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520085
(平静中恐怖枪声再响,而至今华人圈子似乎还是一如既往的事不关己。但不祥之感,如鲠在喉。顾不了文笔稚拙,发上来想跟其他海外朋友讨教。)
偶 来自台湾,家里是兢兢业业的小中产良民。二十年前随着当时的留学大潮来了美国,开始这里童鞋熟知的人生轨迹:毕业,上班,办卡,购房,成家,过上那平凡安 稳的 American Dream。但是老中骨子里的那股文人臭脾气不让我满足於老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而驱使我时时回首关注祖国大地上前世今生走马灯似发生的事儿。
从 中学里偷偷看柏杨,到现在公司偷偷下河摘葡萄,世界变得复杂多了。左派右派体制派,大家讲得都振振有词,而同时世界似乎越来越危险,越不可知。我本性喜欢 新奇物事,来美国掉进了这多元文化的大染缸,结交各路朋友,尝试各地的美食,音乐,文化,真是如鱼得水。John Lennon 的嬉皮士桃源,“Imagine all the people … living life in peace”,似乎就在身边。
但,世 界并不平静。全球化下的雅痞乐土掩盖着着帝国边陲及大厦墙角 losers 的怒火。随着时间消逝,红灯下举牌的乞丐由黑变白,电视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上演战争片的场景。当我们在中国城的餐厅里大快朵颐,白人在街头拉着横幅反政府 示威。当我们在办公室埋首加班,换来是主流报纸质疑我们的忠诚,责备我们抢夺“本地人”的工作机会。当我们虎妈虎爸逼着子女一遍遍练习着试题,才发现名牌 大学已经对他们设下限额。
这里的海外朋友都知道:不管我们自己之间如何的勇于内斗,为了左中右势成水火,在现实生活中咱们都是不出声的顺 民。結黨吃喝團購,投資賺錢,大家蜂擁而來。捐钱办饭局和议员总统合影,总有热心商人。出头处理社区日常事务,社会公益,抗议维权什么的,人就都不见了。
眼 看着政府左支右绌,警局消防预算一再被砍。北美的红脖子茶党义和团声势越来越大,现在连挪威桃源乐土都出了这么一个金发杀人魔。我想请问大家海外童鞋:我 们老中韬光养晦,自扫门前雪的这套生活方式,究竟还可以维持多久?
偶在西西河潜水了那么久,学到了很多东西,见识和世界观都大有启 发。但是咱们小民再怎么指点江山,也不能上达天听,纯粹是浪费力气。还是得回到咱们的小日子,打打自己的小算盘,为了自己和家人未雨绸缪。如忙总和葡萄所 说的:Do your job。做自己看得懂的事,实事求是,活下去。
那么 ... 拨开所有云山雾罩的理论,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我可以想到的有三方面:
广积粮
现在物价飞腾,资源和粮食都开始 紧张。如果大牛分析的不错,我们要开始学习如何自给自足,不靠工业化社会而生存了。美国人这方面一直是有传统的:
但是咱老中脱离乡村也不算久,种菜养鸡的活还没全忘。在美国大屋后院开菜园那是领导流行啊!现在有机农 业,local food 的风潮流行起来了,农夫市场,社区花园等各种民间自发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老中应该主动加入此一潮流,打入社会,以咱们节俭的传统美德和养生文化和当地 的开明人士切磋新时代的环保生活方式。要讲软实力,咱们的厨房里有得是,为何要拱手让给日本人,印度人?
不过个体单干,力量终究有限。美国人从 立国起就有教派群居,占地为王,过自给自足小日子的传统。六十年代的嬉皮还在全国范围搞起公社运动。虽然大部风消云散,但有些有经营能力的竟然越做越大, 开公司对外界贸易还能赚钱(电视上看到的某个摩门教派,忘记具体名称)。河里前些时候有人提议集资到乡下买农场,也是不错的思路:毕竟老中爱吃的蔬果鱼肉 跟老美颇有不同,需要规模养殖才能把成本压下来。
但是另外有个重要原因 ....
