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二千年人口調查報告公布后,獲得新聞界重視,大事報導。有關報導突現了我國各族人口比例的極大變化,也詳細報導了各州人口分布情況,各族結婚年齡的情況等,唯獨沒有深入的報導我國過去十年來宗教信仰分布的變化,誠是美中不足。實際上,宗教信仰的分布情況及趨勢,是社會研究裡不可忽略的課題。本文嘗試以過去三屆的人口調查報告分析 過去二十年內我國華人在宗教信仰上所出現的變化及趨勢,並提出初步看法來解釋這些 情況。
從1980年起,我國政府的人口調查報告,把宗教信仰分別為︰回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道及傳統信仰、民俗信仰、其他、沒有宗教及不詳。這種分別也是目前世界各國 慣用的辦法。眾所周知,我國華人大體上是同時奉行佛教、 儒道及傳統信仰者,把這種綜合性的宗教硬性地一分為二,只能讓受調查者迷惑,導致調查結果無法讓人信服。因此為了方便分析,本文暫且把這兩種宗教信仰重新結合,簡稱為“華人 傳統宗教”。
過去三屆的調查報告如下圖,(表中的“華人傳統宗教”是作者綜合佛教、儒道傳統信仰而加插者)︰
馬來西亞華人宗教信仰分布圖
從1980年起,我國政府的人口調查報告,把宗教信仰分別為︰回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道及傳統信仰、民俗信仰、其他、沒有宗教及不詳。這種分別也是目前世界各國 慣用的辦法。眾所周知,我國華人大體上是同時奉行佛教、 儒道及傳統信仰者,把這種綜合性的宗教硬性地一分為二,只能讓受調查者迷惑,導致調查結果無法讓人信服。因此為了方便分析,本文暫且把這兩種宗教信仰重新結合,簡稱為“華人 傳統宗教”。
過去三屆的調查報告如下圖,(表中的“華人傳統宗教”是作者綜合佛教、儒道傳統信仰而加插者)︰
馬來西亞華人宗教信仰分布圖
以上數計,顯示華人人口從1980年的4,144,607人增加到2000年的5,691,908 人,增加了37.3 %。同一時期,華人回教徒人口增長率是490%,基督教徒增長率是123%,印度教徒增長率是257%,而“華人 傳統宗教”信徒卻只增長了32%。這明顯地証明華人傳統宗教信仰增長率緩慢,而華人的其他宗教信仰卻以驚人的增長率成長。按此趨勢分析,到了2020年,華人回教徒將占華人人口的4%,華人基督教徒將占華人人口的15%,而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的巴仙率將只占華人人口的80%。
華人 傳統宗教信仰者在1980年時,占了華人人口的90%,到了2000年只占華人人口的86%。這種下降的趨勢,是因為有不少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放棄了原本的宗教,而改信回教、基督教或印度教。當華人人口的增長率是37%而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的增長率僅是32%時,它明顯示了一種改信其他宗教信仰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華人 傳統宗教信仰中以儒道傳統信仰自居的華人越來越少,從1980年的1,511,643人降到1991年的919,854人及2000年的605,571人,是唯一負增長的宗教信仰。這當然與事實不附。 另一方面,華人佛教徒人口從1980年的2,220,115人增長到1991年的3,146,515人及2000年的4,324,971人。這也令人難以信服。然而綜合這兩種趨勢,可以推論出越來越多的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不甘自稱為儒道傳統信仰者,而選擇自稱為佛教徒。
“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的改信它教原因有多個,其中有三個值得探討︰
一、通婚因素
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對改變宗教信仰的態度是相當開放的而其他宗教,尤其 是回教與基督教卻嚴格規定教徒不能與異教徒通婚或 與異教徒通婚后所 生下的子女必須進教。因此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不論男女一旦與其他宗教信仰者結婚就 被迫放棄原有的信仰而改信他教。
