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0, 2015

夾處中緬邊境 失根果敢族捍生存

夾處中緬邊境 失根果敢族捍生存 「果敢王」彭家聲所率領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在中緬邊境重燃戰火,也讓這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果敢族」再度引發關注。「果敢族」據稱是明朝時從大陸雲南來的漢人,並在緬甸撣邦北部的果敢地區生存繁衍了300多年,目前他們仍說中國話、用中國字,但位處中、緬邊境的他們卻夾處於兩國之間,也同時自絕於兩國之外,成為失根的一群。 果敢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和大陸雲南西南部交界處。據稱當年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這些流落他鄉的華人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和這一區域其他稱謂的漢民族。清政府曾設立「木邦宣慰司」管理該地區,命令一楊姓將領為「土司王」,實際卻統而不治。直到1852年英國占領緬甸,並在1894年與清政府簽訂一邊境條約,該條約明確說明果敢地區屬中國地界,但1897年在北京再修改《中英邊境條約》時,迫於英國的壓力滿清終將果敢劃歸英屬緬甸,這裡的漢人也被緬甸定為「果敢族」。 緬甸軍頭1962年奪取政權之後,企圖限制少數民族的控制權,引起強烈反抗,連年征戰不斷。2009年8月8日的「果敢事件」,緬軍以領導人彭家聲家族生產毒品為由予以打擊,果敢一役迫使3萬難民湧入雲南,導致中國大陸首次以「訓話」口吻要求緬甸處理好少數民族問題,維持邊界安寧。 如今中緬邊境戰火再起,大陸外交部日前雖說不了解具體情況,但仍呼籲緬方通過對話推進民族和解進程,維護中緬邊境和平與穩定。 呼籲全球華人支援“果敢族” 緬甸的“果敢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生活著幾十萬的華人(果敢族),後因英國入侵,清朝政府的無能“果敢地區”被劃入緬甸。通過幾十年的戰亂,以彭家聲以代表的果敢自治政府與緬甸軍政府中央簽定和平協議。果敢在緬甸實現高度自治,果敢有了二十多年和平發展時期,果敢禁毒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得到了發展,彭家聲也成為果敢民衆的民族英雄。   但是最近以來緬甸軍政府,利用果敢自治政府內部的矛盾,果敢自治軍白副司令拉走200多人的隊伍投靠緬甸軍政府,緬甸軍政府趁機撕毀和平協議攻打果敢自治政府,要抓彭家聲主席,果敢族處於危難之中。緬甸軍政府敵視彭家聲是有原因的,因為彭家聲主席一貫堅定的維護果敢族(華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前幾年緬甸要給果敢族發二等公民式的身份證,這種給果敢族的身份證只能在果敢地區使用不能在緬甸其他地區,這種歧視果敢族的行為理所當然被彭家聲主席拒絕,所以緬甸軍政府的有些人把彭家聲主席當作眼中釘,肉中剌,欲除之而後快。據有關報道現在戰況巳經離中國邊境不到5公裡,巳經有炮彈落在中國境內炸死中國邊民,彭家聲主席領導的自治軍巳不足800人,緬甸軍政府巳增派幾個師的兵力進駐果敢地區。自治政府首府老街己經被緬軍及“內奸”部隊占領,彭家聲領導的果敢自治政府、果敢族民衆處於危難之中,數萬人巳經逃往中國。   果敢自治政府是與緬甸軍政府簽訂協議的是合法的緬甸地方政府,果敢族就是華人,他們是被迫當外國人的,他們是我們的骨肉同胞。果敢自治的現狀符合緬甸的利益、也符合果敢族的利益、也符合中國的利益。現在緬甸軍政府有人要對果敢族實行種族滅絕,中國不幫誰幫?華人不幫誰幫,以前中國要幫亞、非、拉,現在我們家門口的骨肉同胞幫不幫?。   據有關報道中國還是幫的,對逃到中國的難民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從網上照片看都是婦女、兒童、老人,青壯年男性可能都去打仗了。有消息說中國的救護車停在邊界上,隨時提供救援。我呼籲全球華人支援果敢族(華人),首先是經濟上的支援,提供食品、醫療用品及帳篷等生活必須品,其次是提供軍需品,包括武器(輕重武器)、彈藥等,最後建議成立華人挽救果敢族支援軍。   現在全世界華人都在關注果敢族的命運如果果敢族被屠殺、被消滅、被奴役,那麼作為華人、作為中國人、作為有尊嚴的人,還有什麼可說的!。 果敢族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緬甸官方少數民族的地位。在緬甸,他們被指為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县的中國漢人[1];而在中國,有人指他們是明朝在緬甸的遺民。在緬甸,這些果敢族人還成立了果敢邦(即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是緬甸境內唯一由漢族為主體成立的地區組織。[2][3][4] 果敢邦是由一個楊姓的土司家族所成立,他們聲稱是明朝永曆帝的遺民,在17世紀明亡時遷移至雲南省,然後再移居到中緬邊境的狹小土地上。雖然大英帝國在1885年併吞了上緬甸,使果敢族的主權轉移到英國,楊氏家族依然得以維持在區內的權力。緬甸獨立後,上、下緬甸統一,使果敢族失去權力,而原來的統治家族亦因此而流亡海外。 起源[编辑] 明朝末年,南明因为战争迁徙而来到云南与缅甸交界处,居住于科干山,果敢土司县。[5][2][3][4] 形成[编辑] 明朝永历帝朱由榔定都肇庆,后来迁都昆明,号称“滇都”。[5][2][3][4]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初三,吴三桂带兵驱逐他们到明朝属国缅甸的边境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缅甸国王挽留他们住在那里。[5][2][3][4] 1661年,缅京老王去世,新王莽白一上台就囚禁了明朝永历帝的旧臣和下属官员,并把永历帝献给了吴三桂。[5][2][3][4] 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在昆明金禅寺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政权灭亡。[5][2][3][4] 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管理该地区,命令一个杨姓的将领为“土司王”,实行了统而不治。[5][2][3][4] 1852年,大英帝国殖民者侵占缅甸。[5][2][3][4] 1897年,英国人和清王朝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标志着大英帝国侵占了该地区,该地区并入英属缅甸,该地区成为英属缅甸的领土范围,并开始种植罂粟,并且迫使汉族改族名为“果敢族”,汉语改名为“果语”,中文改名为“果文”。[5][2][3][4] 1947年,缅甸立国的“班弄”会议,土司杨文炳作为“果敢族”的代表出席了民族加盟缅甸联邦政府的签字仪式,“缅甸政府正式承认300年来不被接纳的果敢族为其境内合法少数民族”。[5][2][3][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民国国军93师部在该地开办“果敢军事学校”,“果敢王”彭家声就是首批22个学员之一,罗星汉、坤沙也是学校的著名学员。[5][2][3][4] 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于是造成了该地几十年的动乱,1989年停战,并成立了“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5][2][3][4] 二十世纪末,该地分成三大武装势力:杨家土司的地方民族武装、缅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彭家声领导的缅共民族武装。