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帝”這個詞,人們腦中第壹個反應到的是基督教中所說的那位“造物主”耶和華。實際上,早在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稣基督誕生之前,漢語裏早已經有“上帝”這個詞了。上古時期,華夏先人對天地懷有敬畏之心,認爲天地哺育萬物,是最高的神。“上帝”(或“昊天上帝”)是人們對天的壹種人格化稱呼。
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詩經》中有:“昊天上帝,則不我遺。”、“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的詩句。上帝的另壹個名稱是“皇天”(常常與地的人格化稱呼“後土”合稱爲“皇天後土”),明代將兩個名稱合壹爲“皇天上帝”,簡稱“上帝”。不過民間很少用這種正式的稱呼,壹般俗稱爲“老天爺”、“天公”、“蒼天”等。
天壇圈丘壇圈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壹欄杆下又向外伸出壹石螭頭,用于壇面排水。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圈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壹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壹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108塊和180塊,相加正好360塊。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爲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古時華夏最高統治者成爲“天子”,意爲自己是奉皇天上帝之命治理天下萬民(聖旨開頭的“奉天承運皇帝,诏曰”也是這個意思)。因此,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主持祭天儀式。祭天是天子與上帝的交流形式。祭天壹般選擇在冬至日(因爲從這天開始,白晝由短變長),祭壇爲圓形,稱爲“圈丘”,(出自“天圓地方”的概念,祭地時就用方丘)。
隋高祖楊堅著冕服禦像
天子和百官在儀式開始前要齋戒、沐浴,並穿著最隆重的禮服,《周禮?春官宗伯》曰:“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這是因爲“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則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駕、吾禮之所施設文飾,莫非天之象焉。”祭天時須誦讀祭文、奏雅樂、獻祭品,以表對皇天上帝的尊敬。《東周列國志》中有“秦文公郊祀上帝”壹節,說的是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落,作爲諸侯的秦文公也祭祀上帝,是公然挑戰天子權威的體現。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位于祈谷壇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爲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于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壹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北京天壇祈年殿匾額,重達2.5噸,高寬均爲4.3米,上飾9條金龍,文字鎏金,匾芯掃青,雕刻部分貼庫金。
祈年殿內供奉“皇天上帝”的神版
皇穹宇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爲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征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
皇穹宇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神版,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
雖然對于皇天上帝的祭祀權被天子所壟斷,不過民間對皇天上帝的信仰仍是很普遍的。至今很多地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祈福的習俗。而人們在遇到困難或麻煩時總是說“天哪”“老天爺啊”,在麻煩解除時會說“謝天謝地”,認爲做壞事“會遭天譴”,都是很自然地流露出對皇天上帝的崇拜。道教將皇天上帝演變爲“玉皇大帝”,同樣是世間萬物的主宰,但卻位于道教始祖“三清”之下。與華夏傳統信仰中至高無上的皇天上帝並不相同。
曆代王朝除了祭天之外,還要祭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自然神明以及天子自己的祖先。而只有天和祖先壹直都是有最正式的祭禮,其他神明在某些朝代往往是與天合祀或作爲天的陪祀。由此可見,天在人們心目中是與賦予自己生命的祖先壹樣重要。對天和祖先的崇拜構成了華夏民族“敬天法祖”的信仰體系。
那麽,爲什麽現在“上帝”成了基督教中耶和華的代稱了呢?明朝中後期,隨著西學東漸,基督教逐漸傳入中國,傳教士們把基督教義翻譯成漢語時就把他們的神耶和華翻譯成“上帝”,由于當時基督教在中國影響很小,因此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近代以來西方文化漸漸處于強勢,而且帝制結束後官方的祭天儀式消失了(確切的說最後壹次是1914年袁世凱以大總統身份主持的祭天,如果能延續下去的話,祭天將突破原有的“天子與上帝交流”形式,變成共和體制下的總統代表國家進行的公祭。可惜這場共和制下的祭天典禮隨著袁世凱日後稱帝失敗而被說成是“企圖複辟帝制”而壹並遭到批判。其實,袁世凱稱帝固然是錯誤的,但是否定這次祭天則屬于“倒洗澡水時將盆裏的孩子壹起倒掉”。至于近年來北京天壇公園舉行的身穿滿清服飾“祭天”,不僅從形式上背離了華夏傳統禮儀,從性質上說,也僅是壹種表演,並非真正意義的祭天。),解放後,傳承數千年的“敬天法祖”信仰被斥爲“封建迷信”,華夏的“上帝”逐漸被人們遺忘,而改革開放後基督教像潮水壹樣湧進國門。“上帝”就成了耶和華的代稱了。真正的華夏最高神祗被外來神擠走,痛哉!悲哉!
北行别人(宋)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