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對改變宗教信仰的態度是相當開放的而其他宗教,尤其 是回教與基督教卻嚴格規定教徒不能與異教徒通婚或 與異教徒通婚后所 生下的子女必須進教。因此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不論男女一旦與其他宗教信仰者結婚就 被迫放棄原有的信仰而改信他教。
二、 傳教因素
華人傳統宗教信仰,尤其是儒道傳統信仰,在傳教方面不 力,導致 其信徒往往對本身的宗教認識不深,缺乏自信。一旦接觸其他宗教就輕易被改變信仰。反觀基督教與回教,是世界著名的傳教宗教,在亞洲的傳教工作不遺余力,成功地從其他宗教社群裡招募了不少的新信徒。這現象不僅在馬來西亞如此,在整個亞洲也是如此。
華人傳統宗教信仰,尤其是儒道傳統信仰,在傳教方面不 力,導致 其信徒往往對本身的宗教認識不深,缺乏自信。一旦接觸其他宗教就輕易被改變信仰。反觀基督教與回教,是世界著名的傳教宗教,在亞洲的傳教工作不遺余力,成功地從其他宗教社群裡招募了不少的新信徒。這現象不僅在馬來西亞如此,在整個亞洲也是如此。
三、 文化因素
宗教皆有他的文化背景與屬性。當人們接受或放棄一個宗教時,他不僅考慮到這個宗教的本質,也在潛意識裡考慮到這個宗教的文化屬性。在許多人心目中,基督教是屬于西化、現代化、先進的,而華人傳統宗教信仰恰恰相反,是屬于東方、落后、愚昧的。華人社會這種典型的“崇洋”及“文化自卑”心態是普遍的。(舉例來說,許多華人為自己的洋名洋洋得意,而不屑用中文名字,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這種心態自然局限了與華人文化淵源深厚的華人傳統宗教發展,也惠及屬于西方文化的基督教。這個因素也可用來解釋為何大部分的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選擇以佛教徒自居,因為在佛教及儒道傳統信仰兩者之間,佛教的文化形象較高。
宗教皆有他的文化背景與屬性。當人們接受或放棄一個宗教時,他不僅考慮到這個宗教的本質,也在潛意識裡考慮到這個宗教的文化屬性。在許多人心目中,基督教是屬于西化、現代化、先進的,而華人傳統宗教信仰恰恰相反,是屬于東方、落后、愚昧的。華人社會這種典型的“崇洋”及“文化自卑”心態是普遍的。(舉例來說,許多華人為自己的洋名洋洋得意,而不屑用中文名字,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這種心態自然局限了與華人文化淵源深厚的華人傳統宗教發展,也惠及屬于西方文化的基督教。這個因素也可用來解釋為何大部分的華人傳統宗教信仰者選擇以佛教徒自居,因為在佛教及儒道傳統信仰兩者之間,佛教的文化形象較高。
易言之,華人宗教所屬的文化背景為它帶來了負擔。只要這種文化形象不能提升,華人宗教將難以突破困境。不過話說回頭,宗教本是一個文化力量,因此華人傳統宗教如何發揮其力量來強化其所屬于的文化,是當今華人 傳統宗教領導人及華人文化工作者的急務。
眾所周知,人口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種族及宗教結構的變化,經常會帶來許多複雜的政治、 社會、經濟等問題。 南韓自戰后所發生的宗教結構變化, 為該國帶來了一連串的政治社會 問題。九十年代波斯尼亞及哥素沃的動亂, 源 頭就是種族及宗教結構的變化(見亨挺頓︰文明沖突及世界次序的重整)。
眾所周知,人口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種族及宗教結構的變化,經常會帶來許多複雜的政治、 社會、經濟等問題。 南韓自戰后所發生的宗教結構變化, 為該國帶來了一連串的政治社會 問題。九十年代波斯尼亞及哥素沃的動亂, 源 頭就是種族及宗教結構的變化(見亨挺頓︰文明沖突及世界次序的重整)。
1980年,新加坡多位學者 分析該國的人口 調查報告時,曾提出新加坡華人可能因宗教結構變化而面對严重問題。因此, 我國華人宗教信仰分布的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值得重視的,也是值得有識之士進一步研究和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