高筑墙
咱们来 自大政府国家,认为维持治安天经地义该是警察的事儿。即使美国的高犯罪率和枪枝泛滥很快就给了大部分人迎头一棒,思维定势仍然难以改变。而老美尚武,从五 月花号登陆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地打下来的江山,凡事习惯自己解决,不喜欢依靠官府。所以真的无政府了,(他们以为)不过是回归老祖宗西部拓荒者的 生活罢了-大家都有枪,谁怕谁:
老中不一样了。在 外族裔眼中勤劳会赚钱,但怕事懦弱,十足的肥羊形象。自己又是过客心态,不敢抗争,气势上又低人一头。从唐人街到学校里就是别族裔欺负的对象。现在中国崛 起,中国工厂抢了全世界的饭碗,得罪的就更加多了,还是死不悔改的共产国家。老中在西方就这么成为孤立无援的异类(很多运运轮子是不是受不了心理压力这么 逼出来的)。亏得TG 现在国力强大还能罩着,G2又拉住了美帝,假如一朝破了脸,咱们华人的处境危矣。
居安思危,面对可能的抢劫财物和种 族暴力,华人需要一方面加强个体自卫的能力,一方面组织民团联防互助。前一方面,河里东湖等枪械发烧友已零星提及。但是我想指出:美国的枪枝文化,主体恰 好是以 NRA 为首的乡下白人右派分子(井大口中的美国黄巾军),特征就是排外,闭塞,白人优越,美帝优越感,跟咱们(尤其大陆)华人文化和阶级背景完全格格不入,反而 是我们最大的威胁-看看他们对移民和教育问题的态度就知道了。我们讲“天下为公”觉得理所当然,听在他们耳里是威胁,怕我们要共他们的产。所以咱们要武装 起来决不能靠他们。这方面希望听听河友意见。
不过我们最大的弱点,还是那一盘散沙的老毛病。比起其他族裔,华人过于温文,本就是标准的食草 动物。又是排在四五位后的少数民族,不抱团列阵生存完全没指望。对比之下,1992年洛杉矶暴动中,韩裔商店主果断持枪组织起来,在无政府骚乱之中合力捍 卫自己的财产的强悍场景震撼人心。美国社会第一次见识到了现在的亚洲人也是不好惹的:
当然, 一味强悍,也非长久之计(韩国店主在贫民区开店不下功夫做群众关系,本身就是引火上身)。如何把华人组织到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之中并维持下去是咱们的老大 难问题。理论上说,如果能把生产,生活,防卫整合到一起,应该是最好的形态 —— 这就是咱们古时聚村筑寨,社会主义叫公社或生产兵团,以色列人叫 kibbutz,都是同一类意思。历史证明在动乱时期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美国更是个另类传统。前面河友提出买农场,正有此意:平时是生产基地,乱时很 快就可转换成堡垒,还可收留一定难民。
那住在市区的怎么办呢?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可能只有尽量集中,退守 Chinatown。关键是平时要有组织。华人商家平时就有治安问题,应该自己派人组成民团,赞助退役军人或警官帮忙训练(而不是像老美那样简单的外包给 保全公司-这种暴动时候雇佣兵靠得住吗?)其他只得靠枪械发烧友自己来鼓吹了。美国这方面确实好:拥枪自由,集会结社自由(FBI来不来盯梢另说)。你能 翻起多大浪全靠你的能力。另一方面,统一战线不可废:华人势单力薄,需要和其他族裔结盟合作。黑人不大现实-自身问题和华人成见太深。墨西哥和中南美人人 多,态度较友善,勤劳肯干,重视家庭,又同受美帝压迫,跟华人比较有交集,值得经营(不过咱们在生活中对西语裔多数是雇佣关系,容易流露出阶级优越感。这 种JY心态一定要放下)。
勇称王-哲夫成城
如果上面这些物质层面上的讨论有点太像生存狂,末日控的调调,那麼立身和傳承該是各位作为移民都要面 对的现实问题了:
- 移民西方宗教社会,面对生活中的孤单和挫折,您有何依靠?如何保持振作?
- 离开城市,教会基本上是邻里社区交际的中心。你一个外国人搬来,是想办法加入,还是不加入也不 care 呢?
- 家里还过中国新年,还祭祖吗?家乡的风俗您还能坚持多少?
- 小孩在西方长大,上學了。面對主流文化和同儕壓力,開始不講中文,不吃中國菜。您們兩口子堅持的傳統勤儉美德,如何和光鮮的美式速食文化周旋?
- 看未來:您的孙辈以下,还会是中国人吗?您和您家祖先,以后会有人拜吗? 您的中文藏书,还有谁会看?
海外的白领老中,应该都很熟悉这个 场景吧:
家庭聚会,几家大人一边吃一边为两岸政治和历史争得口沫横飞,旁边年轻人自顾自在用英文聊着学校,动漫,音乐等等年轻人的八卦。
您觉得他们以后有谁会 care 我们现在吵个不停的这些东西? 一边大骂美帝,一边节衣缩食给美帝培养炮灰,看着我们的下一代无声无息地融化在美国社会的大熔炉里,不讽刺吗?
(我一位亲戚,非常内向保守 古板的工程师,家里儿子管得死死的。结果到了上大学,跷家了,去报名海军陆战队。不敢问他的反应。)
现在北美华裔的盛况,是这四十年两岸三地华人移民潮所堆出来的。可这能持续多久? 调查指出,华人第二代异族通婚率是主要族裔中最高的;华人新移民“会读书”的看家本领,几代之内就基本消失,不再有先天优势(以前报纸报道,凭记忆)。咱 们这个群体的力量,比起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犹太人,就那么脆弱吗?
