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2, 2009

明末反清大儒5 , 朱舜水先生

鳞东海,乞复明

朱舜水作为大明华夏亡国之际的一位爱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情操。为了匡复汉室江山,驱逐满清,他曾三赴安南 (越南)、五渡日木、奔走於厦门、舟山之间,效申包胥借兵复楚之举,向日本乞师复仇。耿耿忠心,一腔至诚。

弘光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五月,清兵攻陷南京,福王出走,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投降清军。福王败亡後,明皇室产生了两个领导力量,即唐王(朱聿键)政权和鲁王(朱以海)政权。不久,清兵攻取福建,杀了唐王。此时,鲁王率领部下进占南澳岛,然後攻取了舟山群岛。这时候,朱舜水曾几次往返於日木与舟山之间。他之所以屡次去日木,是想借日本援兵资助舟山守将、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复中原。鲁王监国五年、清酋顺治七年(西元1650年),朱舜水以五十一岁高龄又一次飘浮东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发现。清军白刃合围,逼迫他髡发投降,但他谈笑自若、毫不惧怕,誓死不降,表现出了明末志士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情操。同舟刘文高等人被他的义烈所感动,驾舟将他送回舟山。

次年,五十二岁的朱舜水又去日本,以後又由日本到安南。当他正要从安南返回舟山时,舟山和四明山寨都被清兵攻陷了。鲁王走避厦门,舜水的最好师友王栩、朱永佑、吴钟峦等人,也都先後为国殉节。尤以王栩死事最惨,足以表现民族气节。据全谢山《鲒奇亭集·王公墓碑》记载:王翊,字完勋,浙江慈溪人,徙居馀姚。监国二年,他聚兵结寨以屯,蔓延四明八百里,气势颇大。舜水和王翊深相缔结,两人经常密商恢复大明的方策。由此,舜水视王栩为平生唯一知友。监国六年、清酋顺治八年(西元1651年)七月,王翊在清军围寨数月後,顽强抵抗,最终被清军所执。他被擒后,在狱中每日从容束帻,掠鬓修容。临死前写绝命诗云:“平生忠愤血,飞溅于群卤”。书毕,引笔掷向满清犬帅面孔,仰天大笑:“我要叫你们见识见识汉官的威仪”。清军因怀恨他的积年顽强,许多人集合起来,用乱箭将他射死。但他至死挺立胸膛,面不改色,壮烈牺牲。王翊殉节那天,正好是旧历中秋节。消息传来,舜水大为悲痛。他说:“中秋为知友王侍郎完节日,惨逾柴市,烈倍文山。仆至其时,备怀伤感,终身遂废此令节。”[16]还说:“十五日为知友王侍郎殉忠之日,此日不喜接见一客,亦不至于谈笑。”[17]舜水对亡友的真挚缅怀,表示了他对大明华夏的赤胆精诚和反清复明的决心。

由于国事日益危急,鲁王在监国九年(西元1654年)降诏徵召五十五岁的朱舜水。但因舜水东西飘泊,住处不定,玺书辗转两年后才到他手中。鲁王在书中责备他“托谕占城,去而不返,背君苟免,史氏讥之。”[18]希望他尽快回国效力。朱舜水手捧诏书,唏嘘慷慨,想立即转赴思明(今厦门)返回舟山,但苦无交通工具,困于安南。他只得先回复鲁王一封信,陈述他历年海外经营,筹资觅饷的苦心。他在丁酉《谢恩奏疏》中说:“去年委曲求济,方附一舟。意谓秋末冬初,便可瞻拜彤墀,伏陈衷曲。臣数年海外经营,谓可得当以报朝廷,当与藩臣悉心商榷,不意奸人为梗,其船出至海口,半月而不果行。复收安南,愤结欲绝。 ”[19]这说明舜水在海外数年间,为恢复大明河山,时时辛劳、日日经营。在他苦心策划下,终获一救国良策。“今谋之十年,方喜得当,意欲恢弘祖业,以酬君父,以佐劳臣。”[20]虽然其中秘密如何,今无从考察,但由此可见舜水对明王朝一如故往的赤胆忠诚。

急於早日回国尽忠报效的朱舜水,终於在永历十一年、清酋顺治十四年(西元1657年)正月,等来了日本船,准备乘舟渡海归国。但不料在二月遭安南供役之难,被羁五十馀日,与死为邻。是年舜水已五十八岁,为铭记这段老年之难,他逐日记有日记,并取“庶人召之役则往役”之义,名所记为《安南供役纪事》。其《自叙》云:



