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0, 2009

日月阴阳,文武兼备, 报恩复仇,中庸中用,精神血统

日月阴阳,文武兼备, 报恩复仇,中庸中用,精神血统, 当然不明白这些的,肯定就不是自己人了;


这就是祖先留下的教训,我们绝对不可自己人打自己人

所以才有今日成为残废民族的结果

炒饭确实是冷饭来炒比较好吃

其确实为中国少民文化之一, 但是侵占我汉家祭天天坛,可谓无耻!

中国这两个字是汉人的汉字。
现中华共国是汉人为主体的国家,历代主席都是汉人,国家语文为汉字汉语; 如果有人认为有少民身份得到了一些好处而嚣张起来,那么后果会很严重。

你才无聊,我说的是奴性, 关现代的满族X事? 他们都是满清奴隶政权殖民者的支持者吗? 如果是,就是在否认辛亥革命,那就是名目张胆的反动势力!
根本就是你在对号入座,心里有鬼!
汉人人口要多要少都是自家事,还要有满清奴隶政权殖民者的行政批准吗?好笑
汉人对满清的矛盾是中国人反击抗争侵略者悲歌


关于血统一词,来这里看,不要人云亦云
李老板的爸爸是汉人,不要乱说了, 山西那里都证实了,还讲这些子无虚有的,那天还有人所老毛是苗族呢,神经病=。=

华夏族(华人)起源与大量血统文章显示华族血统一致性甚高
http://cforum6.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476506

华人奴才继续崇拜满清奴隶主的潜意识行为影像

华人奴才继续崇拜满清奴隶主的潜意识行为影像


黄马挂,杀汉人的马上战斗服


瓢虫装


一群太监

在北京继续做奴才梦的奴才们
辫子北京欢迎你!




自卑自闭的蜈蚣装


满清奴才侍应




慈洗太后, 奴才给你请安



洋大人,我一定照办, 请您放心




被满清奴隶了200年的汉人, 没有了自尊做惯了满清殖民者的奴才,乖乖的为满清卖命,




爷我就是想做一个糠稀剩世的奴才



鲁迅说:“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强奸之下,奴才不仅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还能在极致的奴隶生活中体验到被强奸的快感。

鲁迅先生一生憎恶奴气,屡屡说到中国人的奴性重。他又常说,中国人做了满洲皇帝二百多年的奴隶。清朝大概是由于自己的奴隶制基因,尤其喜欢奴才。清朝奏章上的“奴才”的特殊地位,就是满洲皇帝特别喜欢奴才的一个证明。

Tuesday, April 14, 2009

明朝不好?明朝是一个政权时期,不能做为与人物对比的entity

明朝不好?明朝是一个政权时期,不能做为与人物对比的entity , 请改正语误。

我假设你说的明朝里面的人物, 也假设你认为明时期的人物都比满人差,我再假设你没有把降满清的汉八旗算进去, 那么请问所谓最好的竟然是满人, 是从何说起? 请指教。

大树倒了,原因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不过如果单论创造力,大明的各种文明成果甚为深厚, 长篇大论就太长乐,简单的说吧你看四大名著就全部都是受大明教育的人写出来的,有3本是大明时期的出品; 像三国演义这种500年前明朝的小说,吉蛋糕,那天我就一个大书局找,店员说卖完了,晕掉,这么畅销咩。。。。

没有汉八旗的那班汉奸头脑, 清时经济在清酋乾隆时期就要倒了;

我唯一可以认同的是满清殖民者在利用奴隶心态的弱点方面,确实很有心得。

Monday, April 13, 2009

什么是 纯 华人?

什么是 纯 华人?

中国左派思维又泛滥了,又要自由自然,可是又提出人为措施,是不是一种虚伪?

全球弱化意识形态正好让中国左派在海外找出路市场

同意这点,中国左派网民有自我幻想代表世界的习惯

不是承担的问题,过去的错误要去从中学习,而不是重犯;
与其说没有族群问题,不如说反人类强制同化政策的成功;

国与国之间只讲利益,不讲民族;

人类不分民族了,就会分阶级,不分阶级了,就分职业,不分职业了,就分性别; 所谓世界掺种人大联盟是一个可以被预见的笑话而已。

不理性的仇日是中国共党的虚伪政策,目的的导引国内不满情绪, 我们希望日本道歉并正视历史, 而不是洗脑式的仇日

融合一词在这里使用有误,融合说的是A+B = C ; 如果说是汉化了是等于 B+汉 = 汉 。。。。正确用词应为"融入"。。。我们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把数个愿意接受华夏文明忠于华夏文明文化的少数民族融入到我们的大家庭的。。。这就是"融入"。。。

胡服骑射其实有很多解释,现在来看我们也不能为他下一个准定义,我看来这是一种改良行为,是人类本能求适应功用。并不能说是汉文化,这是人类行为。 中山装是孙中山改日本学生服,日本学生服改自德国军服,这个不算是一种文化吧,是孙中山先生宁可穿倭服西服,不肯穿灭我华夏衣冠的满族马挂的心态行为。
旗袍那肯定不是汉文化了,你怎么硬抢 了满族的衣服说是汉文化呢? 请尊重少数民族。
现代许多人穿旗袍是因为宋氏 姐妹的推广,那是国民党时期有一个运动叫新女性运动,说要尊重连妓女在内的所有女性,就穿上了妓女装来显示这个运动。(当时满族失去殖民者地位,男性没有挣钱的本领,女人都出来卖肉,旗袍当时就是妓女装)
我倒觉得旗袍太露了太紧了,好象很小气的感觉,可能以前是妓女装的关系。女性都喜欢? 至少我家族的人还没见穿过的。

战功赫赫 青史无名:被漠视的十大名将

战功赫赫 青史无名:被漠视的十大名将

1,陈汤:要论抗击匈奴的名将里谁最冤,那当属陈汤莫属,大汉朝反击匈奴的世纪之战,实际上是到了陈汤这里才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战阵斩匈奴单于,平 定西域土地,奠定中华对今日新疆的主权,陈汤的功业自不必说,可是在汉朝朝廷内,却偏偏落了个功高不赏的凄凉结局,怪只怪陈大将军太不会来事,只知道埋头 打仗从不知抬头巴结人,加上陈汤自己确实手脚不干净,有贪污的把柄抓在御史手里,于是功高不赏暗箭来,得胜还朝的陈汤差点因为“未奉诏”被整死,最后虽然 封了关内候,可没过一年就免爵为民,碌碌而终,对比草包将军李广利三征匈奴无功却高官厚禄的荣耀,陈汤可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2,高敖曹:在鲜卑北齐政权里,汉将高敖曹可是个狠角色,东魏王高欢平时给军队训话都是用鲜卑语,只要老高在旁边,肯定用汉语,而老高率领的汉人军队确实 是当时北齐军队里最精锐的部分。老高这人虽然甘为鲜卑走狗,可也不是完全没有气节,经常为了维护汉人的尊严和他的鲜卑同事打的头破血流,可小节不减大节毕 竟有亏,谁让他是“伪军”呢。最后老高下场也很惨,东西魏大战的时候硬是让自己的鲜卑主子出卖,手下几万汉兵独抗西魏数倍于己的鲜卑铁骑。在让敌人付出了 更大伤亡后全军覆没,其悲壮的结局也告诉了中国军人一个硬道理---做啥都别做汉奸。

