焦虑和困惑顿然消失。同时,他开始相信,当地百姓们的传说和历史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仰韶文化,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期古代人的历史遗迹,距今约为7000年至5000年。依照考古学上的惯例,这处古人类遗址,就以仰韶村命名为仰韶文化。从此以后,凡是发现同类型文化遗迹,都被视为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仰韶文化的器形特点、发展脉络和它们所处的年代,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神农氏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源头。
神农氏时代距今大约一万年到五千年,包括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那么炎黄时代大致从七千年前开始,到五千年前结束,延续了约两千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神农氏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这一记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时期大体相对应。
因此,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创造的文化,他们在东迁的过程中把仰韶文化带到了涿鹿这片大地。
《国语·晋语》记载: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少典的人,娶有侨氏为妻,生下了黄帝和炎帝。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他们成年以后,有了各自的领地。所以,黄帝建立了姬姓部落,炎帝建立了姜姓部落。由此可见,二者是由同一个族群分化而来的。
专家认为,黄帝和炎帝虽然出自于一个亲属部落,但是从他们离开母系氏族部落,沿着不同路线向东扩张和迁徙,到达阪泉之战时已经很遥远了。而且当时的社会背 景是,神农氏衰落,诸侯之间相互征战,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情况下,黄帝作为当时比较强盛的一个部落,起兵征服作乱者。这样一来,炎帝的权威就受到 了挑战,因此与黄帝在阪泉展开了较量。
黄帝和炎帝虽然在阪泉进行了三次较量,但是,却没有残酷杀戮的记忆,并且通过相争而归于相亲结为同盟,为后来战胜蚩尤,统一各个部落奠定了基础。这恰好说明了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传统上有一定的渊源。
□然而,另外一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阪泉之战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呢?
史学专家们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发现东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叫文颖,他在《汉书·刑法志》涿鹿之野词条下作注解时说:“涿鹿在上谷郡,今见有阪泉地,黄帝 祠。”文颖的这一注解很有价值,他明确指出,当时的上谷郡涿鹿县境内,确有阪泉地和黄帝祠。这个离现在的涿鹿城只有30多公里。
唐朝初期成书的《括地志》,对这一记载则更加明确。阪泉,到了唐朝就叫黄帝泉了。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六里。唐朝时的妫州怀戎县就是今天涿鹿县的保岱乡。泉水出五里到涿鹿东北与涿水汇合,涿鹿古城也在妫州怀戎东南五十里,那里原来是黄帝的都城。
这些记载说明,阪泉和涿鹿是同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涿鹿县矾山镇。这些历史遗迹,是历史留在大地上的烙印,它们是靠史书记载和当地群众一代代传说、记忆而流传下来的。

下图就是反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真实地址,黄帝陵寝桥山和都邑都在这里.离北京西边的官厅水库不远.

附件 阪泉之战.JPG (67.45 KB) 2008-12-7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