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声讨满清十一大罪状书
■孙中山
我们说满清政府,而不说中国政府,这是有意识地这样说的。中国人现在并没有自己的政府,如果以“中国政府”一名来指中国现在的政府,那么这种称法是错 误的。这也许会使那些对中国事务不熟悉的人感到惊异,但这乃是一个事实--是一个历史事实。为了使你们相信这一点,让我们向你们简单地叙述一下满清王朝建 立的经过吧。
满洲人在与中国人发生接触以前,本是在黑龙江地区旷野中飘泊无定的游牧部落。他们时常沿着边界侵犯并抢劫和平的中国居民。明朝末叶,中国发生大内战,满洲人利用那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用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同一种方式,突然袭来,占领了北京。这是一过滤词]四年的事。
中国人不甘心受外族的奴役,便向侵略者进行了最顽强的反抗。满洲人为要强迫中国人屈服,便残酷地屠杀了数百万人民,其中有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青年 与老人、妇女与儿童,焚烧了他们的住所,劫掠了他们的家室,并迫使他们采用满洲人的服饰。据估计,有数百万人因不服从留发辫的命令而被杀 戮。几经大规模流血与惨遭虐杀之后,中国人才终于屈服在满清的统治之下。
满洲人所采取的次一个措施,就是把所有涉及他们的对华关系与侵华事实的书籍文献加以焚烧销毁,借以尽其可能地使被征服了的人民愚昧无知。
他们又禁止人民****集会以讨论公共事务。其目的乃是要扑灭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从而使中国人于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不再知道自己是处在异族的统治之下。
现在,满洲人为数不过五百万,而中国人口则不下四万万,因此,他们经常害怕中国人有一天会奋起并恢复其祖国;为了防范这一点,已经采取了而且还正在采取着许多戒备手段。这一直是满洲人对中国人的政策。
西方人中有一种普遍的误会,误以为中国人本性上是闭关自守的民族,不愿意与外界的人有所往来,只是在武力压迫之下,才在沿海开放了几个对外贸易的口 岸。这种误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历史可以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从远古直到满清初建立,中国人一直与邻国保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外国商人 与教士,从没有丝毫恶意歧视,西安府的景教碑提供我们一个绝妙的记录,说明早在西元第七世纪外国传教士在当地人民间所进行的传播福音的工作;再者,佛教乃 是汉朝皇帝传入中国的,人民以很大的热情欢迎这个新宗教,此后它便日渐繁盛,现在已成为中国三大主要宗教中的一种。不仅教士、而且商人也被许可在帝国内部 自由地纵横游历。甚至晚至明朝时,中国人中还没有丝毫排外精神的迹象,当时的大学士徐光启,其本皈依了天 主 教,而他的密友、即在北京传教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曾深得人民的尊敬。
随着满清王朝的建立,政策便逐渐改变:全国禁止对外贸易;驱除传教士;屠杀本国教民;不许中国人向国外移民,违者即予处死。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只是因为满洲人立意由其管辖范围内将外国人排斥出去,并唆使中国人憎恨外国人,以免中国人因与外国人接触而受其启迪并唤醒自己的民 族意识。满洲人所扶育起来的排外精神,终于在一九○○年的义和团骚动中达到最高峰。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义和团运动的首领不是别人,而正是皇室中的分子。由 此就可以看出,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乃是满洲人自私自利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志。在中国游历的外国人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即:凡受官方 影响愈小的人民,比之那些受影响较大的人民,总是对外国人愈为友善。
自义和团战争以来,许多人为满清政府偶而发布的改革诏旨所迷诱,便相信那个政府已开始看到时代的征兆,其本身已开始改革以便使国家进步;他们不知道, 那些诏旨只不过是专门用以缓和民众骚动情绪的具文而已。由满洲人来将国家加以改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改革意味着给他们以损害。实行改革,那他们就会 被中国人民所吞没,就会丧失他们现在所享受的各种特权。
若把官僚们的愚昧与腐化予以揭露出来,就会看到政府更为黑暗的一面。这些僵化了的、腐朽了的、毫无用处的官僚们,只知道怎样向满洲人诌媚行贿,借以保全其地位去进行敲榨搜刮。
下面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证:满清政府驻华盛顿公使最近发布了一个布告,禁止住在这个国家之内的中国人与反满会党有任何往来,违者即将其在中国本土的 家人及远族加以逮捕并处以格杀之重刑。象中国公使梁诚先生这样一个有教养的人所做的这样一种野蛮行为,除了可能认定他是想讨好政府以便保全其公使地位外, 不能够有其他解释。想由这样的政府和其官吏厉行改革,会有什么希望呢?
在满清二百六十年的统治之下,我们遭受到无数的虐待,举其主要者如下:
(一)满洲人的行政措施,都是为了他们的私利,并不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
(二)他们阻碍我们在智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发展。
(三)他们把我们作为被征服了的种族来对待,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与权益。
(四)他们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五)他们自己从事于、或者纵容官场中的贪 污与行贿。
(六)他们压制言 论 自 由。
(七)他们禁止****自由。
(八)他们不经我们的同意而向我们征收沉重的苛捐杂税。
(九)在审讯被指控为犯罪之人时,他们使用最野蛮的酷刑拷打,逼取口供。
(十)他们不依照适当的法律程序而剥夺我们的各种权利。
(十一)他们不能依责保护其管辖范围内所有居民的生命与财产。
虽然有这样多的痛苦,但我们曾用了一切方法以求与他们和好相安,结果却是徒劳无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中国人民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为了普遍地奠定 远东与世界和平,业已下定决心,采取适当的手段以求达到那些目标:“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
Sunday, December 30, 2007
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天工开物》---记载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天工开物---记载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天工开物》序: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异生人与有益者,各载 其半。匹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鬻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共视燕、秦、晋、豫方物 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未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 哉?吾友涂佰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 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时 祟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上篇:
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
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
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
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
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
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杀青:造纸的方法
下篇:
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
麹蘖: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图画:
图一:明代《天工开物》制陶图
图二:明代《天工开物》花楼机图
图三:(明)黑地五彩云龙海水锦
图四:(明)水蓝印金杂花绫
http://www.zp.gov.cn/TourInfo/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96
古文: (全文)
http://www.csio2.net/book/tkkwt/
《天工开物》序: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异生人与有益者,各载 其半。匹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鬻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共视燕、秦、晋、豫方物 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未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 哉?吾友涂佰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 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时 祟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上篇:
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
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
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
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
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
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杀青:造纸的方法
下篇:
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
麹蘖: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图画:
图一:明代《天工开物》制陶图
图二:明代《天工开物》花楼机图
图三:(明)黑地五彩云龙海水锦
图四:(明)水蓝印金杂花绫
http://www.zp.gov.cn/TourInfo/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96
古文: (全文)
http://www.csio2.net/book/tkkwt/
Sunday, December 23, 2007
《天工开物》一书的再发现(转帖)
《天工开物》一书的再发现(转帖)
《天工开物》一书是明朝宋应星写的书,崇祯十年初版。这本书现在应该说非常有名,中学的课本里就有对这本书和他的作者介绍。 可是大家知道这本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是怎么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说出来可以让我们现在的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感到愤怒和辛酸 民 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到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 也就是说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彻底从中国消失,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本都没有,后来他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可见明朝民间印刷工业的发达)。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这本书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 看了这样的事实,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我的感想只有一个,就是愤怒。 被大家嘲笑挖苦讽刺,说是专 制无能腐 败的明朝,大科学家层出不穷,在明朝末年尚且能有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写出这样具有世界水平的书籍,里面记载的大量的科技(这些科技是在明朝被广泛应用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比如煤矿开采过程中如何排除毒瓦斯的技术,比如锌矿冶炼技术,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等等,都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锌矿冶炼,在当时的世界是只有明朝的中国人才掌握的技术。所以这本书在明朝一出版,外国人得到以后,就极为重视,大量翻译发行。 而被某些人吹嘘为盛世的满 清,不仅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一部科技方面的著作,而且居然连保存这样一本明朝人写的书,都做不到!以至于这本书居然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将近300年!! 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可想而知,如果当时这本书没有流传到日本,没有流传到法国,英国,那么这本书就从世界上彻底消失了,除了少数特别专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明朝的中国曾经出版过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里记载了大量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科技和农业科技。 满请的文字罗网真是可怕,不仅彻底消灭了大量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历史方面的作者,而且居然连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著作,都不能逃脱被消灭的厄运。满清的文字罗网最可怕的地方是其消灭的彻底性,以至于大量的书籍可以让我们现在的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实在是让人毛骨悚然的 天工开物由于被及时到传播到了国外(这里面多半是为了逃避满清魔爪的明朝遗民的功劳,当然也有在明朝的外国传教士的功劳),所以幸运的被保存了下来!可是很容易就明白,明朝出版的更多的科技著作,思想著作,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满清残暴封闭愚昧的统治下,究竟有多少有价值的科技,思想著作被彻底消灭,已经是现在的人永远也无法知道的。 光凭这一点,满 清的罪孽已经是无可饶恕的 。 现在的人往往把明朝和满 清混为一谈,实在是受了愚民宣传的结果。 明朝鼎盛之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大小国家皆来朝拜,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过这样的壮举(包括被人称为盛世的唐朝),都没有过这样开放的胸襟和视野。然而在满 清御用文人的笔下,这样的壮举却被大肆丑化,说成是纯粹为了面子的无用之举!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视野得到了从所未有的开阔,海上的贸易线路也被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通,这为后来明末海上贸易的发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的中国人也大规模的移民到海外。而且中国和外国之间文化技术上交流也因此终明朝一世也没有断绝过,外国发明的火器,往往没有多久,就迅速传入中国,被大规模的仿制和装备部队,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到明朝末年,中国人在火器的装备和使用上丝毫不逊色于当时世界上其他最先进的国家,甚至还有反超的趋势。 不仅如此明朝的民间思想活跃开放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前所未有的。包括某些人称羡的唐朝和宋朝,思想活跃状况也比不上明朝的万分之一。 当时反传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活到了七十岁,这在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贽的书在当时是畅销书,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某些书店印刷工厂,为了赚钱,居然把一些书冒充为李贽写的,拿来卖,其盛况可想而知。 明朝党争之所以如此剧烈,这和明朝思想活跃也是分不开的,而反过来思想的活跃党争的激烈又促使更为先进更为激烈的思想的出现 大家看看明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就可以知道明朝思想界的活跃和进步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 在这本书里黄宗羲明确反对君主专 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的已经不是某一个昏庸暴君的统治,而是对整个君主专 制制度提出了彻底的批判,说“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为了避免大家认为我断章取义,可以看看他的原话 说: “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於己,以天下之害尽归於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於辞矣。”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确的说臣和君是完全平等和独 立的人之间的关系,臣不是君的仆妾,相反,只是平等的同事关系,或者路人关系,甚至说臣是皇帝的师友 。他的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他提倡法制,并且明确指出皇帝的所谓法律不过是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而不是天下之法 。 “後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於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强调只有先实行法治,然后才能有人治,用皇帝的非法之法,就算有能人,也要受到这个非法之法的束缚而不能成就功业 “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後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於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而实行了真正的法治之后,有一个好皇帝,固然不错,但就算这个皇帝不好,同样不能危害天下 。 用他的话说“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後有治人。” 黄宗羲还提倡设立有实权的首相(就是宰相)位置,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完全平等,并且互相牵制,宰相可以选择贤能来担任,就算世袭的皇帝不好,也不要紧 。他主张 “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 。 他认为“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後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还提出设立学校,作用一是养士,二是议论天下是非。 他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 他主张学校应该起到牵制朝廷的作用,他驳斥那种明朝是亡于党争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正是对党争的遏止,对学校的遏止导致明朝的灭亡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於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讬之於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 黄宗羲还驳斥那种贬抑工业商业的说法,主张工业商业皆为本。