还好,西西河已经有唵啊吽等许多高人探索过这些问题:
“华人乃至亚裔为什么如此吃亏,首先不同于欧洲裔和非洲裔移民,亚裔 在美国没有基础,最后是华人自己的问题,当华人在异国他乡面临如此大的潜在压力的时候,基本的反应第一代是逃避,当缩头乌龟。第二代以融入为己任,他们对 自己的美国身份如此敏感,最害怕有人把和自己第一代移民,FOB们拉上联系。如果华人乃至亚裔能够凝聚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就知道最好的选择是团结+斗 争,但是有由于缺乏联合的理由,整个群体在压力下做为弱势群体是被“压碎”了,一部分选择彻底放弃自己的背景全心融入文化迥异的美国,一部分选择不有意的 融入,保留自己的文化习惯,但也不寻求联合,只是独善其身,成为事实上的文化边缘化群体。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很大一部分第一代华人既不参加华人教会,也不成 立任何组织,在美国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事实上放弃了自己的斗争权,让华裔作为一个群体事实上是散沙一片,华人在一个个的被打,被杀,却没有适当的声音发出 来。”
“现代化是全球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走入中国,走入家庭,走入人生。但是中国社 会还没有适应这一经济基础的社区。无论是海外华人还是大陆华人,都面临重建华人社区的困境。 ... 信仰道德建设是全球化进程中比较合适的社区建设途径,反过来也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保存家庭传统的重要手段。... 海外华人重建现代化社区,最可取的途径是以信仰道德为纽带凝聚社区,而在法律上一定要注册为教堂。... 教堂基本是社区的社交场所,鉴于这个事实建立人本主义的禅堂应该是可行的。佛教“人人皆有佛性”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相通,参禅找回人的本性就是找到 佛性,与儒教三省吾身修身养性相通。如果当地能够注册为儒教教会,则儒教也可以作为华人建立教会的一个优先选择。”
“为什么华人社区脏乱差?依靠政府是无法建立好社区的,只有依靠教会,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截留收入,在通过慈善事业,将社区 建设好。... 能够跻身主流社会的族裔,一定是政治捐款和慈善捐款最高的族裔。得以兴旺发达的族裔社区,一定是互助团结,以信仰道德引导社交活动的社区。 上帝只帮助帮助自己的人。华人自己不互助,就无法得到上帝的护佑。”
“一个实际的问 题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慎终追远”呢?先说葬礼:西方社会都有程式化的婚礼葬礼等仪式让大家很容易遵从,可中国的“礼”制还完全没有建立起 来,没有一个基本的约定俗成的“礼制”可以让我们遵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现代儒教会,可以制定现代化的“礼”制。 ... 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有一个重大的缺失:我们有各级政府组织,有公司企业,但我们没有健康且能有效运作的民间社团。没有社团,中国社会就难以运作民主社会;即 使在已经民主的西方社会,如果华人社会没有自己的社团,就无法孵育华人参政的精神。基督教等宗教社团始终无法凝聚华人社会的主流。”
一 言以蔽之,这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西方宗教为何如此强大?那是因为它是个三脚凳:信仰,组织,仪式,缺一不可,而且三者都有成文的规章节制,非常适于 他们的航海贸易文化。殖民者只要带着圣经,飘洋过海到了那裡都可以重新建立一个社会-不止重建,还能扩大地盘。咱们旧社会不适应这么攻击性的对手,百多年 来被打得找不着北,直到这几十年才站稳脚跟,开始有攻有守。军事,经济实力上来了,物质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只剩下社会文化还没有脱胎换骨,找到适合现代 全球化工业社会的新型式。大陆文革破了“旧”,但是“新”还未建立。感觉社会在上层的政治紧箍咒和对外贸易开放的冲击下有些无所适从了,故而冲突不断,人 心浮躁。而台湾一面强撑传统文化大旗,一面俯首为西方附庸的角色虽然使它在表面上实现了传统道德到公民社会的转型(蓝营不断自夸的“文明”,“素质”等 等),但是这种南宋式的偏安文化就如无根之兰,是没有生命力,无法发展的(台湾疯靡张爱玲不是没原因)。
咱们身在海外,东西文化交锋的前 线。文明冲突不是理论,而是一件件影响现实生活的小事儿。我们过河卒子没有这个条件下大棋,只能借鉴他人经验,尽个人力量见招拆招。