3,冉闵:今天历史学界对冉闵的看法确实争论激烈,但是我们抛却政治因素不谈,单从军事成就上来说,冉闵确实为我中华百年一出的军事奇才,他的冉魏汉军经 历的大多数战斗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且手下部队以步兵为主,却多次在中原大地横挑强胡骑兵军团,几乎是百战百胜,还打得对手全军覆没。最后虽 败于慕容鲜卑骑兵军团,但此战鲜卑人也死伤甚重。遗憾的是,政治上的宣传导向让后人对他的军事成就研究甚少,而他最后悲惨的结局不能说明慕容鲜卑军团有多 强大,除了说明他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上的失策外,还印证了中国古代的一句俗话:悍狼抵不住赖狗多啊!

4,刘牢之:要问冉魏败亡后谁是天下第一劲旅,那非东晋北府军莫属,北府军是东晋政府的胆,刘牢之就是北府军的胆,这支由南逃汉人组成的虎狼军团勇猛善 战,其中还有不少成员是冉闵军的旧部,肥水之战,刘牢之统八万之众大破八十万五胡联军,打出了中华男儿的赫赫天威,今天的人或许忽略了一个历史细节,胡人 皇帝符坚在望八公山草木时,把满身林木都看成了士兵,留下了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话,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横行北方的大贼首如此胆战心惊,答案就是在肥水之 战的前一天,刘牢之率领五千北府健儿率先对胡人大军发动奇袭,斩杀一万多人,一战打破敌胆,才有了之后肥水之战敌人落荒而逃的局面,遗憾的是,中国史书一 直在鼓吹其实并没有担任指挥任务的名相谢安,老刘的声威反而无人知道了。北府军存在了五十多年,最终落到刘裕手里,刘裕也凭借这份家底几度北伐,打出了南 北朝时期汉人最辉煌的时代。

5,柴荣:后周皇帝柴荣一生最大的悲哀无外乎两字--短命,北方是他统一的,契丹是他打跑的,幽云十六州的关南十七县是他收复的,一辈子没遇到一个象样的 对手,却偏偏争不过老天爷,英年早逝的结果就是让赵宋政权拾了历史最大的一个便宜。凭借老柴留下的丰厚家底,赵氏兄弟基本统一了汉民族的势力范围,却偏偏 拿契丹人占领的幽云十六州一点办法都没有。遥想柴荣北征时,契丹大军望风披靡的情景,我们不得不感慨,假如后周世宗再生,历史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恰 恰因为赵宋政权存在的缘故,大英雄柴荣的光辉事迹也就没有多少人关注了。柴荣的后人基本都英年早逝,只留下水浒里子虚乌有的柴进大官人,还跑到山上当了贼 寇,最后又随宋江征了回辽,算是替老祖宗还愿了。

6,刘仁轨:中华千年灭倭的第一功臣,朝鲜白江之战不但打的日本全军覆没,更让日本在之后的几百年里铁心跟在中国屁股后面做小弟。按说一仗打出了中日两国 的几百年和平,老刘的功勋不算少,可谁让他生在大唐呢,那是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刘仁轨击杀数万倭兵的战功,与唐朝当时的众位名将相比确实黯淡了点,就好 比今天的美国,一个将军要是打过苏联,绝对可以天天拿出来炫耀,一个将军要是打过缅甸,估计提也不好意思提,怪只怪当时中国太强,日本又太不是盘菜,所以 刘将军星光暗淡也就不奇怪了。


7,王玄策: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印度,这个英雄就是王玄策,一个非军事专业出身的使节,一个在国外毫无根基的外 交官,居然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实在是世界军事历史上不二的奇迹。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就这样轻松的被一个中国外 交官在战场上搞定了,真是愧对“ 文明古国”的美称啊。只可惜当时的中国对印度知之太少,在中国人眼里那只不过是一个化外蛮邦而已,而近代因为“中印友好”的缘故,对这段历史教科书上也避 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没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

8,庞籍:我真怀疑庞籍是不是和民间说书的有仇,不然这位抗击西夏的大英雄怎么在《包公案》里倒成了人见人恨的反面太师?要知道宋朝防御西夏的战略思想是 他设计的,如果说之前的名将大多为进 攻型人才的话,那么庞籍可以算是北宋防御战的第一专家,西北边陲在他的经营下成为了铜墙铁壁,在宋朝连经三川口与好水川之战后,正是他镇守陕西,为宋朝稳 住了边疆局势,整顿军队,选拔将才,为大宋在西北锤炼出了一支精锐铁军。后人熟知的两大抗西夏名将狄青和张兀都是他大胆提拔的,到了话本小说里却全成了他 的敌人。对比真正的历史,看看《包公案》《三侠五义》里一系列对这位大英雄的歪曲描绘,直叫人由衷叹服一句:人民群众的创作力量是无穷的。

9,傅友德:在朱元璋的部将里,傅友德是非常低调的一位,毕竟那个年代名将太多了,可这个低调的名将却做出了不低调的攻业:云南是他打下来的,甘肃西部, 青海北部以及新疆东部地区也都是他打下来的。鼎盛时期的蒙古骑兵在云南地区曾屡遭挫折,可老傅的明朝大军却在短时间里横扫了西南,天下无敌的徐达在岭北战 役里遭到蒙古人阻击,无功而返,可西线几乎同时出征的傅友德却率领大军横行千里,在蒙古高原与青海高原上见谁灭谁,七战七捷,打的蒙古人望风而逃,只可惜 他的名字一直生活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阴影里,晚年又因飞扬跋扈而获罪,最后落了个凄凉的结局。

10,陈麟:朝鲜人鼓吹李舜臣,几乎把老李说成了高丽的民族魂,可是当时的老李只能算陈麟的属下,灭倭数万的露粱海大搏杀,说到底还是要看大明铁军。陈麟 算是明朝中后期一个不世出的奇才,露粱海歼灭战正是由他制定战术一手策划的(今天的教科书却出于中朝友好抹杀了这点,见段万瀚的世界五千年)。这个人还是 个全才,西南平缅甸,播洲平杨应龙,平原战,山地战,骑兵战,步兵战,火器战,陆战水战几乎是样样精通,样样都打得赢。只可惜由于他名声不好(经济问题比 较严重,又比较会巴结宦官,前者有点严重,后者在当时确实也算不得错),因此史书上对他评价不高。加上满清的历史书对万历三大征的歪曲,使这位建立大功业 的英雄反而默默无闻了。当年他的小跟班李舜臣已经被看做高丽民族的战神,真正建立下大功绩的他,是否更值得我们中国人去好好的纪念呢。