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於途者,盖皆本也。” 从黄宗羲的思想可以看出明朝的思想活跃激进到什么样的程度,有人说什么黄宗羲的思想是明朝灭亡以后发表的,如果明朝不灭亡,就未必有这样的思想。这种说法纯粹是想当然,稍微看一下明朝思想史,就很容易发现,黄宗羲的思想不是他自己发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相反正是整个明朝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导致的必然结果。李贽这样异端思想的书籍在明朝能够成为畅销书,党争能够连绵不断,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等科学家能一个接一个的涌现出来,等等事实本身就能问题 。 最有说服力的,可以拿宋朝来对比,宋朝被许多人称道,据说还是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最发达的时代,比明朝要好,可是事实如何呢?宋朝出产的基本上都是最保守最***的思想家,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货色都出在宋朝,宋朝灭亡以后,又有哪一个人能提出和黄宗羲类似的思想?一个都没有!!!而明朝的思想家倒是对程朱理学那一套糟粕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大量的思想家都提倡发扬人的个性。 两相对比,就明白究竟哪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进步的时代,我们印象中明朝那种阴暗僵化封闭的感觉,完全是某些别有用心者刻意灌输得来的结果,和真正的历史事实完全背道而驰。 再看看满 清吧,这个朝代完全是把明朝开始的思想进步,科技进步进程来了一个腰斩,来了一个拦腰截断,使中国丧失了再一次领先于世界的机会 。 明朝有郑和七下西洋,被满请的走狗文人丑化成了完全是炫耀面子满足虚荣心无益之举,现在许多人也附和这种荒谬的说法。 那好啊,你伟大的满 清,什么据说伟大的象圣人一样的康熙,乾隆,也给我来这么七次炫耀国力的大规模的下西洋的活动啊?你们不是把什么康乾盛世,吹的天上有,地上无,天花乱坠,远超汉唐吗?来这么七次下西洋的活动,应该不成问题吧!被人贬斥的一文不值明朝都能做到的事情,你伟大满 清就做不到么?可惜的是,一次也没有! 究竟是不屑于为,还是不能为,就不得而知。如果满 清的什么康熙乾隆也能象明朝这样来这么一次下西洋的活动,哪怕仅仅是一次,那真是应该磕头感谢他们了,中国也绝不至于那么闭塞,那么落后,要一直到别人打上门来,被打得头破血流,圆明园都被烧才稍微清醒过来 所以所谓的康熙,乾隆不过是一些把中国拖入落后深渊的历史罪人,一些最可耻的跳梁小丑而已。下西洋,他们不干,说是那是明朝皇帝虚荣心旺盛的无聊有害的举动,可是劳民伤财,象蝗虫一样搜刮百姓供自己寻欢作乐的下江南,他们到是来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如蝗虫一般,将沿途百姓的民脂民膏吸剥干净。可笑的是一帮满请的御用走狗文人还吹为美谈!! 两相对照,康熙乾隆之流真是给永乐皇帝提鞋都不配 看了上面这些言论,大家就应该明白一点,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坚定反抗满清侵略,为此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英雄,他们的每个人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英雄,同样也是世界的英雄,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利益,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满请的谎言来污蔑他们,那只能说是丧尽天良的行为。 而那些投靠满清,甘为鹰犬的人,则只配受到最黑暗的诅咒,他们只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受到唾弃。
《天工开物》一书是明朝宋应星写的书,崇祯十年初版。这本书现在应该说非常有名,中学的课本里就有对这本书和他的作者介绍。 可是大家知道这本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是怎么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说出来可以让我们现在的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感到愤怒和辛酸 民 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到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 也就是说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彻底从中国消失,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本都没有,后来他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可见明朝民间印刷工业的发达)。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这本书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 看了这样的事实,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我的感想只有一个,就是愤怒。 被大家嘲笑挖苦讽刺,说是专 制无能腐 败的明朝,大科学家层出不穷,在明朝末年尚且能有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写出这样具有世界水平的书籍,里面记载的大量的科技(这些科技是在明朝被广泛应用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比如煤矿开采过程中如何排除毒瓦斯的技术,比如锌矿冶炼技术,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等等,都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锌矿冶炼,在当时的世界是只有明朝的中国人才掌握的技术。所以这本书在明朝一出版,外国人得到以后,就极为重视,大量翻译发行。 而被某些人吹嘘为盛世的满 清,不仅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一部科技方面的著作,而且居然连保存这样一本明朝人写的书,都做不到!以至于这本书居然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将近300年!! 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可想而知,如果当时这本书没有流传到日本,没有流传到法国,英国,那么这本书就从世界上彻底消失了,除了少数特别专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明朝的中国曾经出版过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里记载了大量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科技和农业科技。 满请的文字罗网真是可怕,不仅彻底消灭了大量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历史方面的作者,而且居然连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著作,都不能逃脱被消灭的厄运。满清的文字罗网最可怕的地方是其消灭的彻底性,以至于大量的书籍可以让我们现在的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实在是让人毛骨悚然的 天工开物由于被及时到传播到了国外(这里面多半是为了逃避满清魔爪的明朝遗民的功劳,当然也有在明朝的外国传教士的功劳),所以幸运的被保存了下来!可是很容易就明白,明朝出版的更多的科技著作,思想著作,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满清残暴封闭愚昧的统治下,究竟有多少有价值的科技,思想著作被彻底消灭,已经是现在的人永远也无法知道的。 光凭这一点,满 清的罪孽已经是无可饶恕的 。 现在的人往往把明朝和满 清混为一谈,实在是受了愚民宣传的结果。 明朝鼎盛之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大小国家皆来朝拜,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过这样的壮举(包括被人称为盛世的唐朝),都没有过这样开放的胸襟和视野。然而在满 清御用文人的笔下,这样的壮举却被大肆丑化,说成是纯粹为了面子的无用之举!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视野得到了从所未有的开阔,海上的贸易线路也被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通,这为后来明末海上贸易的发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的中国人也大规模的移民到海外。而且中国和外国之间文化技术上交流也因此终明朝一世也没有断绝过,外国发明的火器,往往没有多久,就迅速传入中国,被大规模的仿制和装备部队,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到明朝末年,中国人在火器的装备和使用上丝毫不逊色于当时世界上其他最先进的国家,甚至还有反超的趋势。 不仅如此明朝的民间思想活跃开放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前所未有的。包括某些人称羡的唐朝和宋朝,思想活跃状况也比不上明朝的万分之一。 当时反传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活到了七十岁,这在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贽的书在当时是畅销书,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某些书店印刷工厂,为了赚钱,居然把一些书冒充为李贽写的,拿来卖,其盛况可想而知。 明朝党争之所以如此剧烈,这和明朝思想活跃也是分不开的,而反过来思想的活跃党争的激烈又促使更为先进更为激烈的思想的出现 大家看看明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就可以知道明朝思想界的活跃和进步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 在这本书里黄宗羲明确反对君主专 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的已经不是某一个昏庸暴君的统治,而是对整个君主专 制制度提出了彻底的批判,说“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为了避免大家认为我断章取义,可以看看他的原话 说: “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於己,以天下之害尽归於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於辞矣。”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确的说臣和君是完全平等和独 立的人之间的关系,臣不是君的仆妾,相反,只是平等的同事关系,或者路人关系,甚至说臣是皇帝的师友 。他的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他提倡法制,并且明确指出皇帝的所谓法律不过是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而不是天下之法 。 “後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於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强调只有先实行法治,然后才能有人治,用皇帝的非法之法,就算有能人,也要受到这个非法之法的束缚而不能成就功业 “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後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於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而实行了真正的法治之后,有一个好皇帝,固然不错,但就算这个皇帝不好,同样不能危害天下 。 用他的话说“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後有治人。” 黄宗羲还提倡设立有实权的首相(就是宰相)位置,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完全平等,并且互相牵制,宰相可以选择贤能来担任,就算世袭的皇帝不好,也不要紧 。他主张 “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 。 他认为“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後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还提出设立学校,作用一是养士,二是议论天下是非。 他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 他主张学校应该起到牵制朝廷的作用,他驳斥那种明朝是亡于党争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正是对党争的遏止,对学校的遏止导致明朝的灭亡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於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讬之於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 黄宗羲还驳斥那种贬抑工业商业的说法,主张工业商业皆为本。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於途者,盖皆本也。” 从黄宗羲的思想可以看出明朝的思想活跃激进到什么样的程度,有人说什么黄宗羲的思想是明朝灭亡以后发表的,如果明朝不灭亡,就未必有这样的思想。这种说法纯粹是想当然,稍微看一下明朝思想史,就很容易发现,黄宗羲的思想不是他自己发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相反正是整个明朝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导致的必然结果。李贽这样异端思想的书籍在明朝能够成为畅销书,党争能够连绵不断,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等科学家能一个接一个的涌现出来,等等事实本身就能问题 。 最有说服力的,可以拿宋朝来对比,宋朝被许多人称道,据说还是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最发达的时代,比明朝要好,可是事实如何呢?宋朝出产的基本上都是最保守最***的思想家,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货色都出在宋朝,宋朝灭亡以后,又有哪一个人能提出和黄宗羲类似的思想?一个都没有!!!而明朝的思想家倒是对程朱理学那一套糟粕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大量的思想家都提倡发扬人的个性。 两相对比,就明白究竟哪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进步的时代,我们印象中明朝那种阴暗僵化封闭的感觉,完全是某些别有用心者刻意灌输得来的结果,和真正的历史事实完全背道而驰。 再看看满 清吧,这个朝代完全是把明朝开始的思想进步,科技进步进程来了一个腰斩,来了一个拦腰截断,使中国丧失了再一次领先于世界的机会 。 明朝有郑和七下西洋,被满请的走狗文人丑化成了完全是炫耀面子满足虚荣心无益之举,现在许多人也附和这种荒谬的说法。 那好啊,你伟大的满 清,什么据说伟大的象圣人一样的康熙,乾隆,也给我来这么七次炫耀国力的大规模的下西洋的活动啊?你们不是把什么康乾盛世,吹的天上有,地上无,天花乱坠,远超汉唐吗?来这么七次下西洋的活动,应该不成问题吧!被人贬斥的一文不值明朝都能做到的事情,你伟大满 清就做不到么?可惜的是,一次也没有! 究竟是不屑于为,还是不能为,就不得而知。如果满 清的什么康熙乾隆也能象明朝这样来这么一次下西洋的活动,哪怕仅仅是一次,那真是应该磕头感谢他们了,中国也绝不至于那么闭塞,那么落后,要一直到别人打上门来,被打得头破血流,圆明园都被烧才稍微清醒过来 所以所谓的康熙,乾隆不过是一些把中国拖入落后深渊的历史罪人,一些最可耻的跳梁小丑而已。下西洋,他们不干,说是那是明朝皇帝虚荣心旺盛的无聊有害的举动,可是劳民伤财,象蝗虫一样搜刮百姓供自己寻欢作乐的下江南,他们到是来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如蝗虫一般,将沿途百姓的民脂民膏吸剥干净。可笑的是一帮满请的御用走狗文人还吹为美谈!! 两相对照,康熙乾隆之流真是给永乐皇帝提鞋都不配 看了上面这些言论,大家就应该明白一点,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坚定反抗满清侵略,为此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英雄,他们的每个人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英雄,同样也是世界的英雄,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利益,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满请的谎言来污蔑他们,那只能说是丧尽天良的行为。 而那些投靠满清,甘为鹰犬的人,则只配受到最黑暗的诅咒,他们只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受到唾弃。
满清磨灭汉人的民族意识
儒家思想并没有过多关注民族问题?!
说这话只能证明你不懂啥叫真正的“儒家思想”!
看满清时代的儒教时,我想不应该离开其历史背景。
满清入关後,为了彻底控制中国人民而大肆删改中国的书籍,抹去了儒家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并长期实施惨绝人寰的文字狱,从而将充满民族主义思想的儒家文化阉割成了即便是夷狄之君也要忠诚的唯唯诺诺的奴 才文化。
例如乾隆论述《春秋》时,就将其中的“尊王攘夷”篡改为“尊王黜霸”,例如雍正为了消灭汉人的反清思想,在“驳斥”浙江的反清义士吕留良及其信徒、湖南人曾静等人将满清斥为夷狄禽兽,认为中国已经亡于夷狄、因而必须起来推翻夷狄政权的主张时,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暴力把孔子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硬给曲解成了“孔圣人生在中国,还称夷狄也有君王,中国也有无君王的时候”,还因此说甚麽:“满清皇上就是中国人之父,满满清的臣民,亲自受到满清皇上的恩德教化,在满清国家荫庇抚育下生活,怎麽可以随便去说那些无父无君的论调?”
满清对民族主义色彩更为强烈的朱子儒学,也百般曲解与篡改。朱子儒学强调名分与节义,缺乏名节者,则被看作为近于禽兽的野蛮夷狄。朱子本人把女真的金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金虏去了众多汉人,其占领下的汉人不是被残杀,就是沦为其奴隶,与金讲和,当然违背了“理”。朱子理学强调“正闰论”与“大义名分”。“正闰论”即无论天下政权再多,正统的王朝只有一个,即“尊皇攘夷论”;对正统的王朝,臣民们应了解自己的分寸,应忠心耿耿,即在正统王朝下,各自要尽自己的本分,即“大义名分”,而对非正统的政权,人民有权去推翻。但满清抹去了最重要的“尊皇攘夷”和“大义名分”,只反复给人们灌输朱子儒学中的忠君爱国,不论这君是夷狄还是华夏,不管这国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禽兽之国。
倒是日本,接受了攘“清夷”而往来战场、壮志未酬而不得不留居日本的抗清义士朱舜水传去的朱子儒学,以尊皇攘夷为号召迫使幕府交出权力、成就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化国家。不但明治维新的意识形态是朱子儒学,明治时期的教育内容也充斥了朱子儒学。
满清为磨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大肆篡改儒家学说的同时,又实施残酷的文字狱。满清将浙江的反清义士吕留良的坟墓掘开,戮尸枭首,并进行灭族。对其学生严鸿逵、沈在宽等人也亲自下达“应凌迟处死、应戮尸枭首”的命令,而且还命令“其祖父、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岁以上,皆立斩决,男十五岁以下,及严鸿逵之母、女、妻、妾,子之妻妾,俱解部,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沈在宽传习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附会诋讥,允宜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属等均照律治罪。”
而其子乾隆也将反清人士曾静等人用残酷的凌迟手段处死,尽管曾静等人已经表示“忏悔”,并到处宣扬自己的“幡然醒悟”和颂扬满清。
满清时期的儒家文化,是使中国人“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满清已经统治中国两百年,绝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的是被满清阉割了的儒家文化,把辫子、夷服当成了自己祖宗留下的宝贝。
因此,太平天国为了唤醒民众、为了吸引更多的民众加入推翻满清的行业、为了凝聚力量而摧毁满式儒家,并以宗教形式建立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似无可非议。就是到了二十世纪,国共两党为了夺取政权进而巩固政权,不也有过宗教式的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对党(实际上也是对领导、对领袖)的无条件的忠诚与服从的吗?
