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趙鵬飛 張 蕾
小鎮千人習麒麟舞
「現在麒麟舞更紅火了,這是我壓根兒沒想到的。村村都有麒麟隊,玩的人有1000多人哩!」據樟木頭的麒麟舞老藝人介紹,現在樟木頭鎮已有17支麒麟舞 隊,這些表演隊分佈在全鎮9個村委會的16個自然村。據初步統計,近10年來,樟木頭的麒麟舞上演了近1000場次。小到鄉間田舍,大到國內外舞台,都留 下了樟木頭鎮麒麟舞的足跡。
在記者採訪的空當兒,幾個後生纏著蔡東才老師傅傳授技藝。老人全都來者不拒,細心地指導後輩們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繁難之處還親自示範。見到記者感興 趣,老人拉著他的「徒子徒孫」一一介紹:這個是上大學的,這個是跑運輸的,那個是剛從部隊上回來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如今,整個樟木頭鎮從事麒麟舞的600人中,蔡老師傅的直接弟子至少有100人,接受過他指點傳授的有300餘人。
近年來,樟木頭鎮對麒麟舞這門古老民間藝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他們除了保留客家傳統麒麟舞的風采外,還融入了新的藝術內涵。據樟木頭文化站賴業偉介 紹,在延續古戲的同時,還對這門民俗藝術進行創新改革:首先是將時間從過去冗長的1小時多縮短為現在的10多分鐘;形式上改變過去的單打、雙打,加入群體 打鬥;從過去僅以拜門表演變為現在的文藝演出表演;服飾也更改為有時代感的服飾等。
舞了72年的麒麟
86歲的客家麒麟舞老藝人連春生師傅對記者說,舞麒麟是客家的傳統習俗,當時樟木頭各村都有舞麒麟的隊伍,每逢農曆新年和吉祥喜慶場合,都會有麒麟舞的 表演。樟木頭舞麒麟活動起源於450多年前,盛行於清廷末期,由於家傳的淵源關係,他從14歲的時候就開始跟從長父輩練習舞麒麟的技藝,至今已有足足72 年的光陰。
連春生師傅感慨回憶道,當時學藝可不像看起來那麼輕鬆,學藝從紮馬、走樁開始,儘管簡單卻異常累人。基本功實後,就要開始學習表演套路,其中包括麒麟 的「出洞、繞頭、耍尾、尋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書、遊花園、回洞」等等,一般得五個多月才能基本出師。
客家麒麟舞的套路
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仁獸,客家人視之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成,皮用各色彩 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繫在身上,在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麒麟每到一家門口,便鼓樂齊鳴,麒麟翩翩起 舞,或進幾步,退幾步,或踏十字花,舞著麒麟進門,受訪者往往高興萬分,賞以紅包、爆米花糖果之類。
傳統的麒麟舞,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地。舞麒麟分頭套和尾套,統稱為麒麟套,由一個男性青年舞動麒麟頭,一個男性少年牽動麒麟尾,隨著打擊樂 表現麒麟採青等活動及喜怒哀樂情緒。麒麟舞結束後,隨之進行武術表演,一般有徒手單、雙打和持械單、雙打,如「雙手對雙刃」、「拳庶(盾版)對溜針 (戟)」等,最後由師傅或長者表演「長龍」(3米長的木棍)或以「連環樁」(連環對打)結束整場表演。一場麒麟舞全套舞下來足足有80分鐘之長。
海外客家人尋親學藝
近年來,一股海外華人尋根之旅吹熱了珠三角。其中有很多客家人的後裔,他們抵達了祖輩生活過的地方之後,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了要看看舞麒麟。「我聽爺爺說他小時候最喜歡看舞麒麟了。」來自加拿大的客家後裔Karen這樣說。
據悉,這群華裔青年饒有興趣地觀看了客家麒麟舞的功夫之後,立即向師傅們拜師學藝。