[5][2][3][4] 1992年,三派发生内讧,彭家声被击退。[5][2][3][4] 1994年,杨茂贤潜入中国大陆云南省被当地警察抓获并按照法律贩毒罪处死,彭家声重新带领缅甸政府军占据该地。[5][2][3][4] 1995年12月20日,缅政府、彭家声、果敢三方成立了“果敢临时政府”。[5][2][3][4] 2003年,果敢特区政府承诺在2003年全境成为无毒区,开始全面查毒禁毒。[5][2][3][4] 地域分布[编辑] 果敢族辖制着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领土面积5200平方千米。[5][2][3][4] 人口[编辑] 族人20多万,95%以上是汉族血统,都是明朝永历帝朱由榔的部属后代。[5][2][3][4] 文化[编辑] 果敢族属于汉文化圈:果敢族使用日常以汉语西南官話交流,间杂缅甸语;果敢族使用汉字作为书写语言,间杂缅甸文 果敢族:流落缅甸的明朝汉人遗民 缅甸果敢曾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地域,明末大量汉族涌入云南省。18世纪,一支汉人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19世纪末,果敢并入英属缅甸,成为缅甸境内以华人为主体的土司县,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绕过滇西惊心动魄的崇山峻岭,经中国云南省镇康县的南伞口岸,跨越一条分界小河,就到了缅甸。这是一块中缅山水相连的坝子,一牌坊上用中缅文写着“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这块名为麻粟坝(“麻粟坝”在傣语里的意思是“最野蛮的地方”,今果敢首府老街的所在地。)的坝子在毒品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它在金三角一带以盛产著名的“麻粟坝烟土”、最早武装护镖贩运鸦片闻名于世。 这块长约十余公里、宽不过几公里的坝子,管辖着缅北萨尔温江东岸总面积约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边境线长达250公里。今缅甸联邦的这个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中国的汉族,他们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 果敢的明清那些事 明末,永历帝朱由榔在李定国、白文选等护卫下,先是定都南京(编者注:有网友指出永历帝从未入南京,故不可能定都南京。实则永历帝先为监国,后为皇帝,驻跸之地只称行宫、行在,都城仍是所奉南明的正统首都南京),后败逃到昆明建立“滇都”(又注:定都昆明是在与原大西军将帅合流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初三,吴三桂三路大军数十万人,兵逼昆明。朱由榔带1500余人走腾越西逃,进入当时中国的属国缅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观望形势的)缅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 1661年,缅京老王驾崩,新王莽白继位。他看清形势,派精兵夜袭,砍死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囚禁了永历帝。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大军饮马怒江,直逼缅甸。莽白立即献出永历帝。 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4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彻底覆灭。 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昆明百姓一直称此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于道光年间,强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昆明人至今仍称“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立在坡头。 永历帝身后的溃兵上千人,逃到了麻粟坝,开始和这一带的掸、克钦和克伦等尚处于刀耕火种原始部族生活的原住民们打客家。原住民打不过这群远来如狼似虎的有谋略的职业军人,迁到周边高山,中国改朝换代的难民们,得以在此休养生息。 在果敢采访期间,很多老街(果敢首府)人向记者强调:“我们是汉人,好多人祖上是从南京府过来的。”南京与果敢为什么有如此深的历史渊源?原来最早来果敢定居的那跟随明永历帝南逃至此的兵将,因南明王朝原在南京定都,所以不管他们后来跑到哪里、祖籍何乡,几百年后统统对外说“祖上来自南京府”。 果敢公安局的杨忠校举例说:“比如罗星汉的第10代祖先,就是永历帝身边的偏将。本地几大姓如原来的土司王杨姓一支、果敢政府主席彭家声一支,祖上都是跟随永历帝南逃至此定居的。” 果敢大庙的守庙老人告诉记者:“其实果敢人就起源于昆明的逼死坡。我们以前的老辈人,到了昆明时,都要去那里看看那块‘永历帝殉国处’的石碑。” “永历帝事件”后,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一杨姓将领为土司王(祖上南京府人)世守其地。现存果敢大庙附近的封诰碑记载了此事。从此清政府对缅北属地开始统而不治,果敢一带实际成为“化外之邦”。 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缅甸,中国开始失去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英国人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适合罂粟生长,派人传授种植技术,并指定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再销往世界各地,后来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的大清国受害最深。 罂粟人称“懒汉庄稼”,每年10-11月播撒在刀耕火种的坡地上,只消间苗一次就不再料理。直至来年3-4月果实成熟,就可以刮浆制膏,女人孩子都能轻松胜任。果敢人也和缅北众多民族一样开始垦荒种烟。百余年后,种贩鸦片成了当地主要经济来源…… 到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时为光绪帝在位)谈判定界,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勘边定界后,果敢正式被划入英属缅甸。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在果敢大水塘(传统鸦片种植区),记者见到了当年用中英文写就的大清与英缅堪界碑,以及1941年由英殖民者颁布土司杨文炳次子杨振材为“印袭官”的敕封碑。英人也从中国制,确立了英缅抗日时代杨家的末代土司地位。离此碑几百米处,建有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抗战时果敢人与中国远征军93师配合,在果敢老街、西山区大水塘一带浴血奋战,使1000多名日寇在此毙命。 因为对缅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缅甸立国的“班弄”会议,土司杨文炳作为“果敢族”的代表参加了民族加盟缅甸联邦政府的签字仪式,缅政府总算正式承认300年来不被接纳的果敢族为其境内合法少数民族。