然而,由于满清统治时间太长,大多数人已把满清的东西当成了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死抱着不放,不少人还对太平军产生敌意,并极力诬蔑诽谤。曾国藩的“讨粤匪檄”就是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为了欺骗人们而不打出历代汉人王朝时期的“勤王”口号,因为满清是异族,打出“勤王”,也不会有多少人响应。曾国藩是以太平军破坏了中国传统和儒家礼制,强制推行基 督 教来煽动人们对太平军的敌对情绪的。
正如孙中山先生指出的:满请窃国二百余年,明逸老之流风遗韵,荡然无存。士大夫又久处异族笼络压抑之下,习与相忘,廉耻道丧,莫此为甚。虽以罗、曾、左、郭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太平天国遂底于亡。
说这话只能证明你不懂啥叫真正的“儒家思想”!
看满清时代的儒教时,我想不应该离开其历史背景。
满清入关後,为了彻底控制中国人民而大肆删改中国的书籍,抹去了儒家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并长期实施惨绝人寰的文字狱,从而将充满民族主义思想的儒家文化阉割成了即便是夷狄之君也要忠诚的唯唯诺诺的奴 才文化。
例如乾隆论述《春秋》时,就将其中的“尊王攘夷”篡改为“尊王黜霸”,例如雍正为了消灭汉人的反清思想,在“驳斥”浙江的反清义士吕留良及其信徒、湖南人曾静等人将满清斥为夷狄禽兽,认为中国已经亡于夷狄、因而必须起来推翻夷狄政权的主张时,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暴力把孔子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硬给曲解成了“孔圣人生在中国,还称夷狄也有君王,中国也有无君王的时候”,还因此说甚麽:“满清皇上就是中国人之父,满满清的臣民,亲自受到满清皇上的恩德教化,在满清国家荫庇抚育下生活,怎麽可以随便去说那些无父无君的论调?”
满清对民族主义色彩更为强烈的朱子儒学,也百般曲解与篡改。朱子儒学强调名分与节义,缺乏名节者,则被看作为近于禽兽的野蛮夷狄。朱子本人把女真的金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金虏去了众多汉人,其占领下的汉人不是被残杀,就是沦为其奴隶,与金讲和,当然违背了“理”。朱子理学强调“正闰论”与“大义名分”。“正闰论”即无论天下政权再多,正统的王朝只有一个,即“尊皇攘夷论”;对正统的王朝,臣民们应了解自己的分寸,应忠心耿耿,即在正统王朝下,各自要尽自己的本分,即“大义名分”,而对非正统的政权,人民有权去推翻。但满清抹去了最重要的“尊皇攘夷”和“大义名分”,只反复给人们灌输朱子儒学中的忠君爱国,不论这君是夷狄还是华夏,不管这国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禽兽之国。
倒是日本,接受了攘“清夷”而往来战场、壮志未酬而不得不留居日本的抗清义士朱舜水传去的朱子儒学,以尊皇攘夷为号召迫使幕府交出权力、成就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化国家。不但明治维新的意识形态是朱子儒学,明治时期的教育内容也充斥了朱子儒学。
满清为磨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大肆篡改儒家学说的同时,又实施残酷的文字狱。满清将浙江的反清义士吕留良的坟墓掘开,戮尸枭首,并进行灭族。对其学生严鸿逵、沈在宽等人也亲自下达“应凌迟处死、应戮尸枭首”的命令,而且还命令“其祖父、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岁以上,皆立斩决,男十五岁以下,及严鸿逵之母、女、妻、妾,子之妻妾,俱解部,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沈在宽传习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附会诋讥,允宜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属等均照律治罪。”
而其子乾隆也将反清人士曾静等人用残酷的凌迟手段处死,尽管曾静等人已经表示“忏悔”,并到处宣扬自己的“幡然醒悟”和颂扬满清。
满清时期的儒家文化,是使中国人“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满清已经统治中国两百年,绝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的是被满清阉割了的儒家文化,把辫子、夷服当成了自己祖宗留下的宝贝。
因此,太平天国为了唤醒民众、为了吸引更多的民众加入推翻满清的行业、为了凝聚力量而摧毁满式儒家,并以宗教形式建立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似无可非议。就是到了二十世纪,国共两党为了夺取政权进而巩固政权,不也有过宗教式的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对党(实际上也是对领导、对领袖)的无条件的忠诚与服从的吗?
然而,由于满清统治时间太长,大多数人已把满清的东西当成了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死抱着不放,不少人还对太平军产生敌意,并极力诬蔑诽谤。曾国藩的“讨粤匪檄”就是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为了欺骗人们而不打出历代汉人王朝时期的“勤王”口号,因为满清是异族,打出“勤王”,也不会有多少人响应。曾国藩是以太平军破坏了中国传统和儒家礼制,强制推行基 督 教来煽动人们对太平军的敌对情绪的。
正如孙中山先生指出的:满请窃国二百余年,明逸老之流风遗韵,荡然无存。士大夫又久处异族笼络压抑之下,习与相忘,廉耻道丧,莫此为甚。虽以罗、曾、左、郭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太平天国遂底于亡。
蒙元满清何曾视汉人为自己同胞
静水无源 你在胡说什么,盛唐的一点胡血跟蒙元满清全是胡族一样吗????古人讲父系为脉,从此讲,唐之皇族便绝对是汉血传承!!!!且唐朝视汉人为“诸蛮夷之兄长”,唐人李白还写诗道:“胡无人,汉道昌!!!”,而蒙元满清何曾视汉人为自己同胞???从来视为已经亡了国的奴隶!!!!!蒙XX古常州屠城,襄阳屠城,在金国也是主要杀汉人却留下自己的仇人------女真人,直杀的北方十室九空,南方宋土内千里无人烟,共6000万汉人被杀。立四等人制,汉人居于三、四等,被蒙古、色目人杀死则命同驴、猪等价。鼓励汉人着蒙古服,说蒙古语,用蒙古名,留蒙古辫,因为这样就可以免科举而升官;满XX洲人入关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屠江阴,屠广州,屠云南,杀我5000万汉人。强令剃发易服,完全毁灭了我始自炎黄,流行于西周后,直至明朝末年共近4000年之汉家衣冠。逼着汉人穿起了马褂,剃去了留成发笄的长发,逼着汉人头上前面光光,后面留三尺猪尾长辫,受西洋人耻笑。又怕汉人与外国共反满清,乃强令闭关锁国,汉人寸板不准下海,使中国由文明国变成落后的野蛮国。还大兴文字狱,杀汉人血性,自 玄晔灭三藩至 弘历死,不过是110年,却共有200余次文字狱,共杀汉人以十万计,使汉人愚化。且满清修《四库全书》时竟然敢把岳王爷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改成了“壮志饥餐飞虏肉,笑谈渴饮贼寇血”,并把所有古汉人骂历史上入侵过汉人土地的胡虏蛮夷的诗和文全都删除消灭了。包括周秦汉晋隋唐宋明时所有骂犬戎、羌、匈奴、东胡、鲜卑、羯、氐、柔然、突厥、吐蕃、回纥、党项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的文章和诗词,满清都是一慨删去。所谓“四库书成而古书废”,便是此理!!!!满清后期又卖汉人之土,卖香港、卖台 湾、卖云南、卖广东、卖河北、卖山东,使西洋人的势力泛围都处都是。他们满XX人还有以下三句名言:“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 胤祯)“汉人强,满 人亡”( 刚毅)“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叶赫那拉氏 即慈禧)。所以,蒙元满清,就是中国两次亡国!!!!!
华夏纪年2
三皇五帝 (华夏元年-490年, 共计490年)
华夏纪年-------------欧历纪年
华夏 元年-----欧历前2698年-前2599年---黄帝轩辕氏---99年
华夏 99年-----欧历前2599年-前2515年---少昊金天氏---84年
华夏183年-----欧历前2515年-前2437年---颛顼高阳氏---78年
华夏261年-----欧历前2437年-前2367年---帝喾高辛氏---70年
华夏331年-----欧历前2367年-前2358年---帝挚高辛氏----9年
华夏340年-----欧历前2358年-前2258年---唐尧--------100年
华夏440年-----欧历前2258年-前2208年---虞舜---------50年
夏 (华夏490年-919年, 共计442年)
华夏490年-----欧历前2208年----禹----45年
华夏535年-----欧历前2163年----启----10年
华夏545年-----欧历前2153年----太康--29年
华夏574年-----欧历前2124年----仲康--13年
华夏587年-----欧历前2111年----相----28年
华夏615年-----欧历前2083年----少康--21年
华夏636年-----欧历前2062年----杼----17年
华夏653年-----欧历前2045年----槐----26年
华夏679年-----欧历前2019年----芒----18年
华夏697年-----欧历前2001年----泄----16年
华夏713年-----欧历前1985年----不降--59年
华夏772年-----欧历前1926年----扃----21年
华夏793年-----欧历前1905年----廑----21年
华夏814年-----欧历前1884年----孔甲--31年
华夏845年-----欧历前1853年----皋----11年
华夏856年-----欧历前1842年----发----11年
华夏867年-----欧历前1831年----桀----52年
商 (华夏919年-1576年, 共计661年)
华夏 919年----欧历前1779年----汤-----29年
华夏 948年----欧历前1750年----外丙----2年
华夏 950年----欧历前1748年----仲壬----4年
华夏 954年----欧历前1744年----太甲---33年
华夏 987年----欧历前1711年----沃丁---29年
华夏1016年----欧历前1682年----太庚---25年
华夏1041年----欧历前1657年----小甲---36年
华夏1077年----欧历前1621年----雍己---12年
华夏1089年----欧历前1609年----太戊---75年
华夏1164年----欧历前1534年----仲丁---11年
华夏1175年----欧历前1523年----外壬---15年
华夏1190年----欧历前1508年----河亶甲--9年
华夏1199年----欧历前1499年----祖乙---19年
华夏1215年----欧历前1483年----祖辛---16年
华夏1231年----欧历前1467年----沃甲---20年
华夏1251年----欧历前1447年----祖丁---32年
华夏1283年----欧历前1415年----南庚---29年
华夏1312年----欧历前1386年----阳甲----7年
华夏1319年----欧历前1379年----盘庚---28年
华夏1347年----欧历前1351年----小辛---21年
华夏1368年----欧历前1330年----小乙---21年
华夏1389年----欧历前1309年----武丁---59年
华夏1448年----欧历前1250年----祖庚----7年
华夏1455年----欧历前1243年----祖甲---33年
华夏1488年----欧历前1210年----廪辛----6年
华夏1492年----欧历前1206年----庚丁----6年
华夏1498年----欧历前1200年----武乙----4年
华夏1502年----欧历前1196年----太丁----3年
华夏1505年----欧历前1193年----帝乙---37年
华夏1542年----欧历前1156年----纣辛---33年
周 (夏1576年-2477年), 共计901年.
西周 (夏1576年–1927年), 共计351年.