Sunday, April 12, 2009

明末反清大儒5 , 朱舜水先生

鳞东海,乞复明

朱舜水作为大明华夏亡国之际的一位爱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情操。为了匡复汉室江山,驱逐满清,他曾三赴安南 (越南)、五渡日木、奔走於厦门、舟山之间,效申包胥借兵复楚之举,向日本乞师复仇。耿耿忠心,一腔至诚。

弘光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五月,清兵攻陷南京,福王出走,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投降清军。福王败亡後,明皇室产生了两个领导力量,即唐王(朱聿键)政权和鲁王(朱以海)政权。不久,清兵攻取福建,杀了唐王。此时,鲁王率领部下进占南澳岛,然後攻取了舟山群岛。这时候,朱舜水曾几次往返於日木与舟山之间。他之所以屡次去日木,是想借日本援兵资助舟山守将、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复中原。鲁王监国五年、清酋顺治七年(西元1650年),朱舜水以五十一岁高龄又一次飘浮东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发现。清军白刃合围,逼迫他髡发投降,但他谈笑自若、毫不惧怕,誓死不降,表现出了明末志士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情操。同舟刘文高等人被他的义烈所感动,驾舟将他送回舟山。

次年,五十二岁的朱舜水又去日本,以後又由日本到安南。当他正要从安南返回舟山时,舟山和四明山寨都被清兵攻陷了。鲁王走避厦门,舜水的最好师友王栩、朱永佑、吴钟峦等人,也都先後为国殉节。尤以王栩死事最惨,足以表现民族气节。据全谢山《鲒奇亭集·王公墓碑》记载:王翊,字完勋,浙江慈溪人,徙居馀姚。监国二年,他聚兵结寨以屯,蔓延四明八百里,气势颇大。舜水和王翊深相缔结,两人经常密商恢复大明的方策。由此,舜水视王栩为平生唯一知友。监国六年、清酋顺治八年(西元1651年)七月,王翊在清军围寨数月後,顽强抵抗,最终被清军所执。他被擒后,在狱中每日从容束帻,掠鬓修容。临死前写绝命诗云:“平生忠愤血,飞溅于群卤”。书毕,引笔掷向满清犬帅面孔,仰天大笑:“我要叫你们见识见识汉官的威仪”。清军因怀恨他的积年顽强,许多人集合起来,用乱箭将他射死。但他至死挺立胸膛,面不改色,壮烈牺牲。王翊殉节那天,正好是旧历中秋节。消息传来,舜水大为悲痛。他说:“中秋为知友王侍郎完节日,惨逾柴市,烈倍文山。仆至其时,备怀伤感,终身遂废此令节。”[16]还说:“十五日为知友王侍郎殉忠之日,此日不喜接见一客,亦不至于谈笑。”[17]舜水对亡友的真挚缅怀,表示了他对大明华夏的赤胆精诚和反清复明的决心。

由于国事日益危急,鲁王在监国九年(西元1654年)降诏徵召五十五岁的朱舜水。但因舜水东西飘泊,住处不定,玺书辗转两年后才到他手中。鲁王在书中责备他“托谕占城,去而不返,背君苟免,史氏讥之。”[18]希望他尽快回国效力。朱舜水手捧诏书,唏嘘慷慨,想立即转赴思明(今厦门)返回舟山,但苦无交通工具,困于安南。他只得先回复鲁王一封信,陈述他历年海外经营,筹资觅饷的苦心。他在丁酉《谢恩奏疏》中说:“去年委曲求济,方附一舟。意谓秋末冬初,便可瞻拜彤墀,伏陈衷曲。臣数年海外经营,谓可得当以报朝廷,当与藩臣悉心商榷,不意奸人为梗,其船出至海口,半月而不果行。复收安南,愤结欲绝。 ”[19]这说明舜水在海外数年间,为恢复大明河山,时时辛劳、日日经营。在他苦心策划下,终获一救国良策。“今谋之十年,方喜得当,意欲恢弘祖业,以酬君父,以佐劳臣。”[20]虽然其中秘密如何,今无从考察,但由此可见舜水对明王朝一如故往的赤胆忠诚。

急於早日回国尽忠报效的朱舜水,终於在永历十一年、清酋顺治十四年(西元1657年)正月,等来了日本船,准备乘舟渡海归国。但不料在二月遭安南供役之难,被羁五十馀日,与死为邻。是年舜水已五十八岁,为铭记这段老年之难,他逐日记有日记,并取“庶人召之役则往役”之义,名所记为《安南供役纪事》。其《自叙》云:



媳我中夏沦胥,外夷闰位,天既不赋瑜以定乱之略,瑜何忍复生其任运之心。是以通播异邦,流离一十三载,间关瀚海,茹荼百千万端,庶几天日再明,沉州复陆。乃忽有安南国王檄召区区,相见之际,遂为千古臣节所关,不死不足以申礼;然徒死亦不足以明心,不得不亲至其廷,往返辩折。况瑜大仇未复,又何肯轻丧於沟渠,故不亢不挠,以礼譬晓。国王之识习局於褊浅,而才气颇近高明。谗夫 张,极力煽其焰;元臣箝口,无或措一辞。独力支撑,四面丛射。逼勒有甚乎卫律,嗟叹无闻于李陵。虽十一日磨厉之锋,不敢轻试;而三百年养士之气,未得大伸。谨将逐日问答、行略、书札,录为一卷。芟其诸臣问难,嫌于繁冗也。隐其行间机务,为彼慎密也。子卿以奉使困饥雪窖,洪皓以迎请流递冷山,节烈尚矣!瑜则无所奉也。无所奉则不必记;然关于国也,关于国则不敢不记。因志之曰安南供役纪事云尔。[21]



正如舜水自叙所言,安南之难在朱舜水的整个生涯中,犹如飓凤一般,突然袭来,但又瞥然而去。然而,它却折射出朱舜水为维护大明王朝声誉而不卑不亢、视死如归、至诚爱国的高尚人格。

