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5, 2009

历史遗物、《山海经》与红山文化

历史遗物、《山海经》与红山文化

--------------------------------------------------------------------------------
红山黄帝文化  加入时间:2006-12-27 10:58:25     点击:4508
——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活动区之确证

雷广臻
历史遗物(主要包括自然历史遗物化石、社会历史遗物红山文化遗存)、重要文化典籍《山海经》与红山文化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挖掘发现于冀北、辽西的化石文化,发现于同一区域的红山文化,至少有部分篇章记述这一区域物事的《山海经》之间的同质信息,以图用自然历史遗物(化石)与人类历史遗物(红山文化遗存)相互印证,而且用二者的同质信息与古文献所记神话传说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释读红山先民的生存信息。
在冀北(主要是丰宁)、内蒙古(主要是宁城)、辽宁(主要是朝阳)发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统称为热河生物群,也叫辽西热河生物群。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辽西热河生物群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动、植物各门类化石齐全,数量极其丰富。脊椎动物70多种,数万件;无脊椎动物近千种,数十万件;植物60多种,数万件。它囊括了白垩纪早期众多门类的陆相化石生物,包括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古植物及其孢粉以及无脊椎动物类群中的双壳类、腹足类、节肢类(包括虾类、昆虫类和蜘蛛类)、介形虫等等。其中,早期鸟类、带毛恐龙、原始哺乳动物和早期被子植物的发现成为20世纪古生物学界最为重大发现的一部分。(1)很巧的一个现象发生了,
图1 蜥蜴化石(凌源潜龙)


热河生物群的一个重要产地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重合。尘封了红山文化遗址的泥土同时尘封了热河生物群。那么二者是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合关系呢?现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二者有密切关系,记述远古物事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宝库和文明宝典之一《山海经》和“龙”象形文字等揭穿了这种关系:红山先民不仅懂得利用化石而且从化石中汲取智慧。现存化石地层也说明,这里的化石埋藏于地表很浅的部位,古人发现和利用化石的机会是很大的。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积石冢东北角我们发现了磨的透亮的木化石,在“坛”处发现了数块木化石。红山先民已经对化石进行利用。
本文试图从探讨自然历史遗物化石、重要文化典籍《山海经》与红山文化存在的十分密切的关系入手,开辟研究红山文化的一条新途径。这一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山海经》的“海外西经”记述的是红山文化区域物事
《山海经》是一部后人记述先人记忆的著作,主要是新石器开始之后到国家形成之间古代先民对其生活状态及其环境的记忆遗留。这些关于先人的神话传说式的记载,暗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所以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的地理、民族以及其图腾、文化意识离不开《山海经》。而且更关键的是:《山海经》之“海”,如果能确定其地理方位,就能破译红山文化、其他史前文化的密码,也能基本破译这本承载史前信息经书的密码。经作者多年研究,认定《山海经》之“海”指的是渤海。由此推原《山海经》“海外西经”篇记述的就是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红山先民时期发生的物事。
图2 渤海与红山文化区


首先,“海”,指渤海在古文献中是约定俗成的。如曾经亲自实地探求黄帝事迹的司马迁,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4)《地理志》云:丸山,郎邪朱虚县(即今天山东省)。这里说的“海”,是指渤海。司马迁自己去访求,“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这进一步说明当时人们所说的“海”是指渤海。其他古代文献,凡提到“海”,一般是指渤海。
其次,围“海”而成南、西、北、东四个方位(即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在中国版图上只有渤海能形成这样的方位格局(见图2)。其他,如黄海、东海、南海则不能构成这样的格局。
第三,《山海经》“海外西经”篇所记述的物事与大凌河牛河梁等红山文化区域的古人文、古地理相符。大凌河牛河梁等红山文化区域是恐龙和鱼化石的重要产地,《山海经》“海外西经”称:“龙鱼陵居在其(诸夭之野)北,状如狸(鲤),一曰嘏(鲵),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2)这是说这里发现有外形像鲤鱼,也可以叫作“鲵”的鱼类化石“龙鱼”。(3)古人把石头大的山称为“山”,小而尖的山称为“岭”,夹在大山中间的小土山称为“丘”,大土山称为“陵”,众所周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正处在一个大土山上,称其为“龙鱼陵居”是最贴切不过的事情了。
图3 产于牛河梁的群鱼化石


这是《山海经》和那里的地层留给我们的极其重要的信息。上图所示就是牛河梁一带出土的鱼化石,称其为“龙鱼” 、状如狸(鲤),一曰嘏(鲵)等,只是与今人的叫法不同。《山海经》记述“刑天与帝争神”(蚩尤与黄帝战争)在这一带发生,与其他史书所记一致,即发生在与大凌河牛河梁毗邻的河北北部。《山海经》又记这里有轩辕之丘、轩辕国,这些事项在牛河梁都对上号了。冀北、辽西位于渤海之西,古人用“海外西经”来记其物事是自然的事情。由此也可以反证,《山海经》之“海”为渤海。
二、《山海经》的“大荒西经”记述的是红山文化区域物事
《山海经》之“大荒”,如果能确定其地理方位,也能破译红山文化、其他史前文化的密码,也能基本破译这本承载史前信息经书的密码。经作者多年研究,认定《山海经》之“大荒”指的是红山文化遗址所围绕的位于内蒙古中部的科尔沁沙地。