华夏1564年----欧历前1134年----武王(姬发)
华夏1583年----欧历前1115年----成王(姬诵)周公听政
华夏1620年----欧历前1078年----康王(姬钊)
华夏1646年----欧历前1052年----昭王(姬瑕)
华夏1697年----欧历前1001年----穆王(姬满)
华夏1752年----欧历前946年-----共王(姬繄扈)
华夏1764年----欧历前934年-----懿王(姬[难-隹+喜])
华夏1789年----欧历前909年-----孝王(姬辟方)
华夏1804年----欧历前894年-----夷王(姬[火言火/火])
华夏1820年----欧历前878年-----厉王(姬胡)
华夏1871年----欧历前827年-----宣王(姬静)
华夏1917年----欧历前781年-----幽王(姬宫涅)
华夏1927年----欧历前771年-----西周结束
东周 (华夏1927年–2477年), 共计550年
春秋 (华夏1287年–2222年), 共计295年
华夏1928年----欧历前770年----平王(姬宜臼)
华夏1979年----欧历前719年----桓王(姬林)
华夏2002年----欧历前696年----庄王(姬陀)
华夏2017年----欧历前681年----僖王(姬胡齐)
华夏2022年----欧历前676年----惠王(姬阆)
华夏2047年----欧历前651年----襄王(姬郑)
华夏2062年----欧历前636年----晋文公(重耳)
华夏2080年----欧历前618年----顷王(姬壬臣)
华夏2086年----欧历前612年----匡王(姬班)
华夏2092年----欧历前606年----定王(姬瑜)
华夏2113年----欧历前585年----简王(姬夷)
华夏2127年----欧历前571年----灵王(姬泄心)
华夏2154年----欧历前544年----景王(姬贵)
华夏2178年----欧历前520年----悼王(姬猛)
华夏2179年----欧历前519年----敬王(姬[句-口+亡])
华夏2222年----欧历前476年----春秋结束
战国 (华夏2222年–2477年), 共计255年
华夏2223年----欧历前475年----元王(姬仁)
华夏2230年----欧历前468年----贞定王(姬介)
华夏2257年----欧历前441年----哀王(姬去疾)
华夏2257年----欧历前441年----思王(姬叔)
华夏2258年----欧历前440年----考王(姬嵬)
华夏2273年----欧历前425年----威烈王(姬午)
华夏2297年----欧历前401年----安王(姬骄)
华夏2323年----欧历前375年----烈王(姬喜)
华夏2330年----欧历前368年----显王(姬扁)
华夏2378年----欧历前320年----慎靓王(姬定)
华夏2384年----欧历前314年----赧王(姬延)
华夏2443年----欧历前255年----惠王
华夏2477年----欧历前221年----东周战国结束
华夏纪年-------------欧历纪年
华夏 元年-----欧历前2698年-前2599年---黄帝轩辕氏---99年
华夏 99年-----欧历前2599年-前2515年---少昊金天氏---84年
华夏183年-----欧历前2515年-前2437年---颛顼高阳氏---78年
华夏261年-----欧历前2437年-前2367年---帝喾高辛氏---70年
华夏331年-----欧历前2367年-前2358年---帝挚高辛氏----9年
华夏340年-----欧历前2358年-前2258年---唐尧--------100年
华夏440年-----欧历前2258年-前2208年---虞舜---------50年
夏 (华夏490年-919年, 共计442年)
华夏490年-----欧历前2208年----禹----45年
华夏535年-----欧历前2163年----启----10年
华夏545年-----欧历前2153年----太康--29年
华夏574年-----欧历前2124年----仲康--13年
华夏587年-----欧历前2111年----相----28年
华夏615年-----欧历前2083年----少康--21年
华夏636年-----欧历前2062年----杼----17年
华夏653年-----欧历前2045年----槐----26年
华夏679年-----欧历前2019年----芒----18年
华夏697年-----欧历前2001年----泄----16年
华夏713年-----欧历前1985年----不降--59年
华夏772年-----欧历前1926年----扃----21年
华夏793年-----欧历前1905年----廑----21年
华夏814年-----欧历前1884年----孔甲--31年
华夏845年-----欧历前1853年----皋----11年
华夏856年-----欧历前1842年----发----11年
华夏867年-----欧历前1831年----桀----52年
商 (华夏919年-1576年, 共计661年)
华夏 919年----欧历前1779年----汤-----29年
华夏 948年----欧历前1750年----外丙----2年
华夏 950年----欧历前1748年----仲壬----4年
华夏 954年----欧历前1744年----太甲---33年
华夏 987年----欧历前1711年----沃丁---29年
华夏1016年----欧历前1682年----太庚---25年
华夏1041年----欧历前1657年----小甲---36年
华夏1077年----欧历前1621年----雍己---12年
华夏1089年----欧历前1609年----太戊---75年
华夏1164年----欧历前1534年----仲丁---11年
华夏1175年----欧历前1523年----外壬---15年
华夏1190年----欧历前1508年----河亶甲--9年
华夏1199年----欧历前1499年----祖乙---19年
华夏1215年----欧历前1483年----祖辛---16年
华夏1231年----欧历前1467年----沃甲---20年
华夏1251年----欧历前1447年----祖丁---32年
华夏1283年----欧历前1415年----南庚---29年
华夏1312年----欧历前1386年----阳甲----7年
华夏1319年----欧历前1379年----盘庚---28年
华夏1347年----欧历前1351年----小辛---21年
华夏1368年----欧历前1330年----小乙---21年
华夏1389年----欧历前1309年----武丁---59年
华夏1448年----欧历前1250年----祖庚----7年
华夏1455年----欧历前1243年----祖甲---33年
华夏1488年----欧历前1210年----廪辛----6年
华夏1492年----欧历前1206年----庚丁----6年
华夏1498年----欧历前1200年----武乙----4年
华夏1502年----欧历前1196年----太丁----3年
华夏1505年----欧历前1193年----帝乙---37年
华夏1542年----欧历前1156年----纣辛---33年
周 (夏1576年-2477年), 共计901年.
西周 (夏1576年–1927年), 共计351年.
华夏1564年----欧历前1134年----武王(姬发)
华夏1583年----欧历前1115年----成王(姬诵)周公听政
华夏1620年----欧历前1078年----康王(姬钊)
华夏1646年----欧历前1052年----昭王(姬瑕)
华夏1697年----欧历前1001年----穆王(姬满)
华夏1752年----欧历前946年-----共王(姬繄扈)
华夏1764年----欧历前934年-----懿王(姬[难-隹+喜])
华夏1789年----欧历前909年-----孝王(姬辟方)
华夏1804年----欧历前894年-----夷王(姬[火言火/火])
华夏1820年----欧历前878年-----厉王(姬胡)
华夏1871年----欧历前827年-----宣王(姬静)
华夏1917年----欧历前781年-----幽王(姬宫涅)
华夏1927年----欧历前771年-----西周结束
东周 (华夏1927年–2477年), 共计550年
春秋 (华夏1287年–2222年), 共计295年
华夏1928年----欧历前770年----平王(姬宜臼)
华夏1979年----欧历前719年----桓王(姬林)
华夏2002年----欧历前696年----庄王(姬陀)
华夏2017年----欧历前681年----僖王(姬胡齐)
华夏2022年----欧历前676年----惠王(姬阆)
华夏2047年----欧历前651年----襄王(姬郑)
华夏2062年----欧历前636年----晋文公(重耳)
华夏2080年----欧历前618年----顷王(姬壬臣)
华夏2086年----欧历前612年----匡王(姬班)
华夏2092年----欧历前606年----定王(姬瑜)
华夏2113年----欧历前585年----简王(姬夷)
华夏2127年----欧历前571年----灵王(姬泄心)
华夏2154年----欧历前544年----景王(姬贵)
华夏2178年----欧历前520年----悼王(姬猛)
华夏2179年----欧历前519年----敬王(姬[句-口+亡])
华夏2222年----欧历前476年----春秋结束
战国 (华夏2222年–2477年), 共计255年
华夏2223年----欧历前475年----元王(姬仁)
华夏2230年----欧历前468年----贞定王(姬介)
华夏2257年----欧历前441年----哀王(姬去疾)
华夏2257年----欧历前441年----思王(姬叔)
华夏2258年----欧历前440年----考王(姬嵬)
华夏2273年----欧历前425年----威烈王(姬午)
华夏2297年----欧历前401年----安王(姬骄)
华夏2323年----欧历前375年----烈王(姬喜)
华夏2330年----欧历前368年----显王(姬扁)
华夏2378年----欧历前320年----慎靓王(姬定)
华夏2384年----欧历前314年----赧王(姬延)
华夏2443年----欧历前255年----惠王
华夏2477年----欧历前221年----东周战国结束
华夏纪年
华夏纪年
--- 华夏纪年 ---------------- 欧历纪年 -------- 朝代 --- 共计(年)
华夏 元年- 490年-------欧历前2698年-前2208年---三皇五帝---490年
华夏 490年- 932年-------欧历前2208年-前1766年---夏---------442年
华夏 932年-1576年-------欧历前1766年-前1122年---商---------644年
华夏1576年-2477年-------欧历前1122年-前221年----周---------901年
华夏2477年-2491年-------欧历前 221年-前207年----秦----------14年
华夏2491年-2918年-------欧历前 207年-220年------汉---------427年
华夏2918年-2978年-------欧历 220年--280年-------三国--------60年
华夏2978年-3118年-------欧历 280年--420年-------晋---------140年
华夏3118年-3287年-------欧历 420年--589年-------南北朝-----161年
华夏3287年-3316年-------欧历 589年--618年-------隋----------29年
华夏3316年-3065年-------欧历 618年--907年-------唐---------289年
华夏3605年-3658年-------欧历 907年--960年-------五代--------53年
华夏3658年-3977年-------欧历 960年--1279年------宋---------319年
华夏3977年-4066年-------欧历1279年--1368年------元(蒙人竊據中國)88年
华夏4066年-4342年-------欧历1368年--1644年------明---------276年
华夏4342年-4609年-------欧历1644年--1911年------清(滿人竊據中國)267年
华夏4609年-4647年-------欧历1911年--1949年------中华民 国----38年
华夏4647年- ------------欧历1949年- --------中华民 国偏安台 湾
华夏4647年- ------------欧历1949年- ----------中华人民和国
--- 华夏纪年 ---------------- 欧历纪年 -------- 朝代 --- 共计(年)
华夏 元年- 490年-------欧历前2698年-前2208年---三皇五帝---490年
华夏 490年- 932年-------欧历前2208年-前1766年---夏---------442年
华夏 932年-1576年-------欧历前1766年-前1122年---商---------644年
华夏1576年-2477年-------欧历前1122年-前221年----周---------901年
华夏2477年-2491年-------欧历前 221年-前207年----秦----------14年
华夏2491年-2918年-------欧历前 207年-220年------汉---------427年
华夏2918年-2978年-------欧历 220年--280年-------三国--------60年
华夏2978年-3118年-------欧历 280年--420年-------晋---------140年
华夏3118年-3287年-------欧历 420年--589年-------南北朝-----161年
华夏3287年-3316年-------欧历 589年--618年-------隋----------29年
华夏3316年-3065年-------欧历 618年--907年-------唐---------289年
华夏3605年-3658年-------欧历 907年--960年-------五代--------53年
华夏3658年-3977年-------欧历 960年--1279年------宋---------319年
华夏3977年-4066年-------欧历1279年--1368年------元(蒙人竊據中國)88年
华夏4066年-4342年-------欧历1368年--1644年------明---------276年
华夏4342年-4609年-------欧历1644年--1911年------清(滿人竊據中國)267年
华夏4609年-4647年-------欧历1911年--1949年------中华民 国----38年
华夏4647年- ------------欧历1949年- --------中华民 国偏安台 湾
华夏4647年- ------------欧历1949年- ----------中华人民和国
明太祖讨蒙元北伐檄文
不过,在讨蒙元的檄文中太祖是清楚的!
请看:明太祖朱元璋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中对蒙元与中国关系的定位!
明太祖朱元璋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明太祖实录》卷入21, 《鸿遒录》五《北伐中原》
请看:明太祖朱元璋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中对蒙元与中国关系的定位!
明太祖朱元璋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明太祖实录》卷入21, 《鸿遒录》五《北伐中原》
中国的正统不能乱!
中国的正统不能乱!
李 理
中国有中国的正统,一切假冒伪劣、滥竽充数或是打擦边球的邪派都不能允许其篡夺正朔,针对当前中国在该领域的认识上正全面恶化的现状,必须强调,在捍卫正统这个基本原则上,我们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谈判的余地。 中国的正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民族的血统、中国文化的道统和中国政府的法统这三大领域的合法性上。 中国民族的血统:在千万年的历史进程中,东亚由汉民族(含其前身华夏族,下同)率先进入文明,建立国家,这个族群、国家和文明三位一体,滚雪球般地向四方扩展,不断进化。她吸纳其他民族和疆域加盟她的国家,其他民族和文化纷纷向她看齐。由于历史的原因,她所包涵的少 数 民族、疆域仅及于东亚,文明教化也主要在东亚,形成了汉文明及其子文明(如韩国文化、日本文化、越南文化等)组成的汉文化圈。汉族和其他民族是主干和枝叶的关系,汉文化和其他文化是主流和支流的关系,由汉这一个主体核 心和若干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也有通婚,符合情理,但这是个别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一词已不再是单指汉族,这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与必然,中国人包涵范围不断扩大化的原则就是外来入户者应在心理上永远地认同、归化于中国,要求加大一体化的进程。绝大多数的国人用汉(字)姓、着汉装、说汉语、皈汉学,是由于汉文化在中国拥有主流性质和话语霸权,这是历史形成的,并不能以此作为推行“大 汉 族 主 义”或倡导“中华民族五十六块论”的藉口。若在国内的某个人或集体抵触融合,背裂统一,或事发时属于境外的某些国家和非汉族自号中华,如明末、清代的满 族和侵华日寇,虽然他们都自称与中国是一体,但绝不会是中国人,满 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是民 国以来的事,只有归化了中国,他们才能算是中国人。 中国文化的道统:迄今为止的科研结果表明,除了若干尚不明朗的文明外,人类有史以来的各大文明均为一个说闪含暨印欧语系的高加索种族群所创造,具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现在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危机靠它们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而唯有中国文明(汉文化是主体,其他文化是枝叶,汉文化与东亚大多数文化的关系,是一种源头和支流的关系)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具有挽全球于危亡的极大潜力,举凡单音节的汉语、表意性的汉字、以家族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以集体主义秩序优先为核 心的价值观和长方中正、廊柱支撑的建筑风格及交领宽袖、束带无扣的服装款式都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征。她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而演变,也一再地吸收外来成分作为局部成份以丰富自身,但其主体特征并不蜕变,否则就是另一个文明。象清代易我中国衣冠,和有人企图让中国全民信仰外来宗教,还有主张全盘西化的,这都是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一大侵害,中外文化的对流与融合是必需的,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传统,不可以也没必要盲目照搬泊来品,只有将传统文化的核 心灵魂根据现实需要而赋以新的涵义,在此框架内吸收、改造和升华世界文明,中国才能正确地处理好革新、发展和稳定,清装和外来文化本可以因我们的宽容而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但它们绝对不能僭越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那反会导致它们的彻底毁灭,毕竟这些不具有合法性。 中国政府的法统:在中国建立的政府是否合法,其主要的衡量依据是它的建立者是不是中国人(在君主制时代,指元首和他的家族,在共和制时期,指领导集体。)和他有没有代表中国人(参看前文)的民族利益,以及有没有皈依中国文化的道统。象五“胡”从彼时意义上的境外抵达中国本土所建立的多个政权,维护的又是其一个民族的单边利益,而以中国人为奴为婢,并使“胡”风肆虐北国,佛教泛滥中华,所以它们都不是中国合法的政权,同样,元、清所代表的是入侵者蒙古、满洲人的利益,而中国人被打入地狱,尢其是清,满化中国,我们直到现在都还活在一个***文明的非法时期,故此,元、清和张邦昌、汪精卫的傀儡汉 奸政权相比,罪恶更大,更应**,因为它们是外来侵略者在中国直接建立的伪政权。虽然随着中华民 国的建立,蒙古族和满 族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但不能因此而将元、清的政权性质歪曲为中国正朔,这就象到了世界大同的那一天,国家界限被消灭了,种族差异不再存在,却也不能就此将中国的抗日反帝定性为搞割据一样。 天地万物,各有其本质与职份,以规则形成秩序,如同于父不可能是其子之子,而弟也不能僭为其兄之兄。中国的正统,一言以蔽之,就是汉族及其文化为中国的主体核 心、非汉族及其文化为中国的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原则永远不能动摇,在这方面若是搞多“党”制自由坐庄式的虚无论,只会造成中国的不稳定和分崩离析。若邪居正位,纲常湮灭,就是中国亡国灭种与世界没落沉沦之时,中国民族的血统、中国文化的道统和中国政府的法统就是万世的纲常,神圣不容侵犯,中国的正统绝不能乱!