「舞麒麟的時候,全身的手、腳、身、眼,都要配合著麒麟而動,人與麒麟要融為一體。」麒麟隊的楊師傅現場授藝後,兩位華裔姑娘伴著鑼鼓的節拍,學起舞麒 麟,連連說:「funny(有趣),exciting(刺激)!」據介紹,麒麟作為中國獨有的民間藝術,近年已流傳於世界各地,為海外華人所喜愛。 Karen小姐學著舞麒麟,又融入加國的風情舞。她說:「我此前看過麒麟舞,但沒有嘗試過。今天是第一次跳麒麟舞,太好玩了。」
東莞麒麟舞著名藝人
改革開放前,麒麟舞師傅一般都是同一個姓氏世代相傳,改革開放後,這種同姓相傳的傳統逐漸被跨姓間相傳所替代。許多麒麟舞老藝人為東莞麒麟舞文化的傳承,做出他們傑出的貢獻。目前,東莞樟木頭鎮還活躍著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藝人。
「龍生九子,長子為麟」。麒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吉祥靈獸。而嶺南的客家人,節慶時舞動麒麟則是表達瑞祥期望。日前,記者走訪東莞唯一的純客家古鎮樟木頭 時獲悉,在這裡舞動了500多年的客家麒麟,文革一度中斷之後,幾乎到了面臨技藝失傳的境地。萬幸的是,在一群民間老藝人的積極努力之下,又重新在嶺南活 躍起來,並逐漸成為一條連接海內外客家人的文化紐帶。
搶救瀕臨失傳絕技
據了解,麒麟集龍頭、鹿身、馬蹄、牛尾、狼額於一身,身披五彩鱗甲,舞起來威武生動。客家人視麒麟為吉祥物,可以為人們排災解難,凡麒麟腳趾踩過的地方,都為那裡的人們帶來幸運。
但是歲月變遷,傳統的客家麒麟舞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其它地方已經逐漸失傳。「在解放之後,破除『四舊』的時候,麒麟舞被取諦了。」今年80歲的蔡青 華現在是樟木頭鎮麒麟舞武術協會會長。他告訴記者,那時候客家小鎮樟木頭人日子過得很艱難,「吃飯也吃不飽,誰還有心思來舞這個東西。」儘管如此,在蔡青 華的記憶裡,到了過年的時候,他的父輩麒麟舞藝人,還是會聚在祠堂裡,「看看屋樑上落滿灰塵的麒麟頭也好啊。」
改革開放後大批港商的湧入,使這個一直沉浸在平靜裡的小鎮立刻風生水起。「看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我就尋思著得再把這麒麟舞起來。」當時已經年近古 稀的蔡青華很擔心,他們這一代人一旦離世,四、五百年前老祖宗從中原遷到嶺南時,帶來的麒麟舞可能從此就要灰飛煙滅了。
「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在我們這裡給斷送了。」蔡青華立刻行動起來,成立了鎮裡的麒麟武術協會,並找尋當年舞麒麟的老藝人蔡東才、蔡蛇康、連春生等來傳授瀕臨失傳的客家絕技。
麒麟舞連接全球客家人
老一輩客家藝人的嘔心瀝血和少年一輩的興趣,讓客家麒麟舞再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蔡青華、蔡東才等老藝人的努力,得到了樟木頭鎮政府的支持。很快,各個 村中斷已久的麒麟舞隊又重新恢復起來了。「鎮裡也意識到麒麟舞是客家文化的一塊瑰寶,投入了很多人力跟財力來積極搶救跟挖掘。」
蔡青華告訴記者,由於鎮裡的積極爭取,去年十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樟木頭鎮政府聯合舉辦了「中國首屆麒麟舞大賽」,樟木頭的兩支麒麟代表隊雙雙獲得 金獎。鎮裡也因為積極搶救,並把麒麟舞發揚光大,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了「中國民間文藝麒麟舞之鄉」稱號,並指定該鎮為「中國民間文藝麒麟舞培訓基 地」。
用蔡青華的話說,在樟木頭舞動了500多年之後,瀕臨失傳的客家麒麟舞,終於重見天日了。
據了解,該鎮麒麟隊在國內外舞台表演達1000場次。不但在廣東省首屆「『黃閣杯』麒麟舞大賽」一舉摘取金牌,還應加拿大華人團體邀請,赴加進行民間麒 麟藝術表演。當這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在多倫多、愛德蒙頓、溫哥華、卡爾加里等城市進行表演時,當地的華人欣喜異常,紛紛詢問客家麒麟舞的舞動套路,並 且有不少華人團體也希望能讓在海外的華裔掌握這一傳統的民俗技藝,好讓全世界的客家人看到呈祥的麒麟舞,牢牢記住自己華夏的根。(本報深圳辦供稿)