安南之难的史实经过是:朱舜水滞留于安南时,恰逢安南国王需要识字的人供书记之役,有人推荐他,府吏便把他捉到官府,面试作诗写字。舜水不肯作诗,只写道:“朱之瑜,浙江馀姚人,南直松江籍。因中国折柱缺维,天倾日丧,不甘获发从虏,逃避贵邦,至今一十二年。弃捐坟墓妻子,虏氛未灭,国族难归。溃耄尤焚,作诗无取。所供是实。”[22]府吏把他拘囚起来,严密监视。数日后,安南国王在外营砂召见他,舜水不肯下拜异邦国王,激怒了国王和文武大臣。第二天又召见他,这次满朝文武大臣尽集,另有数千人持刀环立,一派杀气腾腾。面对这些,舜水毫无惧色,徐徐步入。差官命他拜,舜水不拜;又写一“拜”字命他拜,舜水于“拜”字上添一“不”字,仍不肯拜;最后差官牵袖按令他拜,他挥而脱之还是不肯下拜。国王大怒,一定要杀他。同行的人也都劝他拜。舜水却说,前天从会安来的时候,已经同亲友作过死别了。今日我为遵守明朝礼节而死,毫无遗憾。我死后,如可收尸,乞题曰“明徵君朱某之墓”。安南国王天天派人在舜水寓所附近杀人,先枭其首,再将骨肉剁碎,抛散满地,招致鸟鸢犬豕竞来就食,以此恐吓他,但舜水绝不被威逼所屈,始终不拜。威逼不成,又施利诱。安南王请舜水在安南作官,并以“太公佐周而周王,陈平在汉两汉兴”相诱。舜水坚辞不就,致书安南国王说:“瑜徒以天祸明室,遁逃贵邦,苟全性命,别无他图。如日中华丧乱,遂欲委质於贵国,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大王不以无礼诛之,而复以此伤义士之志,是犹与於杀之矣。”[23]忠心赤胆,跃然纸上。安南王仍不甘心,又派人劝说舜水,要为他接取家眷,营造府第。对此,舜水答曰:“去家十三年,绝无婢妾,何有家眷?瑜役毕告归,必不留此,甲第何为?”[24]铿锵之语,表达了舜水作为大明遗民,定要返回故国的决心。最后,安南王又派人写一“确”字,探问他的意思。朱舜水作《坚确赋》回报安南王,以表自己坚贞的志操。

朱舜水在安南的遭遇,证明了他不愧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生当民族危难之秋,却保持了海外赤子之心。这诚如他自己所说:“仆事事不如人,独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似可无愧于古圣先贤万分之一。一身亲历之事,固与士子纸上空谈者异也。”[25]他在安南的遭遇反映了他言行一致、坚贞不屈、精诚无伪、壁立千仞的人品。为此,梁启超称赞他:“先生方正强毅,镇静温厚,诸美德皆—一表现,实全人格之一象徵也。”[26]

由于屡受挫折,朱舜水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但他反清的意志至死不衰,复明的决心始终不变。他继续奔走海上,“雅有意于经历外邦,而资恢复之势”。他时时以国事为念,“审察时势,密料成败,故濡滞沿海,艰厄危险,万死如发。”[27]永历十三年、清酋顺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五月,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和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师北伐。六十岁的朱舜水应郑成功的邀请,参加了这次战役。收复瓜州,攻克镇江,他都是亲历行阵。但这次行动最终遭到了失败。舜水衡量当时的局势,不禁浮起了一个悲壮的观念:声势不可敌,失地不可复,与其在内地做异族的奴隶牛马,不如蹈海全节,以保存民族正气。於是,他学鲁仲连不帝秦的精神,东渡日本,留居长崎。

朱舜水定居日本後,每日向南而泣血,背北而切齿。正如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海外遗民意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

终身和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



遭逢“阳九之厄”的朱舜水,为恢复明朝的一统江山,冷静地回顾和研讨明亡的历史教训,并在六十二岁时,即明亡后的第十七年,写下了著名的《中原阳九述略》。这篇著作共分四章,第一章题名“致虏之由”。舜水认为明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政治腐败。“中国之有逆虏之难,贻羞万世,固逆虏之负恩,亦中国士大夫之自取也。语日:‘木必朽而後蛀生之。 ’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二是学术虚伪。明末科举制成了文人士子攫取个人功名的手段,所以人们穷年皓首于猎取华词、埋头 哔之中,不知读书以出治临民之义哉!第二章论“虏势二条”。一条论天启、崇祯年间,边臣失职,致虏披猖;二条论虏入中原後,搜括征发,使天下骚然。第三章讲 “虏害十条”。舜水痛斥满清入主中原後的十大罪状有:1.东人之害,自江以北至南京。2.沿海有防边、养兵、藏匿、接济之害。3近海有造船、帮工、值匠之害。4.签发舵梢之害。5.内地有签派船料、搬运木植之害。6.省会近城各郡有放债举息、买官附营之害。7.仕宦有配发上阳堡、宁古塔之害,并入旗披甲之害。8.买官但计有钱,不问色目之害。9.打老鼠之害。10.拆房屋之害。第四章名为“灭虏之策”。“灭虏之策,不在他奇,但在事事与之相反。”舜水举例说:“彼以残,我以仁;彼以贪,我以义。解其倒悬,便已登之 席;出之汤火,斯为沃之清凉。则天下之赤子与天下英雄豪杰,皆我襁袱之子,同气之弟,安有不合群策,毕群力,以报十七年刺骨之深仇哉?逆虏虽有神谋秘策,亦无所再施。况黔驴之技人穷,山鬼之术尽露。全为百姓勘破,毫无足惧。故知一败涂地,必不可支也。”篇末署名“辛丑年六月望日,明孤臣朱之瑜泣血稽颡拜述”。耿耿忠义之情,力透纸背。这篇著作书写完毕,舜水拜托他的日本至友安东守约收藏保存,谓“他日采逸事於外郡,庶备史官野乘。”[28]舜水一直企望中原能有恢复的一天,为此,他滞日期间生活十分节俭,死时居然储蓄了三千馀金。这是他积蓄恢复正统中国的经费。舜水反清复明的公忠真诚,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朱舜水在日本讲学和倡导读书,受到了政界和学界广泛的敬重。他去世后,被日本学者谥为“文恭先生”

  朱舜水侨居日本讲学20多年,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日本学者木下贞干写道:“夫以先生学纯德粹,传中华之道脉,激东海之儒流,闻风兴起者,比比皆是。”朱舜水造就的许多人才都得到美誉,门生安东守约被公认为“关西巨儒”,

  安积觉被称为“惇惇先生、一世儒宗”;受教于他的官员奥村庸礼则被视作“一时俊杰”。

  朱舜水在民间百姓中也颇有名望,他雇请了一位老太太为自己缝洗衣衫,可几次付给老太太工钱,老太太却不肯收。在朱舜水询问之下,老太太才提出:希望得到两幅朱舜水的书法作品。朱舜水立刻为老太太一挥而就地写了,留下了一段佳话。