李理注:本文是2002年夏季所作,当时汉族的正统意识在思想舆论环境中还极其孤立,不象现在这样有众多同志的普遍认同,李理感到这方面是重要一环,写作时,从长远的中国语境和汉本位发展考虑,表达有所婉转,写得仓促,不是严谨的论文,严谨的论文另见本人其他文章。本文在多个网站发过。2003年1月25日在汉网(当时称汉知会)转发,2005年10月20日被17楼同志顶了出来。由于汉网论坛刚系统升级,文章段落有些错乱了,现编辑一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夏(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秦(前256—前206)
汉(前206—西元8)
新(9—23)汉(23—263)
魏(263—265)
晋(265—420)
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隋(589—618)
唐(618—907)
后梁(907—923)
后周(951—960)
宋(960—1279)
明(1368—1662)
中华民 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李 理
中国有中国的正统,一切假冒伪劣、滥竽充数或是打擦边球的邪派都不能允许其篡夺正朔,针对当前中国在该领域的认识上正全面恶化的现状,必须强调,在捍卫正统这个基本原则上,我们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谈判的余地。 中国的正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民族的血统、中国文化的道统和中国政府的法统这三大领域的合法性上。 中国民族的血统:在千万年的历史进程中,东亚由汉民族(含其前身华夏族,下同)率先进入文明,建立国家,这个族群、国家和文明三位一体,滚雪球般地向四方扩展,不断进化。她吸纳其他民族和疆域加盟她的国家,其他民族和文化纷纷向她看齐。由于历史的原因,她所包涵的少 数 民族、疆域仅及于东亚,文明教化也主要在东亚,形成了汉文明及其子文明(如韩国文化、日本文化、越南文化等)组成的汉文化圈。汉族和其他民族是主干和枝叶的关系,汉文化和其他文化是主流和支流的关系,由汉这一个主体核 心和若干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也有通婚,符合情理,但这是个别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一词已不再是单指汉族,这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与必然,中国人包涵范围不断扩大化的原则就是外来入户者应在心理上永远地认同、归化于中国,要求加大一体化的进程。绝大多数的国人用汉(字)姓、着汉装、说汉语、皈汉学,是由于汉文化在中国拥有主流性质和话语霸权,这是历史形成的,并不能以此作为推行“大 汉 族 主 义”或倡导“中华民族五十六块论”的藉口。若在国内的某个人或集体抵触融合,背裂统一,或事发时属于境外的某些国家和非汉族自号中华,如明末、清代的满 族和侵华日寇,虽然他们都自称与中国是一体,但绝不会是中国人,满 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是民 国以来的事,只有归化了中国,他们才能算是中国人。 中国文化的道统:迄今为止的科研结果表明,除了若干尚不明朗的文明外,人类有史以来的各大文明均为一个说闪含暨印欧语系的高加索种族群所创造,具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现在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危机靠它们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而唯有中国文明(汉文化是主体,其他文化是枝叶,汉文化与东亚大多数文化的关系,是一种源头和支流的关系)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具有挽全球于危亡的极大潜力,举凡单音节的汉语、表意性的汉字、以家族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以集体主义秩序优先为核 心的价值观和长方中正、廊柱支撑的建筑风格及交领宽袖、束带无扣的服装款式都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征。她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而演变,也一再地吸收外来成分作为局部成份以丰富自身,但其主体特征并不蜕变,否则就是另一个文明。象清代易我中国衣冠,和有人企图让中国全民信仰外来宗教,还有主张全盘西化的,这都是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一大侵害,中外文化的对流与融合是必需的,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传统,不可以也没必要盲目照搬泊来品,只有将传统文化的核 心灵魂根据现实需要而赋以新的涵义,在此框架内吸收、改造和升华世界文明,中国才能正确地处理好革新、发展和稳定,清装和外来文化本可以因我们的宽容而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但它们绝对不能僭越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那反会导致它们的彻底毁灭,毕竟这些不具有合法性。 中国政府的法统:在中国建立的政府是否合法,其主要的衡量依据是它的建立者是不是中国人(在君主制时代,指元首和他的家族,在共和制时期,指领导集体。)和他有没有代表中国人(参看前文)的民族利益,以及有没有皈依中国文化的道统。象五“胡”从彼时意义上的境外抵达中国本土所建立的多个政权,维护的又是其一个民族的单边利益,而以中国人为奴为婢,并使“胡”风肆虐北国,佛教泛滥中华,所以它们都不是中国合法的政权,同样,元、清所代表的是入侵者蒙古、满洲人的利益,而中国人被打入地狱,尢其是清,满化中国,我们直到现在都还活在一个***文明的非法时期,故此,元、清和张邦昌、汪精卫的傀儡汉 奸政权相比,罪恶更大,更应**,因为它们是外来侵略者在中国直接建立的伪政权。虽然随着中华民 国的建立,蒙古族和满 族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但不能因此而将元、清的政权性质歪曲为中国正朔,这就象到了世界大同的那一天,国家界限被消灭了,种族差异不再存在,却也不能就此将中国的抗日反帝定性为搞割据一样。 天地万物,各有其本质与职份,以规则形成秩序,如同于父不可能是其子之子,而弟也不能僭为其兄之兄。中国的正统,一言以蔽之,就是汉族及其文化为中国的主体核 心、非汉族及其文化为中国的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原则永远不能动摇,在这方面若是搞多“党”制自由坐庄式的虚无论,只会造成中国的不稳定和分崩离析。若邪居正位,纲常湮灭,就是中国亡国灭种与世界没落沉沦之时,中国民族的血统、中国文化的道统和中国政府的法统就是万世的纲常,神圣不容侵犯,中国的正统绝不能乱!
李理注:本文是2002年夏季所作,当时汉族的正统意识在思想舆论环境中还极其孤立,不象现在这样有众多同志的普遍认同,李理感到这方面是重要一环,写作时,从长远的中国语境和汉本位发展考虑,表达有所婉转,写得仓促,不是严谨的论文,严谨的论文另见本人其他文章。本文在多个网站发过。2003年1月25日在汉网(当时称汉知会)转发,2005年10月20日被17楼同志顶了出来。由于汉网论坛刚系统升级,文章段落有些错乱了,现编辑一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夏(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秦(前256—前206)
汉(前206—西元8)
新(9—23)汉(23—263)
魏(263—265)
晋(265—420)
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隋(589—618)
唐(618—907)
后梁(907—923)
后周(951—960)
宋(960—1279)
明(1368—1662)
中华民 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反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韩国风水申遗全球网络签名
http://www.petitiononline.com/cnyichan/petition.html
请进入请愿网页后,
点击:Click Her to Sign Petition 的按钮,
然后: Name 姓名(必填)
Email Address 邮箱地址(必填)
Comments 评论(选填)
接着:
Email Address Privacy Option: (choose one) 邮箱地址保密选项
Private 保密
Available to Petition Author 公开给请愿发起者
Public 完全公开
选择一项后,按 Preview Your Signature 按钮(御览签名)
最终选择 Approve Signature 按钮 发送你的签名
请注意言论以及英语语法,是要给洋人看的,没办法,他硬说看不懂就糟糕了!
请进入请愿网页后,
点击:Click Her to Sign Petition 的按钮,
然后: Name 姓名(必填)
Email Address 邮箱地址(必填)
Comments 评论(选填)
接着:
Email Address Privacy Option: (choose one) 邮箱地址保密选项
Private 保密
Available to Petition Author 公开给请愿发起者
Public 完全公开
选择一项后,按 Preview Your Signature 按钮(御览签名)
最终选择 Approve Signature 按钮 发送你的签名
请注意言论以及英语语法,是要给洋人看的,没办法,他硬说看不懂就糟糕了!
[公告]正氣所虛,邪必進之——弘揚冬至,抵制耶教
[公告]正氣所虛,邪必進之——弘揚冬至,抵制耶教
冬至,是我國曆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湯圓、冬至線面的習慣。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
現在祭祖仍然是冬至的一個重要活動。一般民間在這一天為過世的親人行下葬之禮以及祭祖。人們在這一天還要向父母尊長行拜禮。
冬至傳說:
冬至傳說之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傳說之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在這個華夏民族重要的節日裏,有條件的朋友請和家人一起祭拜自己的祖先,然後向自己的父母問安。
另外,也請大家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尤其是漢服圈子外的朋友廣發短信祝賀靖安,宣傳我們的民俗節日。正氣若虛,邪必進之,在這耶誕甚囂塵上之際,我們更有責任弘揚華夏文明,抵制蠻夷胡教!
冬至,是我國曆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湯圓、冬至線面的習慣。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
現在祭祖仍然是冬至的一個重要活動。一般民間在這一天為過世的親人行下葬之禮以及祭祖。人們在這一天還要向父母尊長行拜禮。
冬至傳說:
冬至傳說之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傳說之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在這個華夏民族重要的節日裏,有條件的朋友請和家人一起祭拜自己的祖先,然後向自己的父母問安。
另外,也請大家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尤其是漢服圈子外的朋友廣發短信祝賀靖安,宣傳我們的民俗節日。正氣若虛,邪必進之,在這耶誕甚囂塵上之際,我們更有責任弘揚華夏文明,抵制蠻夷胡教!
[公告]所有汉族人注意!必须彻底抵制清遗文化产品!!
[公告]所有汉族人注意!必须彻底抵制清遗文化产品!!
作为汉族人!必须彻底抵制清遗文化产品!!
诸位汉族同袍们!!我们要坚决抵制那些清遗的产品!
否则的话,就是在资金上帮了他们的忙! 这些清遗将会用从我们汉民族手中赚到的大笔的资金,再次投入到宣传满清文化产品和带有满腐朽文化的产品里面去!用来毒化我们汉族人!使我们从新成为他们的奴 才!
很难说,这些资金不会用来从事反对我们的政 府,以及分裂中,国,建立满洲,国的叛乱事情中去! 因此说,我们必须彻底抵制任何具有清遗文化的任何产品!!!!
1。坚决不买宣扬什么大清厉害的电视剧的VCD影碟(例如:死狼大将军);
2。坚决不买任何印有满清人物形象的产品(例如清遗服装小人包装的食品);
3。坚决不卖任何有满清文化名字的产品和物品(例如:道光二十五酒);
4。坚决不买有清遗样式的服装(例如;“““伪唐装”””和旗袍);
5。坚决不去任何有清遗文化范围的酒店和山庄宾馆吃饭或者度假(例如:“大清花饺子”“大宅门”饭店)!等等!
一切含有清遗文化元素的东西,作为汉族人,我们都不要买!否则的话,今天你在清遗的产品上所花的金钱,明天就会变成套在我们汉族人脖子上的绞索!!
作为汉族人!必须彻底抵制清遗文化产品!!
诸位汉族同袍们!!我们要坚决抵制那些清遗的产品!
否则的话,就是在资金上帮了他们的忙! 这些清遗将会用从我们汉民族手中赚到的大笔的资金,再次投入到宣传满清文化产品和带有满腐朽文化的产品里面去!用来毒化我们汉族人!使我们从新成为他们的奴 才!
很难说,这些资金不会用来从事反对我们的政 府,以及分裂中,国,建立满洲,国的叛乱事情中去! 因此说,我们必须彻底抵制任何具有清遗文化的任何产品!!!!