媳我中夏沦胥,外夷闰位,天既不赋瑜以定乱之略,瑜何忍复生其任运之心。是以通播异邦,流离一十三载,间关瀚海,茹荼百千万端,庶几天日再明,沉州复陆。乃忽有安南国王檄召区区,相见之际,遂为千古臣节所关,不死不足以申礼;然徒死亦不足以明心,不得不亲至其廷,往返辩折。况瑜大仇未复,又何肯轻丧於沟渠,故不亢不挠,以礼譬晓。国王之识习局於褊浅,而才气颇近高明。谗夫 张,极力煽其焰;元臣箝口,无或措一辞。独力支撑,四面丛射。逼勒有甚乎卫律,嗟叹无闻于李陵。虽十一日磨厉之锋,不敢轻试;而三百年养士之气,未得大伸。谨将逐日问答、行略、书札,录为一卷。芟其诸臣问难,嫌于繁冗也。隐其行间机务,为彼慎密也。子卿以奉使困饥雪窖,洪皓以迎请流递冷山,节烈尚矣!瑜则无所奉也。无所奉则不必记;然关于国也,关于国则不敢不记。因志之曰安南供役纪事云尔。[21]



正如舜水自叙所言,安南之难在朱舜水的整个生涯中,犹如飓凤一般,突然袭来,但又瞥然而去。然而,它却折射出朱舜水为维护大明王朝声誉而不卑不亢、视死如归、至诚爱国的高尚人格。

安南之难的史实经过是:朱舜水滞留于安南时,恰逢安南国王需要识字的人供书记之役,有人推荐他,府吏便把他捉到官府,面试作诗写字。舜水不肯作诗,只写道:“朱之瑜,浙江馀姚人,南直松江籍。因中国折柱缺维,天倾日丧,不甘获发从虏,逃避贵邦,至今一十二年。弃捐坟墓妻子,虏氛未灭,国族难归。溃耄尤焚,作诗无取。所供是实。”[22]府吏把他拘囚起来,严密监视。数日后,安南国王在外营砂召见他,舜水不肯下拜异邦国王,激怒了国王和文武大臣。第二天又召见他,这次满朝文武大臣尽集,另有数千人持刀环立,一派杀气腾腾。面对这些,舜水毫无惧色,徐徐步入。差官命他拜,舜水不拜;又写一“拜”字命他拜,舜水于“拜”字上添一“不”字,仍不肯拜;最后差官牵袖按令他拜,他挥而脱之还是不肯下拜。国王大怒,一定要杀他。同行的人也都劝他拜。舜水却说,前天从会安来的时候,已经同亲友作过死别了。今日我为遵守明朝礼节而死,毫无遗憾。我死后,如可收尸,乞题曰“明徵君朱某之墓”。安南国王天天派人在舜水寓所附近杀人,先枭其首,再将骨肉剁碎,抛散满地,招致鸟鸢犬豕竞来就食,以此恐吓他,但舜水绝不被威逼所屈,始终不拜。威逼不成,又施利诱。安南王请舜水在安南作官,并以“太公佐周而周王,陈平在汉两汉兴”相诱。舜水坚辞不就,致书安南国王说:“瑜徒以天祸明室,遁逃贵邦,苟全性命,别无他图。如日中华丧乱,遂欲委质於贵国,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大王不以无礼诛之,而复以此伤义士之志,是犹与於杀之矣。”[23]忠心赤胆,跃然纸上。安南王仍不甘心,又派人劝说舜水,要为他接取家眷,营造府第。对此,舜水答曰:“去家十三年,绝无婢妾,何有家眷?瑜役毕告归,必不留此,甲第何为?”[24]铿锵之语,表达了舜水作为大明遗民,定要返回故国的决心。最后,安南王又派人写一“确”字,探问他的意思。朱舜水作《坚确赋》回报安南王,以表自己坚贞的志操。

朱舜水在安南的遭遇,证明了他不愧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生当民族危难之秋,却保持了海外赤子之心。这诚如他自己所说:“仆事事不如人,独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似可无愧于古圣先贤万分之一。一身亲历之事,固与士子纸上空谈者异也。”[25]他在安南的遭遇反映了他言行一致、坚贞不屈、精诚无伪、壁立千仞的人品。为此,梁启超称赞他:“先生方正强毅,镇静温厚,诸美德皆—一表现,实全人格之一象徵也。”[26]

由于屡受挫折,朱舜水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但他反清的意志至死不衰,复明的决心始终不变。他继续奔走海上,“雅有意于经历外邦,而资恢复之势”。他时时以国事为念,“审察时势,密料成败,故濡滞沿海,艰厄危险,万死如发。”[27]永历十三年、清酋顺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五月,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和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师北伐。六十岁的朱舜水应郑成功的邀请,参加了这次战役。收复瓜州,攻克镇江,他都是亲历行阵。但这次行动最终遭到了失败。舜水衡量当时的局势,不禁浮起了一个悲壮的观念:声势不可敌,失地不可复,与其在内地做异族的奴隶牛马,不如蹈海全节,以保存民族正气。於是,他学鲁仲连不帝秦的精神,东渡日本,留居长崎。

朱舜水定居日本後,每日向南而泣血,背北而切齿。正如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海外遗民意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