首先, 如上所述,现在华人最缺乏的就是一个等同於西方教会的社区枢纽,从文化的层面把一个个孤立的华人家庭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功能。以前是 同乡会,对现代移民已经失去意义。问题咱们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道家在现代已无先进性,堕落成迷信的风水玄幻之术。佛教发展不错:台湾的慈济和法鼓山已经成功现代化,成为可以和西方天主教和 新教诸门派分庭抗礼的“佛教跨国企业”,在海外侨界推广义工文化也成功负担起一部分社区组织的功能。但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全世界华人不论宗教政治背景最 能认同的儒家在这方面却是空白:道德礼教,全靠父母家中传授。没有组织后援,仪式强化,完全看天吃饭。
原因为何,唵啊吽和 swordi 之文分析得很到位:儒家植根於血缘和封建农业社会的DNA。但是只是为了填补 org chart 上的空白,而凭空弄出一个“人本教会”,而不是基于人民自发需要,生命力值得怀疑。信仰的重塑需要当世大思想家,可遇而不可求,不如从一般华人的实际需要 着手:
1. 新移民:解决立足问题
2. 融入社会:语文问题,习惯西方文化,法律,和社会运作
3. 求医协助
4. 求职协助
5. 移民问题协助(自身和家属)
6. 心理咨询
7. 文娱社交活动
8. 传统节日庆祝
9. 祭祖
10. 婚姻媒介,庆祝和谘商
11. 妊娠,坐月子,和托儿服务
12. 儿童中文及文化教育
13. 处理社区纠纷,维持秩序
14. 和官府打交道:治安,税收,地产开发等
15. 代表华裔族群政治诉求
16. 照顾社区孤儿和无依无靠者
17. 服务长辈耆老
18. 丧葬仪式和纪念
整 一个“lifecycle management”。其他少数族裔(黑 人,拉丁裔,犹太)里教会整合起大部分这些功能,我们是各种社区团体从不同层面各自提供,短期难以改变。 幸好,所有这些都可集中在一个重心:儿女。
老 中不一定有宗教,但是对儿女教养之上心不约而同,只能用“虔诚”来形容。自己可以一毛不拔,给小孩吃好用好上名校那是一掷千金面不改色。而从怀孕到小孩上 大学,现在的养育儿女已经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强度,长周期,竞争激烈的系统工程,连一个高学历的双薪家庭都无法独自搞定,需要社区提供后援(所以有非洲 /美国谚语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希拉里拿去写了书)。而从找保姆,学中文,交朋友,到探索身份认同,上面这些困扰华侨的问题在育儿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如果我们的社区中心 可以高效地提供这些服务,自然可以收拢人心,透过孩子把当地的华人家庭组织起来。
目前各地社区自发兴起的中文学校,正是借着孩子每周末上课 的机会,把大人带到了一起,自然而然形成了各种兴趣团体:投资俱乐部,professional network,合唱团,高尔夫球社等等。但是多半就停留在这个层面,除了大型天灾或节日组织义工做点慈善,大家的义务性质使得进一步发展缺乏动力。
可 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个机会?现在大家手头钞票满满却苦于无处投资,为何不考虑一下商业经营:day care + preschool + 中文学校?华人父母每年捧着大笔钞票把孩子送到教会学校给别人洗脑,为何不能自己办个海外私塾,以咱们华人的标准办学,兼顾传统和现代教育?大老板们可以 结伴来买豪宅,买商场,开酒楼,投个几百万替自己的子女办学校有何难处?东南亚艰困的环境下,华侨对办学尚且非常重视,在敌意歧视下坚持把故国文化传了下 来,何以北美华人反而没了这觉悟?以华人家庭的收入水准,不应该办不起来。
另一个方面:华人家庭和亲子关系有很多独特的问题,主流文化和心 理医生无法了解,基于传统观念和羞耻感多半讳疾忌医,反而造成更大的问题。现在在华人社区,夫妻长期分隔两岸导致婚姻危机,年轻人心理偏差自杀或是杀人已 经是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华人心理咨询服务非常短缺。这需要现代父母开放观念,不要一窝蜂把子女往医理商这三条路上赶。在我们自己的信仰形成前,需要依靠个 别有使命感的华人心理医师来填补这个空白。
组织,自疗能力建立起来後,就要靠母国的文化复兴提供动力 了。百家讲坛,本土动画,私塾热,汉服热,都是好事。希望我们这一代的老中,在面对人生大事 – 生子,成人,结婚,丧葬之时,能等到一套自己的,雍容而有活力的现代礼仪,让我们可以真正活得像个中国人。
(拉拉杂杂把酝酿已久的一些感想 倾倒出来,希望听听海外资深河友的过来人之见,同时尽量避免无谓的政治立场,站队划线之争。也算是潜水多年对西西河的一点贡献。)
私塾?
从Day Care 开始,如果我的生意计划成功,我大概会准备操作这个项目。
不过有可能不叫私 塾,叫什么华人会馆不是很好么?
从生到死.....
要不然直接从西西河开始,叫Chinese Culture Club,如何?
花"私塾",这个就是组织基础了,申请为NGO
下一步是构造"私塾"的文化基础,就是一个普遍接受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