1。坚决不买宣扬什么大清厉害的电视剧的VCD影碟(例如:死狼大将军);
2。坚决不买任何印有满清人物形象的产品(例如清遗服装小人包装的食品);
3。坚决不卖任何有满清文化名字的产品和物品(例如:道光二十五酒);
4。坚决不买有清遗样式的服装(例如;“““伪唐装”””和旗袍);
5。坚决不去任何有清遗文化范围的酒店和山庄宾馆吃饭或者度假(例如:“大清花饺子”“大宅门”饭店)!等等!
一切含有清遗文化元素的东西,作为汉族人,我们都不要买!否则的话,今天你在清遗的产品上所花的金钱,明天就会变成套在我们汉族人脖子上的绞索!!
大漢民族之輝——記載民族榮耀的帖子集合
大漢民族之輝——記載民族榮耀的帖子集合
大漢民族之輝——記載民族榮耀的帖子集合序言
我們的民族,不僅應該記住自己的恥辱,更應該記住自己的榮耀,這樣才能增添信心、增添活力。在悠久的歷史上,我們的民族,曾經有過無數強盛繁榮的時代,創造過無數的輝煌成就。現在,就讓我們打開那厚厚的史冊,回顧祖先創造的那一幕幕輝煌,來激勵自己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目錄
【原創漢民族戰歌】《漢家將士》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23712&page=2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06072&replyID=&skin=1
風雪大漢魂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40503
歷史上在異族建立政權的漢人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7162&page=1
漢帝國 VS匈奴汗國,看我大漢的雄風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78662
漢朝和羅馬相比. 漢朝大勝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4099
中國古代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軍事發明-----弩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26467
戚家軍的水師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26468
大唐對外作戰的輝煌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95289
中日間首次直接軍事對抗——唐朝地位由此確立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128180
詆毀中華文化的三大謊言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3623
大家都來寫寫漢人的驕傲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3641
何必妄自菲薄——淺談中華文明發展史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06847
文化與正統——漢民族緣何受人敬重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97003
大明帝國的真相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94001
漢頌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821
中國,你沒有理由拒絕漢民族主義!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84332
整個亞洲都向日本人投降了………只有漢族的政權仍然在戰鬥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74094
皇漢民族是血統相對純正的民族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8&ID=88351
華夏民族古代使用的觀天儀器與星圖星表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1&ID=77555
中國古代兵器中的火器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1&ID=100835
明清之科技比較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1&ID=78010
十六世紀歐洲人眼中的明朝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40983
偉大的中華帝國!部分被忽視的歷史!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30431
大明鐵血之戰——料羅灣海戰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8&ID=135643&page=1
壬辰戰爭(明朝萬曆援朝戰爭):中華武將VS日本武將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141799&page=1
十六世紀歐洲人眼中的明朝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40983&page=1
中華第一帝國------漢帝國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2224&star=1#132224
中國醒來--我輩才是卑微的罪人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51808&replyID=&skin=1
鏖戰三千里江山-萬曆朝鮮之役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replyID=621828&id=134730&skin=0
大漢民族之輝——記載民族榮耀的帖子集合序言
我們的民族,不僅應該記住自己的恥辱,更應該記住自己的榮耀,這樣才能增添信心、增添活力。在悠久的歷史上,我們的民族,曾經有過無數強盛繁榮的時代,創造過無數的輝煌成就。現在,就讓我們打開那厚厚的史冊,回顧祖先創造的那一幕幕輝煌,來激勵自己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目錄
【原創漢民族戰歌】《漢家將士》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23712&page=2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06072&replyID=&skin=1
風雪大漢魂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40503
歷史上在異族建立政權的漢人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7162&page=1
漢帝國 VS匈奴汗國,看我大漢的雄風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78662
漢朝和羅馬相比. 漢朝大勝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4099
中國古代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軍事發明-----弩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26467
戚家軍的水師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126468
大唐對外作戰的輝煌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95289
中日間首次直接軍事對抗——唐朝地位由此確立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128180
詆毀中華文化的三大謊言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3623
大家都來寫寫漢人的驕傲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3641
何必妄自菲薄——淺談中華文明發展史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06847
文化與正統——漢民族緣何受人敬重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97003
大明帝國的真相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94001
漢頌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821
中國,你沒有理由拒絕漢民族主義!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84332
整個亞洲都向日本人投降了………只有漢族的政權仍然在戰鬥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74094
皇漢民族是血統相對純正的民族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8&ID=88351
華夏民族古代使用的觀天儀器與星圖星表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1&ID=77555
中國古代兵器中的火器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1&ID=100835
明清之科技比較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1&ID=78010
十六世紀歐洲人眼中的明朝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40983
偉大的中華帝國!部分被忽視的歷史!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30431
大明鐵血之戰——料羅灣海戰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8&ID=135643&page=1
壬辰戰爭(明朝萬曆援朝戰爭):中華武將VS日本武將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141799&page=1
十六世紀歐洲人眼中的明朝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40983&page=1
中華第一帝國------漢帝國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32224&star=1#132224
中國醒來--我輩才是卑微的罪人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51808&replyID=&skin=1
鏖戰三千里江山-萬曆朝鮮之役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replyID=621828&id=134730&skin=0
汉就是先进,先进,就是汉!
汉就是先进,先进,就是汉!
正文
几千年来汉民族的灿烂文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不仅仅是他的文化,他的美丽的衣服,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当时世界其他各民族都不能比拟的先进性!最先进的制度,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当时的先进与文明,举世无双!
先进与文明不可分割,哪里先进,哪里就最文明,而当今世界的文明中心,不在东方,而在西方,即使我们不想承认,今天的汉民族还是倾族穿上了西装!以西装为现代装,以西装为文明装,而我们的汉服,却失去了成为文明装的机会,被迫沉睡了300年,300年来世界没有汉!世界失去了汉,汉成了满清的奴隶,无论是制度、科学,都被剥夺了继续发展其先进性的机会,汉的沉沦,是汉的悲哀,也是全世界文明的损失!
今天,汉又回来了!在现实中,在网络中,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不管他在那里,有汉的地方,就必须有先进,有光明!因为汉这个称谓!本身就是先进的代名词!从他诞生的时候起,从古到今一直如此!所以才叫做汉!才配叫做汉!当他愚昧落后的时候,他不叫汉,他是蒙元,是满清,是殖民地!但是当他再度出现的时候,他必须具备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东西,最先进的思想、最先进的体制,并且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要始终孜孜不倦的锻炼自身、挖掘提高,因为从来,都是汉的先进性影响别人!即使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汉也是名列前茅,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可怜兮兮的接一点残羹冷炙。
我们作为汉的后人,就要始终记住,几千年来汉之所以被人仰慕,就是因为他的先进性,他所拥有的先进的东西!所以他魅力无穷!保持他的先进性,这一点,我们古人做到了,而现在,发展他的先进性,则需要我们这些当代汉人继续努力!
明朝万户飞天是个空想,现在飞到火星上都成了现实,可惜这个空想的竟不是明的后人实现的,万户,也籍由洋鬼的成功才位列英雄,我辈是欣慰,还是羞愧?所以,不要打击同胞的所谓“空想”,牛顿的苹果论,瓦特的蒸汽论,没有实现以前哪个都是空想,但是“空想”出的景象往往比现实加倍美好,请和同胞一起将空想改造成现实!空想和现实完美结合的时候,人类的先进就达到了顶峰!这个顶峰,应该由我们汉民族来做!把不适合自身的去掉,制定出适合的来配,一步一步的做,才能把所谓空想变成现实。
不要小看我们的汉,更不要小看我们的汉网,汉在哪里,哪里就是汉!就算是汉网拥有比西方先进国家更先进的体制又怎么样?那也是应该的,根本就没必要讨论汉网象什么,学什么,而应该看到是先进的,就拿过来,照自身情况修改裁减,合理嵌和,整合成汉的东西,打上汉的烙印!使之归属于汉,服务于汉!汉因此而受益强大,重新屹立于世界潮流前列,我辈才无愧于祖宗,无愧于我们肩负的汉人之称!这就是汉的先进性的表现!
是汉人,就该有这个雄心壮志,要不然,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祖宗的漂亮衣服!
落后的子孙,凭什么穿先进祖宗的衣服呢?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地位了!
不怕不去做,就怕不敢想,只有想了,才有去做的可能
广开言论,建设强汉!
正文
几千年来汉民族的灿烂文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不仅仅是他的文化,他的美丽的衣服,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当时世界其他各民族都不能比拟的先进性!最先进的制度,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当时的先进与文明,举世无双!
先进与文明不可分割,哪里先进,哪里就最文明,而当今世界的文明中心,不在东方,而在西方,即使我们不想承认,今天的汉民族还是倾族穿上了西装!以西装为现代装,以西装为文明装,而我们的汉服,却失去了成为文明装的机会,被迫沉睡了300年,300年来世界没有汉!世界失去了汉,汉成了满清的奴隶,无论是制度、科学,都被剥夺了继续发展其先进性的机会,汉的沉沦,是汉的悲哀,也是全世界文明的损失!
今天,汉又回来了!在现实中,在网络中,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不管他在那里,有汉的地方,就必须有先进,有光明!因为汉这个称谓!本身就是先进的代名词!从他诞生的时候起,从古到今一直如此!所以才叫做汉!才配叫做汉!当他愚昧落后的时候,他不叫汉,他是蒙元,是满清,是殖民地!但是当他再度出现的时候,他必须具备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东西,最先进的思想、最先进的体制,并且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要始终孜孜不倦的锻炼自身、挖掘提高,因为从来,都是汉的先进性影响别人!即使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汉也是名列前茅,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可怜兮兮的接一点残羹冷炙。
我们作为汉的后人,就要始终记住,几千年来汉之所以被人仰慕,就是因为他的先进性,他所拥有的先进的东西!所以他魅力无穷!保持他的先进性,这一点,我们古人做到了,而现在,发展他的先进性,则需要我们这些当代汉人继续努力!
明朝万户飞天是个空想,现在飞到火星上都成了现实,可惜这个空想的竟不是明的后人实现的,万户,也籍由洋鬼的成功才位列英雄,我辈是欣慰,还是羞愧?所以,不要打击同胞的所谓“空想”,牛顿的苹果论,瓦特的蒸汽论,没有实现以前哪个都是空想,但是“空想”出的景象往往比现实加倍美好,请和同胞一起将空想改造成现实!空想和现实完美结合的时候,人类的先进就达到了顶峰!这个顶峰,应该由我们汉民族来做!把不适合自身的去掉,制定出适合的来配,一步一步的做,才能把所谓空想变成现实。
不要小看我们的汉,更不要小看我们的汉网,汉在哪里,哪里就是汉!就算是汉网拥有比西方先进国家更先进的体制又怎么样?那也是应该的,根本就没必要讨论汉网象什么,学什么,而应该看到是先进的,就拿过来,照自身情况修改裁减,合理嵌和,整合成汉的东西,打上汉的烙印!使之归属于汉,服务于汉!汉因此而受益强大,重新屹立于世界潮流前列,我辈才无愧于祖宗,无愧于我们肩负的汉人之称!这就是汉的先进性的表现!
是汉人,就该有这个雄心壮志,要不然,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祖宗的漂亮衣服!
落后的子孙,凭什么穿先进祖宗的衣服呢?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地位了!
不怕不去做,就怕不敢想,只有想了,才有去做的可能
广开言论,建设强汉!