终身和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



遭逢“阳九之厄”的朱舜水,为恢复明朝的一统江山,冷静地回顾和研讨明亡的历史教训,并在六十二岁时,即明亡后的第十七年,写下了著名的《中原阳九述略》。这篇著作共分四章,第一章题名“致虏之由”。舜水认为明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政治腐败。“中国之有逆虏之难,贻羞万世,固逆虏之负恩,亦中国士大夫之自取也。语日:‘木必朽而後蛀生之。 ’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二是学术虚伪。明末科举制成了文人士子攫取个人功名的手段,所以人们穷年皓首于猎取华词、埋头 哔之中,不知读书以出治临民之义哉!第二章论“虏势二条”。一条论天启、崇祯年间,边臣失职,致虏披猖;二条论虏入中原後,搜括征发,使天下骚然。第三章讲 “虏害十条”。舜水痛斥满清入主中原後的十大罪状有:1.东人之害,自江以北至南京。2.沿海有防边、养兵、藏匿、接济之害。3近海有造船、帮工、值匠之害。4.签发舵梢之害。5.内地有签派船料、搬运木植之害。6.省会近城各郡有放债举息、买官附营之害。7.仕宦有配发上阳堡、宁古塔之害,并入旗披甲之害。8.买官但计有钱,不问色目之害。9.打老鼠之害。10.拆房屋之害。第四章名为“灭虏之策”。“灭虏之策,不在他奇,但在事事与之相反。”舜水举例说:“彼以残,我以仁;彼以贪,我以义。解其倒悬,便已登之 席;出之汤火,斯为沃之清凉。则天下之赤子与天下英雄豪杰,皆我襁袱之子,同气之弟,安有不合群策,毕群力,以报十七年刺骨之深仇哉?逆虏虽有神谋秘策,亦无所再施。况黔驴之技人穷,山鬼之术尽露。全为百姓勘破,毫无足惧。故知一败涂地,必不可支也。”篇末署名“辛丑年六月望日,明孤臣朱之瑜泣血稽颡拜述”。耿耿忠义之情,力透纸背。这篇著作书写完毕,舜水拜托他的日本至友安东守约收藏保存,谓“他日采逸事於外郡,庶备史官野乘。”[28]舜水一直企望中原能有恢复的一天,为此,他滞日期间生活十分节俭,死时居然储蓄了三千馀金。这是他积蓄恢复正统中国的经费。舜水反清复明的公忠真诚,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朱舜水在日本讲学和倡导读书,受到了政界和学界广泛的敬重。他去世后,被日本学者谥为“文恭先生”

  朱舜水侨居日本讲学20多年,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日本学者木下贞干写道:“夫以先生学纯德粹,传中华之道脉,激东海之儒流,闻风兴起者,比比皆是。”朱舜水造就的许多人才都得到美誉,门生安东守约被公认为“关西巨儒”,

  安积觉被称为“惇惇先生、一世儒宗”;受教于他的官员奥村庸礼则被视作“一时俊杰”。

  朱舜水在民间百姓中也颇有名望,他雇请了一位老太太为自己缝洗衣衫,可几次付给老太太工钱,老太太却不肯收。在朱舜水询问之下,老太太才提出:希望得到两幅朱舜水的书法作品。朱舜水立刻为老太太一挥而就地写了,留下了一段佳话。

  朱舜水在日本政界和学界受到广泛的敬重,无论官民,都尊称他作“朱夫子”。德川光国拜朱舜水为师,每见面都要“亲执弟子礼”。朱舜水的几个门生――今井弘济、安积觉、秋山久积等为了更便于向朱舜水请教,都经刻苦努力,学会了讲汉语。1682年朱舜水在日本逝世后,日本学者将他谥为“文恭先生”。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帝才具备为死去的人定“谥”的资格,故而日本学者们议定的这个“文恭先生”,被视作非正式的“私谥”。

  ●朱舜水的著作在日本一直被许多读书人珍藏,而且价格昂贵

  朱舜水的日本弟子悉心收集了他的著作、信札和讲义,编纂了《朱征君集》和《朱舜水先生文集》。《朱征君集》共八卷,于日本贞享元年(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编就,但没有刻印,只有抄本,被称作“加贺本”,极为珍罕;而《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刻印于日本正德五年(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称作“水户本”。到了日本明治年间,学者稻叶君山得到了“加贺本”,他将“加贺本”和“水户本”对勘,新编了《朱舜水全集》,于1912年出版。这个版本被称作“稻叶本”。

  由于朱舜水对日本学术思想产生过久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在日本一直被许多读书人珍藏,价格昂贵。我的一个朋友前一阵子到日本东京,逛了著名的神保町旧书店街,发现朱舜水的书仍很热门,上述“加贺本”根本见不着踪影,“水户本”的标价是几百万日元,就连最晚近的“ 稻叶本”也要几十万日元,真是天价!

  (作者单位:总参谋部)

  图一:朱舜水像

  图二:位于日本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瑞龙山德川氏墓地内的朱舜水墓,碑文“明征君子朱子之墓”为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国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