图4 红山文化主要遗址分布图(5)
首先,红山文化主要遗址赤峰红山后、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尖山子、敖汉旗四家子、建平县五十家子、围场县下伙房、锦西县沙锅屯、喀左县东山嘴、建平与凌源交界牛河梁、阜新县胡头沟、盘锦市郊、康平县郊、开鲁县坤都岭、科左中旗新艾力等,都是围绕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远古先民对沙地的概念,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对“大荒”的记忆。
第二,《山海经》在展开“大荒西经”记述之初,首先陈明“大荒”在“西北海之外”,这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方位信息,如果“海”指渤海,那么“西北海之外”一定是指“红山文化区”,(因为只有“红山文化区”在“西北海之外”)。“大荒”(科尔沁沙地)与红山先民发生了极密切的关系,因而这种实际发生过的关系以传说的形式保留在《山海经》一类的古文献中。
第三,以“海”为视点和以“大荒”为视点所视之区域为同一区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渤海看和从科尔沁沙地看,西部(或西北部)是同一区域,即红山文化区。这可以从《山海经》之“大荒西经”所记物事与“海外西经”所记物事基本重复现象得到证明。“海外西经”记“夏后启”,“大荒西经”记“夏后开(启)”;“海外西经”记“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无右臂”人, “大荒西经”记“三面一臂人”、 “一臂民”、“有人反臂”、“长胫国”; “海外西经”记“女祭女戚”、“女丑之尸”“女子国”,“大荒西经”记“女祭女 ”女丑尸”、“女娲之肠”、 “女子国”; “海外西经”记“丈夫国”,“大荒西经”记“丈夫国”; “海外西经”记“轩辕国”、“轩辕之丘”,“大荒西经”记“轩辕国”、“轩辕台”; “海外西经”记“巫咸国”有“群巫”,“大荒西经”记“灵山”有“群巫”,而且能列出名称;“海外西经”记“诸夭之野”有“凤鸟”、“百兽”,“甘露,民饮之”,“大荒西经”记“沃民沃野”,有“凤鸟”、“百兽”等,“甘露,是饮”; “海外西经”记“白民国”,“大荒西经”记“白民国”;等等,内容基本一样。发生这样的情况,只能解释为“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记述的是同一文化区域的物事,只是有的稍多,有的稍少,名称、术语有点区别。
依上所述,推原“大荒西经”篇记述的就是西拉木伦河、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先民中发生的物事。
三、红山文化区为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
证明《山海经》之“海”与“大荒”的地理方位,尤其根据《山海经》关于“龙鱼陵居”(化石产地)、黄帝战蚩尤战场的定位,可初步确定红山文化区即为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但还需要提出进一步的证据。
首先,红山文化玉器种类多,证明红山先民尚玉;传说黄帝用玉作兵器,黄帝妻嫘祖养蚕,红山文化出土文物有蚕玉器、玉兵器;《山海经》注重玉器探求,传说、实物、典籍三者在尚玉、用玉上相符,可证明三者具有同质信息,由此可为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提供一个“玉证”。
其次,治玉难于治衣,治玉技术高超的红山先民服饰技艺也一定相当高超,甚至可以说已趋于成型。在这一点上,传说、实物、典籍三者也具有同质信息。传说黄帝染五色衣裳,服饰多样化;黄帝号轩辕、居轩辕之丘,张晏解释轩辕:“作轩冕之服。”说黄帝坐好车、穿华服。牛河梁出土了穿短靴的陶塑人像(人像高12厘米),其短靴有一定厚度,前有花纹,相当精美,说成是当代雕塑也不为过。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出土了人像腰部带饰,前边有结,说明那时人们已经与现代人一样会用腰带了。


图5 裸体陶塑人像
实物与关于黄帝的传说一致。这可为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提供一个“衣证”。
第三,红山文化区是龙文化起源地之一,玉龙形象、凌源潜龙(蜥蜴化石)形象与中国古代象形文字“龙”字有诸多相像之处,这可为探讨龙的起源进而探讨红山文化性质提供重要信息。

图6 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中的“龙”字(6)
关于龙的源,大体有六种意见。一是认为龙是虚构的神异动物;二是认为龙是若干种图腾动物的集合图腾,象征着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三是认为龙是闪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物的神化;四是认为龙与农音近,代表着农业的起源;五是认为
多种动物均可称为龙,例如猪龙、龙马、龙狗、龙蛇等:六是认为龙的原形是某种具体的动物,例如蛇、蜥蜴、鳄鱼、鲤鱼等。
笔者认为龙形源于某种化石,如图1 所示蜥蜴(凌源潜龙)化石。一是龙形与蜥蜴(凌源潜龙)化石十分接近;二是龙文化诞生地与蜥蜴(凌源潜龙)化石产地相同;三是“龙”的象形文字既像“龙”又像蜥蜴(凌源潜龙)化石。这可为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提供一个“石证”。
第四,《山海经》在“大荒西经”中多处提到颛顼,一处提到“颛顼之子”(淑士国),一处提到“颛顼生老童”(日月山),一处提到“三臂人”是“颛顼之子”(有人焉)。颛顼活动区在哪里? 宋、元时期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明确说到朝阳“城东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 ”(7) 棘城,在今锦州义县北。有我国一部重要历史文化典籍明确记载了“颛顼之 ”, 这可为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提供一个“旁证”。
综上所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同样存在于西辽河流域、滦河流域的化石文化、红山文化和记载远古先民活动的《山海经》之间。《山海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记述了红山先民的活动往事,也记载了其生存环境。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

(作者系朝阳师专历史学教授、校长,邮编122000,
电话:0421-6681001,13898087511,13898081155)

注释:
(1)雷广臻、皮照兴等:《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与发现》,《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第一期;
(2)《山海经》“海外西经”,袁珂校译本第1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文中凡是关于《山海经》引文均引处该版本;
(3)甄朔南:《我国古代对化石的认识》,《中国科技史料》,1982年第3期;
(4)司马迁:《史记》;
(5)郭大顺等编:《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6)《始祖——中华古文明大图集》,人民日报出版社第90页;
(7)(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五次印刷本第6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