大国之殇—汉服消亡简史-选自《文明的失落与复兴》(完全版)
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都荡漾着浓烈的讽刺意味!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式服装参加国际小姐选美,并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见右图)。然而,时至今日,就是创造这个服饰的民族,却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198 9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 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 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汉族,可是他们毕生都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装,穿民族服装是少 数 民族的特色。”没有民族服装,使汉族人在很多场合陷入尴尬的境地。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五十五个少 数 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其实,汉族并非原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创世传说中,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天 汉的雄威使他庄严,盛唐的光环使她绚丽,她丰富,她悠远,她高洁,她远播四海。然而,就在她绽放比耀眼的光芒的时候,却突然从神州大地上消失了,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文明的失落与复兴》将带您穿过时空遂道,俯瞰神州大地,欣赏汉族服饰的华美,再探华夏文明的源泉,领略中华文化的渊博,重温古国往昔的辉煌和骄傲,同时也将带您感受那曾经的耻辱与悲伤,体验那痛苦的令人心悸的脉动,感悟汉族服饰所代表的气节和尊严、体会她的坚强和信念,以及她所属的华夏民族的历史、今天、未来的命运、抗争和希望。(备注:为方便阅读,该文本备有两种版本,完全版和简化版,简化版在跟帖之4、5页,请注意查看
我们的汉服是怎么消失的?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进北京,派人招抚驻扎在山海关的原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顿改初衷,回师山海关,占领关城。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衮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第一节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早在满清入关之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满洲在明代称为“建洲女真”,剃发是女真族的风俗习惯之一,这也是从其先世,女真金人那里沿袭下来的(历史上,剃发垂辫这一习俗,存在于多数北方游牧民族之中,中原汉人因之泛称其为“索虏”。),同时,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多属马背民族,为征战、抢掠方便其间,其服饰多以紧身窄袖为特点,亦不戴冠,与中原华夏民族(汉族)的宽衣大袖,束发戴冠大不相同。17世纪初,随着满洲的兴起和扩张,这一特定的风俗习惯转而变成民族斗争之间征服与反征服、奴役与反奴役的政治问题。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称后金汗,并攻掠明地,开始以剃发作为降服满洲的标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袭取抚顺,“被掳军丁八百余人,又尽髡为夷。”(《剿奴议措》)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攻取辽沈,“驱辽民聚城北,奴家聚城南,谴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剃不杀。”(《明熹宗实录》卷三)后金的剃发政策,引起汉人的强烈不满,以金洲、复洲、海洲、盖洲南四卫,镇江(丹东)等地最为激烈,“坚不受命,有剃头者,群击杀之。”(《三朝辽事实录》卷四)镇江(丹东)人民拒不剃头,还杀了后金派去的官吏,努尔哈赤闻讯,派兵进行残酷镇压,不剃发者悉被杀害,又抢掠妇女千余人,据朝鲜史料载“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李朝实录》光海君十三年五月)。
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继续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明令公布“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清太宗实录稿本》卷十四)三年,(1638年)又下令:“有效他国(指明朝)衣冠,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俱加重罪。”(《东华录》崇德三)。皇太极的目的,是防止女真人受到汉人风化的熏染,“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语言”,(《清太宗实录》 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满洲民族政权的长远存在,为此,皇太极反复告戒满洲贵族,应恪受满洲衣冠和善于骑射的风俗习惯云云,-还多次下“上谕”强调这一点:
“当熙宗及完颜亮时,尽废(金)太祖、太宗旧制,盘乐无度。世宗即位,恐子孙效法汉人,谕以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后世一不遵守,以讫于亡。我国娴骑射,以战则克,以攻则取。往者巴克什· 达海 等屡劝朕易满洲衣服以从汉制。朕惟宽衣博鮹,必废骑射,当朕之身,岂有变更。恐后世子孙忘之,废骑射而效汉人,滋足虑焉。尔等谨识之。”(《清史稿 太宗本纪二》十一月戊申)
“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金)太祖、太宗之业遂衰。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耽宴乐,则武备浸弛。朕每出猎,冀不忘骑射,勤练士卒。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 (《清史稿 太宗本纪二》 夏四月己卯)
“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清太宗实录》卷三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
皇太极认为,女真金朝的灭亡是因为改穿了汉人的宽袍大袖,继尔废弃骑射,从马上下来,“数世之后,皆成汉俗”。因此,为避免再度崛起的满洲民族被 “汉化” ,其装束绝不能改变,这是保证弓马骑射的必需!否则,就会有“祖业衰歇,以迄于亡” 的危险。为此,皇太极还召集诸王、贝子,固山额真,“现身说法” “朕试为此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鲁图(满语:鹫一般的勇士)劳萨(人名)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于尚左手之人何异耶?” (《清太宗实录》 卷三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 这是说,一旦满洲人放弃本民族的装束,换上汉人的宽衣大袖,必定会废弃骑射,继尔沦落到“待他人割肉而后食”的悲惨处境。这种看法未免浅薄,穿宽衣大袖未必就会废弃骑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一样不免于亡,秦始皇穿戴着宽袍大袖的冕旒兖服,却最终统一天下。(“冠冕堂皇”这一成语也是从汉族皇帝的传统礼服,冕旒兖服来的。)但皇太极对他的想法坚信不疑,还以之“垂戒”后世,成为清王朝的基本“国策”。进一步的,满洲贵族不但恪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将其强加给被征服各地的汉族人民。在他们看来,只要汉人肯剃发易服,除去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就会断绝其复明之路,效忠满清统治者,作满清的顺民;而汉人和明廷官吏则把坚守自己的服饰发式,作为民族大义的表现。双方以之为冲突的焦点,进行殊死的搏斗。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清世祖实录》卷五 顺治元年五月庚寅) 这是满 清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者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李若琳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连吴三桂也极言之。“(吴)至齐化门,居民出迎,见百姓皆剃发,垂泣曰:“清人轻中国矣,前得高丽,亦欲剃发,丽人以死争之曰,我国衣冠相传数千年,若欲去发宁去头耳!清人亦止。我堂堂天朝,不如属国耶?我来迟,误尔等矣。”(《搜闻续笔》)多尔衮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清世祖实录》卷五 顺治元年五月辛亥)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清军攻占南京,多尔衮即遣使谕令多铎“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清世祖实录》卷十七)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衮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都荡漾着浓烈的讽刺意味!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式服装参加国际小姐选美,并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见右图)。然而,时至今日,就是创造这个服饰的民族,却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198 9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 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 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汉族,可是他们毕生都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装,穿民族服装是少 数 民族的特色。”没有民族服装,使汉族人在很多场合陷入尴尬的境地。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五十五个少 数 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其实,汉族并非原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创世传说中,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天 汉的雄威使他庄严,盛唐的光环使她绚丽,她丰富,她悠远,她高洁,她远播四海。然而,就在她绽放比耀眼的光芒的时候,却突然从神州大地上消失了,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文明的失落与复兴》将带您穿过时空遂道,俯瞰神州大地,欣赏汉族服饰的华美,再探华夏文明的源泉,领略中华文化的渊博,重温古国往昔的辉煌和骄傲,同时也将带您感受那曾经的耻辱与悲伤,体验那痛苦的令人心悸的脉动,感悟汉族服饰所代表的气节和尊严、体会她的坚强和信念,以及她所属的华夏民族的历史、今天、未来的命运、抗争和希望。(备注:为方便阅读,该文本备有两种版本,完全版和简化版,简化版在跟帖之4、5页,请注意查看
我们的汉服是怎么消失的?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进北京,派人招抚驻扎在山海关的原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顿改初衷,回师山海关,占领关城。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衮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第一节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早在满清入关之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满洲在明代称为“建洲女真”,剃发是女真族的风俗习惯之一,这也是从其先世,女真金人那里沿袭下来的(历史上,剃发垂辫这一习俗,存在于多数北方游牧民族之中,中原汉人因之泛称其为“索虏”。),同时,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多属马背民族,为征战、抢掠方便其间,其服饰多以紧身窄袖为特点,亦不戴冠,与中原华夏民族(汉族)的宽衣大袖,束发戴冠大不相同。17世纪初,随着满洲的兴起和扩张,这一特定的风俗习惯转而变成民族斗争之间征服与反征服、奴役与反奴役的政治问题。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称后金汗,并攻掠明地,开始以剃发作为降服满洲的标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袭取抚顺,“被掳军丁八百余人,又尽髡为夷。”(《剿奴议措》)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攻取辽沈,“驱辽民聚城北,奴家聚城南,谴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剃不杀。”(《明熹宗实录》卷三)后金的剃发政策,引起汉人的强烈不满,以金洲、复洲、海洲、盖洲南四卫,镇江(丹东)等地最为激烈,“坚不受命,有剃头者,群击杀之。”(《三朝辽事实录》卷四)镇江(丹东)人民拒不剃头,还杀了后金派去的官吏,努尔哈赤闻讯,派兵进行残酷镇压,不剃发者悉被杀害,又抢掠妇女千余人,据朝鲜史料载“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李朝实录》光海君十三年五月)。
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继续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明令公布“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清太宗实录稿本》卷十四)三年,(1638年)又下令:“有效他国(指明朝)衣冠,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俱加重罪。”(《东华录》崇德三)。皇太极的目的,是防止女真人受到汉人风化的熏染,“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语言”,(《清太宗实录》 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满洲民族政权的长远存在,为此,皇太极反复告戒满洲贵族,应恪受满洲衣冠和善于骑射的风俗习惯云云,-还多次下“上谕”强调这一点:
“当熙宗及完颜亮时,尽废(金)太祖、太宗旧制,盘乐无度。世宗即位,恐子孙效法汉人,谕以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后世一不遵守,以讫于亡。我国娴骑射,以战则克,以攻则取。往者巴克什· 达海 等屡劝朕易满洲衣服以从汉制。朕惟宽衣博鮹,必废骑射,当朕之身,岂有变更。恐后世子孙忘之,废骑射而效汉人,滋足虑焉。尔等谨识之。”(《清史稿 太宗本纪二》十一月戊申)
“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金)太祖、太宗之业遂衰。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耽宴乐,则武备浸弛。朕每出猎,冀不忘骑射,勤练士卒。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 (《清史稿 太宗本纪二》 夏四月己卯)
“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清太宗实录》卷三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
皇太极认为,女真金朝的灭亡是因为改穿了汉人的宽袍大袖,继尔废弃骑射,从马上下来,“数世之后,皆成汉俗”。因此,为避免再度崛起的满洲民族被 “汉化” ,其装束绝不能改变,这是保证弓马骑射的必需!否则,就会有“祖业衰歇,以迄于亡” 的危险。为此,皇太极还召集诸王、贝子,固山额真,“现身说法” “朕试为此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鲁图(满语:鹫一般的勇士)劳萨(人名)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于尚左手之人何异耶?” (《清太宗实录》 卷三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 这是说,一旦满洲人放弃本民族的装束,换上汉人的宽衣大袖,必定会废弃骑射,继尔沦落到“待他人割肉而后食”的悲惨处境。这种看法未免浅薄,穿宽衣大袖未必就会废弃骑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一样不免于亡,秦始皇穿戴着宽袍大袖的冕旒兖服,却最终统一天下。(“冠冕堂皇”这一成语也是从汉族皇帝的传统礼服,冕旒兖服来的。)但皇太极对他的想法坚信不疑,还以之“垂戒”后世,成为清王朝的基本“国策”。进一步的,满洲贵族不但恪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将其强加给被征服各地的汉族人民。在他们看来,只要汉人肯剃发易服,除去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就会断绝其复明之路,效忠满清统治者,作满清的顺民;而汉人和明廷官吏则把坚守自己的服饰发式,作为民族大义的表现。双方以之为冲突的焦点,进行殊死的搏斗。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清世祖实录》卷五 顺治元年五月庚寅) 这是满 清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者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李若琳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连吴三桂也极言之。“(吴)至齐化门,居民出迎,见百姓皆剃发,垂泣曰:“清人轻中国矣,前得高丽,亦欲剃发,丽人以死争之曰,我国衣冠相传数千年,若欲去发宁去头耳!清人亦止。我堂堂天朝,不如属国耶?我来迟,误尔等矣。”(《搜闻续笔》)多尔衮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清世祖实录》卷五 顺治元年五月辛亥)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清军攻占南京,多尔衮即遣使谕令多铎“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清世祖实录》卷十七)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衮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近代日本“东洋史”、“支那史”研究中的侵华图谋
日本对华侵略与所谓“支那国民性研究”
http://www.wenyixue.com/html/yanjiuchengguo/2007/0515/1170.html
近代日本“东洋史”、“支那史”研究中的侵华图谋
http://www.wenyixue.com/html/yanjiuchengguo/2007/0515/1172.html
白鸟库吉(1865~1942)千叶县人,文学博士,1890年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毕业,後任学习院兼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01-1903年留学欧洲。吸取语言学、民族学方法研究东亚及中亚各民族历史,创办学术刊物《东洋学报》,主持满铁的满蒙史迹调查工作,创立东洋文库为日本东方学奠定基础,被誉为日本东洋史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西域史研究》、《满鲜历史地理》等.
1904年白鸟库吉主持“满洲历史地理调查室”,明日张胆地为侵略中国等出谋划策,掩饰辩护,反复表示一些重要观点:“长城以北非中国论”、“满蒙一贯独 立论”、“中国南北对抗论”企图说明如下谬论:中国北疆民族地区,特别是长城以北的东三省、内外蒙古等大片地区是一贯独 立的,不属于中国领土;有史以来,中原与其北部就处于对抗状态等等等等、云云云云。 白鸟库吉作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不但致力於朝鲜、满洲、蒙古历史的研究,而且特别关心我国近代政治,写了大量的时论。他鼓吹“尧舜禹抹杀论”,不但反映了他个人轻视中国历史的倾向,更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强烈的战胜国的优越感,是为扩张侵略政策服务的。胡秋原说他参加了土原肥策划的“满洲国”运动,可见其鼓吹“尧舜禹抹杀论”的用心。
"长城以北非中国论”、“满蒙一贯独 立论”、“中国南北对抗论”这些都被八旗人用烂了,看看终于找到原创者了,也不付这个倭人版权费.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http://www.wenyixue.com/html/yanjiuchengguo/2007/0515/1170.html
近代日本“东洋史”、“支那史”研究中的侵华图谋
http://www.wenyixue.com/html/yanjiuchengguo/2007/0515/1172.html
白鸟库吉(1865~1942)千叶县人,文学博士,1890年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毕业,後任学习院兼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01-1903年留学欧洲。吸取语言学、民族学方法研究东亚及中亚各民族历史,创办学术刊物《东洋学报》,主持满铁的满蒙史迹调查工作,创立东洋文库为日本东方学奠定基础,被誉为日本东洋史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西域史研究》、《满鲜历史地理》等.