  朱舜水在日本政界和学界受到广泛的敬重,无论官民,都尊称他作“朱夫子”。德川光国拜朱舜水为师,每见面都要“亲执弟子礼”。朱舜水的几个门生――今井弘济、安积觉、秋山久积等为了更便于向朱舜水请教,都经刻苦努力,学会了讲汉语。1682年朱舜水在日本逝世后,日本学者将他谥为“文恭先生”。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帝才具备为死去的人定“谥”的资格,故而日本学者们议定的这个“文恭先生”,被视作非正式的“私谥”。

  ●朱舜水的著作在日本一直被许多读书人珍藏,而且价格昂贵

  朱舜水的日本弟子悉心收集了他的著作、信札和讲义,编纂了《朱征君集》和《朱舜水先生文集》。《朱征君集》共八卷,于日本贞享元年(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编就,但没有刻印,只有抄本,被称作“加贺本”,极为珍罕;而《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刻印于日本正德五年(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称作“水户本”。到了日本明治年间,学者稻叶君山得到了“加贺本”,他将“加贺本”和“水户本”对勘,新编了《朱舜水全集》,于1912年出版。这个版本被称作“稻叶本”。

  由于朱舜水对日本学术思想产生过久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在日本一直被许多读书人珍藏,价格昂贵。我的一个朋友前一阵子到日本东京,逛了著名的神保町旧书店街,发现朱舜水的书仍很热门,上述“加贺本”根本见不着踪影,“水户本”的标价是几百万日元,就连最晚近的“ 稻叶本”也要几十万日元,真是天价!

  (作者单位:总参谋部)

  图一:朱舜水像

  图二:位于日本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瑞龙山德川氏墓地内的朱舜水墓,碑文“明征君子朱子之墓”为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国亲题。

明末反清大儒4 , 方以智(原来还是搞物理研究的)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桐城市区)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满清假名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清酋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方以智酷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幼塾中诵读之余,即好穷物理,曾谓“不肖以智,有穷理极物之僻。 ”(《物理小识》卷五)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终于在哲学和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方以智学识渊博,《清史稿》本传说:“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这一评价并不过分,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例如,在学术分类问题上,他把学术分为三类,说:
  “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言治教,则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
  在这三种学术中,他讲得比较多的是通几与质测。他说:
  “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物理小识·自序》)

  可见,所谓通几,是对事物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而质测则要求脚踏实地考察事物变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类,总结验证已知规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显然,通几与质测是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对学术活动所做的分类。在中国,这种分类是方以智的独创。

  在天文学方面,方以智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和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讨论了地心学说、九重天说、黄赤道、岁差、星宿、日月食、历法等天文学问题。对于西方天文学知识,他非常重视,经常追踪西方天文学最新进展,例如他在讨论天体运动轨道问题时,就曾根据西方用望远镜观天发现金星有周相变化的事实,提出了金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识,并非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对于西方地圆说,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圆说赖以成立的观测证据,然后才加以接受的。对于传教士的错误说法,他则予以批驳。例如传教士曾说,太阳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60多倍,而太阳距地球只有1600多万里,方以智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据此计算(定地球圆周长约9万里),太阳的直径就将近有日地距离的三分之一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运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论,对这一问题做了解释,指出人目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发光体要大,因此按几何方法进行的测量并不准确。他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在物理学方面,方以智更有诸多创见。他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物理小识》卷一)

  显然,方以智认为,光的产生是由于气受到激发的缘故。由于气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彼此间无任何空隙,被激发的气必然要与周围静止的气发生相互作用,“ 摩荡嘘吸”,将激发传递出去,这就形成了光的传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为了与近代光的电磁波动说相区别,可以称之为气光波动说。

  从气光波动说的角度出发,方以智进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线的主张,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认为光在传播过程中,总要向几何光学的阴影范围内侵入,使有光区扩大,阴影区缩小。他并且指出,由于光肥影瘦现象的存在,使得基于光线直进性质进行的测量得到的结果都不准确。他说:
  “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矣。”(《物理小识》卷一)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并且努力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常见光学现象。所有这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都是很新鲜的。
  另外,他对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对于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于同时代人的。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界 ”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遗憾的是这些著作传世不多,我们难以窥其全貌。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药地炮庄》和《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现存共二十余种。

明末反清大儒3 , 王夫之

明末反清大儒3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 满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 ”,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 “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 ”,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明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明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清酋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 己巳九月朔书授攽”

  王夫之在自己墓志铭中说的“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并且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

顧炎武的詩文充滿了深厚的漢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

顧炎武的詩文充滿了深厚的漢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
顧炎武的詩文

  顧炎武的詩多寫國家民族興亡大事,托物寄興,吊古傷今,充滿了深厚的漢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表現了建立功業、恢復故國的熱烈希望。當清兵南下之際,他寫了一系列的詩篇。在《感事》中,對南京擁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師揚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氣,擊楫正中流"。在《秋山》中,歷述江陰、昆山、嘉定等處抗清失敗以及被屠殺劫掠的慘狀:"一朝長平敗,伏屍扁岡巒。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他讚揚那些壯烈殉國的"歸元賢大夫"和"斷豆良家子",而以"句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來鼓勵當時東南人民抗敵救亡的決心。楊廷樞、顧鹹正、陳子龍、何騰蛟等抗清不屈而死,炎武都有詩哀悼他們,表揚他們的民族氣節。作者常常通過擬古、咏史、遊覽、即景等題材以抒寫他的懷抱。例如《擬唐人五言八韻》六首,以申包胥、班定遠、諸葛丞相、祖豫州等為題,或悲往事,或明素志,或寓不忘恢復之意,不是泛泛擬古之作。直到晚年還寫了這樣的小詩,表示他的志節:"海上雪深時,長空無一雁。平生李少卿,持酒來相勸"(《海上》)。

  顧炎武是有非凡的抱負的。他說:"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秋雨》)。而在《範文正公祠》詩中更說:"吾欲與公籌大事,到今憂樂恐無窮。"顯然是指圖謀恢復的計劃。他始終抱著恢復故國的希望,絕不灰心:"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猶看正朔存,未覺江山改"(《見隆武四年曆》)。清酋康熙元年,他已五十歲了,還說"路遠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五十初度》)。"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又酬傅處士》)。直到清酋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舉起反清旗幟,他在《哭歸高士》詩中懷著悲喜交集的心情寫道:"碧雞竟長鳴,悲哉君不聞!"雖然他十分痛恨那些叛國投敵為虎作倀的漢奸。

  顧炎武生於社會變亂民族危機嚴重的時代,由於他敢於正視現實問題,又堅持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使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他反對摹倣,而格調蒼涼沉鬱,往往接近杜甫,如《海上》、《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等。現舉後一首于下: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顧炎武散文中的記敘文如《吳同初行狀》寫吳沆在昆山起義抗清,殉難而死,同時揭露清兵破城時大屠殺的罪惡。《書潘吳二子事》寫清朝統治者借"明史"一案對江南文士進行血腥鎮壓,企圖以此來消滅反清意識,潘檉章和吳炎便是其中的犧牲者。以上二篇表揚了他們的民族氣節,樸素中具有感人力量。顧炎武的散文不事藻飾,一般都表現了純樸自然之美。