关注商丘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五
睢县麒麟舞
商丘报业网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这种遗产维持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只有它才能够确保文化 特性永存。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评审委员会认真评审和认定,提出了推荐项目121项,并于2006年11月8日向社会公示。其中,我市有6项 被列入公示名单,分别为:民间文学类花木兰传说、民间美术类柘城李秀山泥塑、民间舞蹈类大仵民间舞蹈、民间戏剧及曲艺类四平调和二夹弦、文化空间类火神祭 祀。我市另有睢县麒麟舞与开封市兰考县麒麟舞一起被列入公示名单。
超薄阅读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居“四灵”之首。麒麟舞原为明末宫廷中的娱乐项目,南明灭亡时(西元1661 年),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将一对“麒麟皮”带给睢县大刘寨村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麒麟舞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其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 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近几十年来,随着道具的损坏和武术的衰落,并受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麒麟舞已濒临消亡,且麒麟舞14世传人冯明义老人已78岁高龄,麒麟舞亟待抢救和保护。
冯明义老人回忆学麒麟舞时的往事。
冯明义老人演示麒麟舞动作。
最近的一次麒麟舞演出时间为1986年。
张道营馆长讲述麒麟舞的历史。
《睢县舞蹈志》中明末的麒麟头。
睢县麒麟舞源自宫廷据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冯氏家谱》和《杞县志》记载:冯玮祖籍考城(属睢州),初籍杞县,后居仪封。明末中进士,后封文林郎,掌管宫廷文化娱乐事宜。 南明灭亡时(西元1661年)归隐故里,将带回的一对“麒麟皮”送给睢县大刘寨村族众,并亲自教授麒麟舞,至今已传15世。
麒麟舞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革新。最初仅限于平地表演,至清末时,随着当地武术水平的提高,麒麟舞12世传人冯永汉、徐延瑞、韩克顺等,开始增设并逐步完善了桌上表演。
麒麟舞的师承关系比较特殊,世代传授均不举行拜师收徒仪式,而是以冯氏家传为主,吸收本村爱好文体活动的亲眷,组成表演团体,逐代延续。但他们在收徒 时条件相当严格,首先要求武术功底厚实,其次根据身材等自然条件,每个行当(穿头、穿尾、执绣球)只选2至4人,并强调所学技巧不准外传,所以大刘寨村冯 氏被称为“麒麟世家”。
大刘寨村位于睢县西北角,北临民权白云寺,南靠重镇蓼堤。从前,大刘寨村每逢庙会,麒麟舞必去表演。遇有重大集会,也多请麒麟舞演出。因为人们一直期望麒麟来驱赶一切邪恶与灾难,所以麒麟舞被视为民间舞蹈的上乘珍品。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
麒麟舞的传统表演形式可分为3段,分别是盘门、平地表演和桌上表演,其中桌上表演最为惊险,一场麒麟舞全套下来,表演者往往是大汗淋漓。
另外,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因为麒麟队往往就等于武术队,不仅舞麒麟者大都身怀武功,而且麒麟套路本身就和武功套路一脉相承。