同盟军司令员彭德仁参加总部举行的“果敢族耻日”纪念活动

            彭家声
彭家声祖籍中国四川。生于缅甸果敢红石头河。彭家声是长子。兄弟六人全部在果敢身居要职。四十四岁的彭家声带着几十名青年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军”,任总司令,与缅甸政府军打起了游击。
缅共后来成立了四个军区,近十个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缅甸的井冈山“果敢革命根据地”。其鼎盛时期,有十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两百五十万人口。

缅甸汉族人之所以改为“果敢族’,是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缅甸发生排华运动,那里的汉民族为了避免缅族的迫害,争取民族平等,改称“果敢族”。
一九八九年,彭家声接受招安,改旗易帜,当了缅甸政府在果敢的主席。即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缅甸掸邦民族民主同盟军司令员。彭家声身逢乱世,半生戎马,后来共产主义激发了彭家声灵魂深处的善良,在占领果敢初期,他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税收,上访的百姓他都亲自接见,对部下和平民百姓都比较爱护。所以这段时间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甚至一些被罗兴汉强迫搬迁至滚弄等地的烟农也悄悄搬回果敢。
   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缅共内部风浪起伏,分化严重,大民族主义使得缅共最终落个不了了之。
  彭家声任特区政府主席后,于次年同意在果敢进行改种禁毒。此后掌握兵权的杨茂良起而反对彭家声,彭避于勐拉(缅甸第四特区)。两年后杨茂良的弟弟杨茂贤在中国贩毒被逮捕后执以枪决,杨茂良在国际禁毒联盟的压力下,被迫退出果敢政治舞台,当彭家声再次回到果敢主持政局时,杨茂良已将政府军引入果敢,缅甸政府得以长期在此驻军。
                  美丽的果敢族女人







在昆明的明永历帝殉国纪念碑




这是缅甸唯一没有被破坏的中国抗战纪念碑




“了一切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