《古北口》
顧炎武

霧靈山上雜花生,
山下流泉入塞聲。
卻恨不逢張少保,
磧南猶築受降城。


《失題》
顧炎武

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
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
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雲鳥正淒迷。


《精衛》
顧炎武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
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明末反清大儒2, 顧炎武 :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明末反清大儒2, 顧炎武 :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他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他參加昆山、嘉定一帶人民的抗清鬥爭,後留寓北方達二十多年終不仕清。他 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明萬曆四十一年(西元1613年),那是一個動蕩年代的前夜。外有滿清胡虏崛起于東北,大有叩關南下之勢。內有李自成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席捲中原大地,明朝統治已經是岌岌可危了。當年的三月份,明朝廷又再次增加江南淮揚等府賦稅,致使民怨沸騰。就在這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顧炎武生於江蘇昆山東南的一個叫千墩的江南小鎮。

  顧炎武初名絳,別號亭林,字寧人,後世稱為亭林先生。明朝滅亡以後改名炎武,號蔣山傭。他生於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為官,到了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然中落,顧炎武從十歲起,就跟隨祖父讀書並受到過比較嚴格的儒家教育,特別是他的嗣母王氏和他講過很多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深深熏陶了他幼小的心靈。這些對於他以後人格的培養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當時的江南繼東林之後,再組復社,復社聲氣傳遍天下,俱以婁東二張(張溥,張採)為宗主。年僅十四歲的顧炎武就加入了復社。這是個當時江南最大的政治學術團體。由於顧炎武博雅獨行于鄉里,和同鄉摯友歸莊為鄉里人不容,有“歸奇顧怪”之目。在青少年歲月裏他廣泛接觸名當時的名士大儒,講學論道以天下為己任,年輕時候的他就認識到科場應試無足輕重,用心研學實用之學,他常嘆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直接對當時文人無不以浮名茍得為務之風做了無情的批駁。


  西元1645年清兵在入關後的第二年,南渡過長江,大肆屠殺江南民眾。史可法揚州殉難以後,江南半壁戰局每況欲下,但江南民依然奮起抵抗,江陰,嘉定,昆山都爆發了激烈的抗清鬥爭,陳子龍,夏允彝起兵于松江(今上海松江)。顧炎武,歸莊起兵于昆山,一時抗清之勢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鎮壓。七月清兵陷嘉定,昆山,嘉定昆山都和揚州一樣被屠城,殺戮甚是慘烈。顧炎武在他的《秋山》詩裏記載了當時景象“一朝長平敗,伏屍遍崗巒”“可憐壯者縣,一旦生荊杞”。起義失敗以後,顧炎武回到家鄉,他的嗣母王氏在家鄉淪陷後絕食十天以身殉國,臨終留下遺言給顧炎武:“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這也成為顧炎武一生的信條,永遠都不會屈服清朝的統治。就在同年五月份,顧炎武舉家移到常熟的語濂涇,開始了他的顛沛流離的遊歷生涯。


  在那國破家亡的歲月裏,他曾十下南京拜謁明孝陵,北上山東、河北,特別對河北的形勝之地做了廣泛的實際調查,重點關注了山海關、居庸關、昌平、古北口等地,並多次哭吊位於昌平的明“十三陵”。經過多年的努力,山東、河北的地理形勢,都一一裝到他的胸中了。《營平二州地名記》、《昌平山水記》等許多軍事地理名著,就是在這段時間裏面寫出來的。


  西元1662年顧炎武從河北,北京到山西、陜西遊歷。在這之後他就沒有回過蘇州故里。他最後一次南歸江蘇,也就是西元1667年,從山東到淮安,並刻錄他的著作《音學五書》。他用了三十年的光陰,完成了這篇音韻學巨著。更提出不同於當代其他學者的觀點:“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音始”。此書原原本本地描述了音韻的變遷過程。後來的戴震,張惠言等提出的四聲,都是根據顧炎武這本書加以發展而來的。


  顧炎武到了陜西後,他不顧年高體弱,遊歷了關中的山山水水。晚年,他在華陰買了土地五十畝,決定就在那裏墾荒。他認為華陰形勢很好,退可守,進可攻,大可經營一番。他的一個侄兒從家裏來信,認為陜西天氣寒冷,土地也不肥沃,勸顧炎武回江南去。顧炎武回信說:這裡的百姓愛讀經書,特別尊重德行高尚而不愛做官的人,並且敢講真話,和其他省的人大不相同。這是大有希望的百姓啊!華陰地處山西、陜西、河南三省的交界處,地勢險要,消息靈通。一旦天下有事,十里遠的地方可以屯兵守險。大軍東出潼關,爭奪天下,實在有高屋建瓴之勢啊!”這封信可以看出,直到晚年,顧炎武朝思暮想的,依然是反清復明的大業。


  清酋康熙十七年,當時朝議以撰修《明史》,特開博學鴻詞科,徵舉海內名士。許多江南文士都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屈膝出去做官,顧炎武的同鄉葉方靄等人也聯合舉薦他出來,顧炎武回信嚴詞拒絕。第二年清廷還不死心讓主持編寫《明史》的大學士熊賜履派了兩個差人來到華陰,請顧炎武到北京做他的助手,他毫不遲疑以死自誓,“唯辦刀與繩”。是啊,顧炎武的嗣母王氏,他的兩個兄弟,好友吳同初,潘田力和吳炎等都死於這場民族戰爭,多少親朋戰友為了汉家明朝都慷慨就義了,面對清人的誘降顧炎武毫不退縮的選擇不合作,寧可從容赴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就是他一生標榜“行以有恥,博學于文”的真實寫照。


  顧炎武不與满清殖民政權合作的立場是非常明確的。他不與满清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與自己的親外甥,時任满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學弟兄,也很少走動。有一次,徐乾學堅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無奈去了,但拒絕飲宴,以表示不食清祿之義。後來徐乾學兄弟在江南替他買田置地,多次請他回故鄉養老,顧炎武始終不肯南歸。西元1680年,顧炎武原配王碩人于昆山病故,顧炎武吩咐僕人買來香燭等祭品,佈置好妻子的靈位。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幾拜,痛哭失聲。“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這是顧炎武悼念妻子的詩。大意是:妻子逝世在遙遠的江南小鎮,送妻子入土為安的僅有六歲的長孫。在地下你見到年邁的父母,請秉告二老吧:大明的遺民還有我這個人。這一年顧炎武已經六十八歲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作為一個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達二十多年,遊歷北方大地,無非是為了乘機而起推翻滿清統治,其民族氣節一直以來激勵很多志士仁人。對明後期的所謂心學,做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對於後世樸學,他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特別是他的民族性,對於後來的晚清的大汉民族恢复中华正统的辛亥革命有引導性作用,大汉民族革命家章炳麟在反對满清殖民政權的時候,自署名章絳,同顧炎武初名,可見顧炎武思想的影響力之深遠。