明末清初,迷信活动盛行,当地老百姓最为信奉火神。当时大刘寨村西有一座火神庙,村民组成火神会,定期祭祀、朝拜,祈求火神爷保佑全家平安、人寿年 丰。人们把麒麟奉若神明,平时藏麒麟于火神庙中,作为火神爷的坐骑,每逢正月初七(火神爷生日),火神会的信徒们焚香、烧纸、叩头,尊请麒麟下驾,开始舞 玩。直到二月二,众人敲锣打鼓,才将麒麟送回庙中,复请麒麟上驾。
麒麟下驾之后,两人手执“明棍”从庙内蹿出,开始盘门表演。“明棍”长5尺,两端点燃火香,舞动时呼呼生风,火光四射,上下翻腾,似流星追逐,如光环套叠。然后以“盆炮”为令,两人持内燃蜡烛的绣球引麒麟出庙,此段礼仪表演全在庙门外举行,故曰盘门。
麒麟入场后开始平地表演,一对麒麟,一张一弛,刚柔相济,生动有趣;持绣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着麒麟。麒麟表现出有时乐、有时怒、有时腾空而起、有时匍匐在地等各种舞蹈动作。
平地表演后,开始桌上表演,13张方桌摆成3层,两只麒麟做着各种动作往上跳跃,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动作惊险,群众无不屏息观看。等回过神来争着放鞭炮、吹口哨等,场面很是壮观。
14世传人被称为“活麒麟”
大刘寨村冯氏14世传人冯明义,已78岁高龄,是麒麟舞穿头高手,绰号“活麒麟”。
据冯明义老人介绍,他从小就练武术,有较深的武术功底。当时学起麒麟舞来很是痴迷,往往是在地里干一阵活后把农具一扔,拿起筐子罩在头上就练起来,磕磕碰碰更是常事,到现在老人腿上还有那时留下的伤疤。
冯明义老人主要是穿头,就是把麒麟头举在自己的头上舞动,他的双腿当成麒麟的前腿,后面还有一个人抓着他的腰当身子和尾巴。麒麟头有20多公斤重,加上后面连着的身子,冯明义说他表演时经常是负重三四十公斤。
冯明义老人回忆说,麒麟舞晚上表演最好看,一红一青两只麒麟威风凛凛地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出场了,浑身的麟甲闪闪发光,脖子上的挂铃和腰上的系铃随着舞 动“哗哗”作响。玩到上桌子时最激动人心,等他们上到第3层桌子时,观众齐声叫好,鞭炮声加上燃放的烟花,把节目的气氛渲染到了极点。
麒麟舞因动作难度大、活动剧烈而很消耗体力,他们往往表演10多分钟就要歇上一歇。冯明义老人记得1958年那次他表演完后回家,离家1公里的路程他硬是歇了三四歇。用他的话说,他那时正是壮年,玩得正凶。
当介绍到麒麟提腿的动作时,老人情不自禁把一条腿提了起来,然后笑着说,不行啦,几十年不玩,站不住啦。
抢救麒麟舞刻不容缓
1958年,冯氏传人请人做过一套新的麒麟道具。冯明义老人说,麒麟道具做起来很是烦琐,老人记得当时请的是外庄扎纸的两三个能人,他们仿照老麒麟扎了一两个月才做成,在那个年代他们共给了人家2500多公斤的麦子。
麒麟道具上最有技巧的是绣球。绣球为双层,外壳是用竹子编的。1米左右的圆球,内壳糊以红纸,里面点着蜡烛。神奇的是,无论绣球怎么滚,蜡烛一直都朝上。
几十年时间里,那套麒麟道具随着冯明义老人搬家搬了几个地方,因时间太久,最终还是破烂不堪而散了架,直至记者采访时也没找到它的一丝踪影。试想这村里除了冯明义老人还有谁能描绘出它繁杂的工艺和威武的式样?
至于那套明末的老麒麟道具,冯明义老人对睢县文化馆馆长张道营和该馆党支部书记张慎芝说,他想了好多天才想起来,当时他们做了新道具后,明末的那套道 具让他们村的韩姓村民带到了外乡,至今没有消息。当问到为什么不把那套老道具保存起来时,冯明义老人说:“有新的啦,旧的还要它干啥?”
和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冯明义老人到现在也没明白:那套明末的麒麟道具价值要比他的全部家当高得多。
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冯氏14世传人冯明义已经年迈,15世传人也是50多岁的人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16世传人。且麒麟道具因多年不用,已遭毁坏,时下的年轻人连见都没见过,如再过几年,还怎么能学得上来?
西貢舞麒麟
看似香港的西贡, 这支的麒麟头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