  清酋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顧炎武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幸失足,日夜嘔吐不止,初九醜刻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

明末反清大儒1, 黃宗羲

明末反清大儒1, 黃宗羲
黃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沖,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寧波餘姚明偉鄉黃竹浦(今黃埠鎮)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

为什么叫明末清初的儒者呢?因为他们受的都是大明的教育,经历满清入关、剃发易服、然后苟且偷生尔。

曾參加抗清活動,參與對閹黨鬥爭,並成為「復社」領導人之一,與「幾社」、「應社」等士人往來,南明弘光弘光朝覆滅,乃逃回家鄉。清兵南下時,曾組織「世忠營」武裝抵抗。

明亡,屢拒清廷徵召,隱居著述講學。康熙帝曾接連兩次徵召黃宗羲赴京任傅學鴻儒,均遭黃拒絕。康熙下令地方官員盡錄黃宗羲的著作。康熙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黃宗羲,曾邀黃赴京主持史局,但仍遭黃拒絕.

黃宗羲的詩風格樸實,富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堅強意志。

《四庫全書》幫助收集並梳理了許多古書? TM的废话

《四庫全書》幫助收集並梳理了許多古書? TM的废话!

編纂《四庫全書》時,满清殖民者為維護吸血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个时期有違礙字句的古籍,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满清殖民时期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
清酋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就更是搞的彻底,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
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
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
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
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
出来!中华历史上的民族政权交替时代有过,但从来没有一个像满清统治者这样,彻底摧毁中华的衣冠、服饰,彻底绞杀中华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彻底把
中华弄成完全顺服的走狗!满清统治者非惟酷毒暴虐、戾于刑狱;所“汉化”深者:工于心术而极力摧残中华,尤其中华士人之民族意识!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
更加阴险、卑劣、刻毒!难怪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
家早忘了血史。”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
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应作“仄平”,
两个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为“宋主”并不涉及音律问题;“寄奴”二字也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了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这是多么自觉的奴才态度!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清期士人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骨气的人”(《病后杂谈之余》)。至于那些奴才走狗们说什么根据《高宗实录》(这又是一部可以唬人的著作),这个《四库全书》是乾隆帝亲校(够他校一辈子的),纪晓岚亲自三校。这除了给出版界、学术界增添些笑料还能说明什么呢?

修纂《四库全书》的纪晓岚,堪称清三百年“奴才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纂修《四库全书》的整个过程中,对中国古籍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毁灭、阉割、篡改和歪曲,留下的就是那部充满统治者灭裂中国文化阴谋的《四库全书》。

梳理阿梳理,对中国古籍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毁灭、阉割、篡改和歪曲,就是所谓的梳理了?梳理成适合满清奴才去读的奴才教材吧?因此,整體而言满清殖民时期的學術是华夏亡国后的悲哀写照。

鲁迅周作人如何评价《钦定四库全书》?

鲁迅周作人如何评价《钦定四库全书》?



对于所谓康乾盛世的文化思想专制的“成果”——《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字典》的历史作用和学术价值如何正确评价,在我与阎崇年的论争中,占有一个重要地位。阎崇年对于《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字典》的溢美颂扬,那是不遗余力的。而且通过央视“百家论坛”以及书商的炒作包装,造成很大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客观公允地对于《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字典》之类作出正确评价?我回想起学生时代通读《鲁迅全集》时,读到五四新文化时期(到20—30 年代)鲁迅对于《钦定四库全书》之类的一些重要观点;这也代表了“科学与民主”新思潮的共同观点。当时学术界对于所谓“康乾盛世”的文字狱和思想专制,深恶痛绝,并以此直面抨击黑暗的现实,对于反动统治者扼杀新思想的文检体制,作出坚决反抗。

这一共识,当时若不是对“我大清”抱有特殊留恋的,在进步学术界、思想界无论左翼的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还是右翼或中间派的胡适傅斯年周作人顾颉刚梁实秋,几乎一致赞同。只有以满清遗民自居的某些酸腐封建余孽、以及不学无术的钻进钱眼里面的铜臭书商,仍从一己的私利出发,不惜把《钦定四库全书》视为顶级国粹珍宝,包装炒作,借以沽名、赚钱。

如今到了21世纪初,却有人出来“旧事重提”说,过去的评价多为“从现代的政治观、民族观来要求,这是以今律古,今天我们应该从文化价值、历史发展和学术价值等方面来研究和看待《四库全书》”,还要“为《四库全书》正名”。

如此从新文化思潮的学术观点大倒退,令人惊异寒心。鲁迅先生说过:

“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病后杂谈之余》)并且痛斥“康熙雍正乾隆文化统制”的恶行。《钦定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当时文化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凡是触犯满清统治者利益的明代人的文史作品惨遭大力剿灭,而且殃及蒙元之前的北宋南宋;《钦定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前人作品尽量摒弃、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横加篡改。这早已有大量确切的证据!



满清统治者出于封建专制的“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破坏了原书的真实性、可靠性,给《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字典》的查阅使用者造成极大的困惑、误导,对于真实历史造成歪曲误读,泯灭真相、散布谎言,难道指出这一根本点就是“以古律今”?是否从“文化价值历史发展和学术价值”方面来看这种“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的恶劣卑鄙行径反而正确了呢? 真相由此就被篡改,重复谎言反而成为事实了呢?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一文中指出:“清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或说得较大一点的‘文化统制’,却真尽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此外对于‘七经’,‘二十四史’,《通鉴》,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而且他们是深通汉文的异族的君主,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也鄙夷,但也恐惧,有苛论,但也有确评,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辣手的一种,那成果,由满洲这方面言,是的确不能说它没有效的。”



鲁迅又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一文中,提醒大家注意:“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他具体地指出:“俞正燮的歌颂清朝功德,却不能不说是当然的事。他生于乾隆四十年,到他壮年以至晚年的时候,文字狱的血迹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嘉庆道光以来,珍重宋元版本的风气逐渐旺盛,也没有悟出乾隆皇帝的‘圣虑’,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书籍很有些出版了,这就使那时的阴谋露了马脚。最初启示了我的是《琳琅秘室丛书》里的两部《茅亭客话》,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库本,同是一种书,而两本的文章却常有不同,而且一定是关于‘华夷’的处所。这一定是四库本删改了的;现在连影宋本的《茅亭客话》也已出版,更足据为铁证,不过倘不和四库本对读,也无从知道那时的阴谋。”

周作人也说过:“康熙乾隆两朝编纂了好些类书,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渊鉴类函》,至今同《四库全书》一样为读书人所称道不衰,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耻辱。《康熙字典》里引《说文》的话,如上文王筠所举,是在原书中所没有的,可以见一斑,各种错误虽另有高邮王氏的考证,可是字典因为是钦定的书,至今未加改正。似乎现在钦定的权威也还是存在的。而��(注:指删除原文)现今还很通行……什么时候中国读书人不再迷信《四库全书》,不再依靠《康熙字典》了,那时中国的国文国学才会有转机,这时期或者很快,或者很慢,都是难说。”周作人还指出:“清朝系异族,对于书中说到夷夏问题的地方非常注意,古代泛论的悉加删改,近时直说的则全体抹杀,禁书与文字狱是其结果,可以说是《四库全书》的一个大收获……”

请大家注意:判断康熙乾隆两朝愚民专制下编纂的《康熙字典》、《钦定四库全书》等是中华民族的耻辱,铁证如山!

阎崇年作为一个学者,也许专攻清史而钻进为满清专制意识形态服务的垃圾堆里,却对于五四文化启蒙的学术常识,视而不见,反以耻辱为光荣,以糟粕为国粹,把封建专制者对于文化的虐杀当作“盛世功业”来夸耀!这真是文化界的悲哀。

我反思再三,不得不冒着被“会长、权威”打击报复的危险,对此提出抗议。



【附注】鲁迅一直对于《钦定四库全书》持有坚决揭露和批判的态度。这种坚定不移的原则态度,乃属于五四精神“民主与科学”的一个具体部分。

除了上面《且介亭杂文》的引文以外,鲁迅还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一文中指出:“现在中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其实呢,书的原式是改变了,错字是加添了,甚至于连文章都删改了,最便当的是《琳琅秘室丛书》中的两种《茅亭客话》,一是宋本,一是四库本,一比较就知道。”

鲁迅《准风月谈·四库全书珍本》一文中,注意到:“影印《钦定四库全书》中的珍本之争。官商要照原式,及早印成,学界却以为库本有删改、有错误,如果有别本可得,就应该用别的善本来替代。……这回的《钦定四库全书》中的‘珍本’是影印的,……然而那原本就有故意的删改,并且因为新本的流布,更能使善本湮没下去,将来的认真的读者如果偶尔得到这样的本子,恐怕总免不了要有摇头叹气第二回。”

《钦定四库全书》对于著名诗词的阴险篡改

《钦定四库全书》对于著名诗词的阴险篡改

我在上文介绍了鲁迅周作人如何评价《钦定四库全书》?鲁迅说:“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病后杂谈之余》) 并且痛斥“康熙雍正乾隆文化统制”的恶行。《钦定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当时文化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凡是触犯满清统治者利益的明代人的文史作品惨遭大力剿灭,而且殃及蒙元之前的北宋南宋;《钦定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前人作品尽量摒弃、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横加篡改。这早已有大量确切的证据!

下面再提供一些铁证,揭露满清文化专制愚民政策的荒谬、毒辣与阴险。

例如对于脍炙人口的宋词四大名篇,《钦定四库全书》竟然也敢明目张胆地加以篡改 ——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一)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万里腥膻”改为“凋零”。

陈亮《水调歌头》原词: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三)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

张孝祥《六州歌头》原词: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四)还有更荒谬可笑的,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寄奴”二字本来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并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原因是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看了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这是多么可悲的奴才态度!



乾隆年间修《钦定四库全书》,下令全国各地县官搜集民间图书、要进献检查,他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保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而是在于查处、禁毁“反动文字 ”、奉行愚民政策、厉害阴险恶毒的程度,远远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非但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六、七万卷以上,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的数量一样多。

“ 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西夏,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查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仍查禁得特别严厉。历史学家吴晗感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文字狱和查禁销毁的思想专制愚民政策如此之彻底,如吴三桂“反满檄文”、《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满清末年才从遥远的日本找出来!

中华历史几千年来,有过一些民族政权交替,如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西夏、辽、金、元等,但从来没有一个像满清统治者这样,彻底摧毁中华的衣冠、服饰,彻底绞杀中华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彻底把中华弄成完全驯服的顺民、奴才、走狗!满清统治者非惟酷毒暴虐、戾于刑狱;所“汉化”深者:工于心术而极力摧残中华,尤其中华士人之民族意识!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刻毒!

难怪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Saturday, April 4, 2009

有没有发觉只有马来人才有自己的民族校服?

有没有发觉只有马来人才有自己的民族校服

其他种族都是穿西式的校服,但,他们都不是西方人,
马来人也不是西方人,为何只有马来人有自己的民族校
服?
















如果华小和淡小也有自己的民族校服,一定会大大增加
未来政府建宏愿学校的难度的。


看中国各省贵族小学这两年做的试验:


























































袄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网络盛传改良版汉服式校服 高中生大学生热议


  宫绦
  挂在金属扣子上,可上下移动的活结,可对挂在口子上的绳头起固定作用。
  木质方框里框着金镶玉,方圆取天圆地方之道,另外,宫绦的功能性也很强,玉石的表面刻有校服持有者的名字,而在金属中镶有记录校服持有者电子档案的芯片,宫绦事实上是一块校牌,可以刷卡。(罗敏)


袖子和裳的长度改短一点就很不错了,才可以适应大马的天气。。。

赵大哥穿汉服出游的时候多了, 你酸这个是无聊;
中国方面由他们中国人自己 要不要喊“ketuanan汉” 和马来西亚无关吧!?

没有人去牺牲头颅和心脏去反清复明的话, 你还在拖一条猪尾巴呢

马来婆包到那么够布,你认为怎样呢?

那么你是马来人所以穿马来装? 还是穿着西装革履的时候让你觉得变身成为白人了?

我很想向你请教中国历史,不过斑竹不会允许的,有空到国外版来会一会,

不明白你讲" 五四、军阀时代、国民党、共产党.." 关这个主题啥事捏?

服装在人类社会有它的用途意义存在是不可避免与否认的;
民族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表象征~

我是马来西亚华夏后裔,我认同我民族的正统民族服装-->华夏衣冠;
错,人类在盘古大陆时就已经开始离开所谓的现非洲地域,当时没有非洲这种东西,现代人往往以现在所看到的来去试图解释历史,所以犯上了这类荒诞的理解结果。
所谓人类的祖国是非洲一言本身就有许多矛盾,通常用这种理解思考的人多是左派人士居多。

那么是不是我们应该过年过节杀鸡宰羊去酬谢<<他们>>? 因为<<他们>>让我们有华校和华教??????
汉服方面你想得不多,没有人叫你穿3层吧, 布料方面你 讲对了,怕热就用适合大马天气的布;

无须提议,请直接穿上;
本身就认为自己寄居的,还能奢望他人正常看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