1904年白鸟库吉主持“满洲历史地理调查室”,明日张胆地为侵略中国等出谋划策,掩饰辩护,反复表示一些重要观点:“长城以北非中国论”、“满蒙一贯独 立论”、“中国南北对抗论”企图说明如下谬论:中国北疆民族地区,特别是长城以北的东三省、内外蒙古等大片地区是一贯独 立的,不属于中国领土;有史以来,中原与其北部就处于对抗状态等等等等、云云云云。 白鸟库吉作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不但致力於朝鲜、满洲、蒙古历史的研究,而且特别关心我国近代政治,写了大量的时论。他鼓吹“尧舜禹抹杀论”,不但反映了他个人轻视中国历史的倾向,更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强烈的战胜国的优越感,是为扩张侵略政策服务的。胡秋原说他参加了土原肥策划的“满洲国”运动,可见其鼓吹“尧舜禹抹杀论”的用心。
"长城以北非中国论”、“满蒙一贯独 立论”、“中国南北对抗论”这些都被八旗人用烂了,看看终于找到原创者了,也不付这个倭人版权费.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驳斥“胡人勇健善斗而汉人生性好文”等谬论[全文]
驳斥“胡人勇健善斗而汉人生性好文”等谬论[全文]李风华: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
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
——正史明确记载的李唐先世,
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不能推翻!
作者:李风华
编者按: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副会长李风华先生,出身于陇西李氏——徙京兆房——西平堂——南冈派,“负笈荆楚地,仗剑幽燕州”,本为职业军人,转业到地方工作,长期专注于家史研究。
风华宗亲认同汉本位和汉服,他在汉网以网名 扁舟来访武陵春 发过他的原创文章《西平李氏后裔寻根记》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6&ID=144319&page=3
关于唐皇室血统等相关相连话题,我们也留待研究会的其他下文。
——文章标题与加粗字体均为编者李理所加
李风华文章:
自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31年发表《李唐氏族之推测》以来,对唐宗室的宗源来历争议颇多,可谓扑朔迷离。
关于李唐氏族问题,陈先生曾在1931、1933年和1935年写了三篇文章与朱希祖、金井之忠氏反复讨论辩难,尔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全面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故隋唐皇室亦依旧自称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伪冒相传,迄于今日,治史者竟无一不为其所欺,诚可叹也。”其坚持李唐出自赵郡李氏,判断称家于武川是附会伪托这两点,难得通解。
其意见是:“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9页。)。
“前篇李买得既已战死,何能复镇武川,又家于其地?今知李氏父子皆葬广阿,实无家于武川之事,然则李唐之自称来自武川者,或是覩贺拔岳宇文泰皆家世武川,因亦诡托于关西霸主乡邑之旧耶?以李唐世系改易伪托之多端,则此来自武川一事非史实,亦不足为异矣。”(《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301页。)
所论似有几点可以商榷。认定李唐为赵郡李的依据,主要是《唐光业寺碑》,碑文为开元十三年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所撰。县尉是从九品下的最低级品官,他的撰文中“维王桑梓”一句,是否能作为“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7页。)的证据,似尚不宜遽断。
这建初、启运二陵,虽是李唐开国时设定,起先偶有祭祀,以后李唐皇室诸帝并不怎么把此二陵当一回事,唐玄宗时也只有杨晋这样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员来一下;且建初陵的主人李熙,即李渊的高祖,李世民的五世祖,是死在武川,“终于位”上的(《册府元龟》卷1《帝王部•帝系门》,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13页。),并不死在昭庆。
推测应是在六镇起兵失败后,李虎也被安置往冀、定、瀛州时,将父、祖迁葬附近的赵州昭庆,或仅是设衣冠冢以祭祀,因此二陵所在之地,并不能肯定便是世居的桑梓之地。此其一。
接着的问题是陈寅恪也有疑问的:“李唐岂真出于赵郡李氏耶?若果为赵郡李氏,是亦华夏名家也,又何必自称出于陇西耶?”(《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297页。)
其回答,一是:李唐先世并非赵郡李氏大户,而是“破落户”或“假冒牌”;二是:“盖贺拔岳宇文泰初入关之时,其徒党姓望犹系山东旧郡之名,迨其后东西分立之局既成,内外轻重之见转甚,遂使昔日之远附山东旧望者,皆一变而改称关右名家矣。此李唐所以先称赵郡,后改陇西之故也。”(《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300-301页。)
这两点固不失为一种解释,然而却无法解释唐太宗为何一贯敌视山东士人,为何“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703页。)?为何要敕撰“专为摧抑中原甲姓之工具”的《氏族志》?为何要讲“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旧唐书•高士廉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443页。)这样很生分的话?而且用定为“禁婚家”的办法,惩治包括晋赵郡李楷在内的最高门七姓十家。如果李唐果真出自赵郡李氏,唐太宗敌视山东人的情绪和下诏限制打击“禁婚家”,岂非和自己过不去。这是李唐出自赵郡说不可解之重点。此其二。
上述两点得不到完满解释,李唐出自赵郡说恐卒难成立。
李唐只能出自武川,更早的情况说不清楚,李初古拔与李唐即或有渊源关系,但至少从李渊高祖李熙就职武川开始,“遂家焉”。《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和两唐书《高祖本纪》等正史上明确记载的这李唐先世出自武川的定论,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是不能推翻的。
李虎在西魏时能踞八柱国之高位,为子孙占据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最高门的显赫位置,奠下日后争夺帝位的资本,和他来自武川,在关陇集团中有身价最尊贵的武川系军人背景有关。与李渊境况十分相像的杨坚,也是仗其父亲杨忠有十二大将军之一的身份才发迹的。杨隋先世家于武川,史有明文。《周书•杨忠传》并有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杨忠由北道攻北齐晋阳时,“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的记载。清清楚楚,居家和祖茔都在武川。李唐先世在武川的境况与杨隋相似,是很自然的。愚以为,关于“李氏武川镇人”,即“李唐先世疑出边荒杂类,必非华夏世家”一事,陈先生三论的第一篇《李唐氏族之推测》一文中本来是那样清楚地说对了的,可参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7、291页之原文。但在尔后的后记和论李唐氏族的后两篇论文中,或许是失之深刻,反而改错了。
还有一个迷惑李唐宗室来历的是<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傅>中记载的法琳与唐太宗的争辨一事,其始末如下:
帝因亲降问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阐大道为道元。随迎不测。谈上德为德母。视听莫知。苞四象以运行。括二仪而亭育。既无得而称矣。信日用而不知。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超踰百氏之先。何为诡刺师资。妄陈先后。无言即死。有说即生。
法师对曰。琳闻师经对文侯云。尧舜之君唯恐无言。桀纣之君唯恐有言。又东方朔答武帝云。臣生亦言死亦言。琳今属尧舜之君。何得无言者哉。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谨案。老聃之李。牧母所生。若据陇西。乃皆仆裔。何者炖煌宝录云。桓王三十九年。幸闲预庭与群臣经夜论古今。王曰。老聃父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橐绥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符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又王俭百家谱云。李姓者。始祖皋繇之后。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称李姓。李氏之兴起于聃也。以李树下生乃称李姓。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族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又老子云。吾不敢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训。又言。不与物竞。处众人之所恶。既处物不竞。又不为先。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升经又云。干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绵绵常存吾今逝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
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释诞隆周之初。世隔一十余王。年经二百余祀。此即师资验矣。先后显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下。好生恶杀赖及虫鱼。拯溺救焚化沾荇苇。等三皇之世。教而不诛。同五帝之时。师而不阵。 陛下若奋赫斯之怒。则百万不足情。陛下若敛秋霜之威。则一言容有可录。轻忤御览营魄飞扬。尘黩威严心魂失守。
帝时大怒竖目。又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法师对曰。琳闻。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不以疏而不赏。赏彼有功。不以亲而不诛。诛其有。过伏惟。
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均。网开三面。纳忠言若弗及。悬五听以干干。从善谏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
陛下今纵雷霆之怒。琳甘纷骨灰躯。傥垂雨露之恩。庶全骸骨。自后辩对。传有二百余条。询访莫知。阙而不录。至二十日又降。
敕云。汝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不。法师既羁缧绁复迫刑期。冰炭交怀控告无所。至第六日夜。盘桓怅快徙倚沈吟。步朗月以惘然。慨浮生之如寄。不觉潜涕。因言志云。草命如悬露。轻生类转蓬。所嗟明夜月。难与古人同。法师因挥涕昌言。仰天而叹曰。昔邹衍拘齐狱。燕丹质秦邦。尚感夏景零霜乌头变白。岂可独于琳也。偏无征应者哉。言讫俄有神人身长丈余。素服衣冠踰垣戾止。而谓法师曰。既能亡形殉道。再纽颓网。冥卫寔繁。幸无劳虑。语讫而失。法师因乃恭虔五体默念三尊。遂得思逸胸怀释然无惧。至七日旦。 敕遣刘德威等问法师曰。今赦期已满当届临刑。比念观音有何灵应。法师对曰。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与师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政化。遏绝王路固执一隅。我皇兴吊伐之心。统天立极。赦戮刑于都巿。斯即观音。拯横死于帝庭宁殊势至。论功比德。上圣道齐。琳于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威等重问法师曰。前奉。 敕旨。令师诵念观音。因何不念。乃云唯念陛下。
法师对曰。琳闻。观音圣鉴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我皇文思聪明光宅海内。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群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应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但琳所著辩正。爰与书史符同。一句参差甘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有伏尸之痛。威等录状奏。
帝。帝悦。因召法师而问曰。朕比览师文。佥隳老教。发言佛理。感叹良哉。而释劣道优。朕今未晓。佛大道小。非不昧斯。宜悉尔心较言优劣。伫闻嘉唱沃朕烦怀。法师面奏曰。伏承。……
观其文可知法琳所言甚为荒谬,为了争佛大道小,不惜性命,胡言乱语,就象泼妇骂街,宗教的狂热使其失去了理智,对李唐之宗极尽污蔑之辞。太宗被激怒后,大怒竖目,恨不得立马将其剁了,斥之为:“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法琳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太宗最后巧妙地说“汝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否?”而法琳又乞尾求生,称太宗即观音,且“琳于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其为人可知矣!其言又奚可信哉?
其实,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李唐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然此碑到底能说明什么?
《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原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魏庄乡王尹村北光业寺遗址内。现已移入隆尧县文物保管所碑刻馆内。
碑刻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宣义郎象城县尉杨晋撰文。无书丹者姓名。碑通高5.5米(现失座残高4.63米),宽 1.40米,厚0.42米。碑为青石质。原为龟趺,现已失。碑额呈半圆形,四龙盘顶,龙头下垂两侧外方,龙分雌雄,雌龙双角凤目,雄龙独角圆目。碑身上部中央行书“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3行,行4字,凡12字。碑文行书间有草书40行,行80字,书法潇洒秀丽,风格在苏灵芝、李邕之间。碑阴、碑额佛龛未完成,碑身刻文39行。右侧及两削角共12行;左侧及两削角共13行。
此碑为唐光业寺的建筑之一。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了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了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
大唐帝陵,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南6公里的魏庄乡王尹村北200米处,系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陵墓—建初陵和启运陵的合茔。
光业寺,在唐陵正东偏南500米处,当时的光业寺金碧辉煌,一派皇家威严气象。随着唐王朝的兴衰,光业寺也几经兴废,现在寺已荡然无存,唯有此碑尚存。所以光业寺碑是研究唐代历史和唐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关于此碑,《京畿金石考》录有碑文,《畿辅通志》和《隆平县志》也有摘录。历代传拓者也甚多。据传清代光绪年间,当地官员曾将此碑朱砂拓片作为寿礼贡献给慈禧太后。
光业寺碑是大唐陵附属建筑光业寺之遗物。刻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农民赵孟村将石碑砸成数块运回村内,垒在学校墙下。1980年,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将残碑12块(现在仍缺少一块,不能复原)运回文物保管所(县文体局)保存。该碑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关于此碑,《畿辅通志》之拓文为“皇祖瀛州剌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庆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近年来,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其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所在,再者,李熙、李天锡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造,都是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皆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 我的观点:
其一,以上实物仅能说明李渊的高祖与曾祖因种种原因葬在隆尧,那么李熙之上的先茔何在?如果在赵郡,那么应一并建七代陵庙才对.所以仅凭两陵不足以令人信服.况此二陵在唐至今,千余年学人尽知,并非出土之新证,但无人提出李唐出赵郡之说。
再者: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仅此“桑梓”二字就为铁证乎?碑文多有文学性修饰,不能等同于史料,只能相互参照。如唐张彧撰《忠武先庙碑记》中有李晟在祭祖之时“惨凄改容,欷歔流泪,若见祖考,如闻话言,神魂仿佛兮皆故乡之游……”李晟的父亲李钦本在长安后因宫廷之变而谪贬陇西又葬于临洮,李晟在临潭成长,那么不能据李钦葬地和李晟曾经生活的地方来推测其为临洮人,尽管先庙碑记里也视临洮为故乡。但在《新唐书宰相世系》中李晟还是定为陇西徙京兆房,因为其先祖李重耳早就迁关内了,传至其曾祖李嵩又迁至长安京兆。二者同理。李渊不能因高祖与曾祖葬在隆尧就成为是那里人氏的铁证。论据不充分。
其二,陈先生提出李唐先世是否有李重耳其人.在据史书上只有恒农太守李初古拔曾为薛安都所俘,其子李买得战死这一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李重耳此人可疑,“ 李熙父子俱葬于广阿,计其生时亦约当南朝宋齐之世,故以地域邻接及时代先后二者之关系综合推论,颇疑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柏仁一支之子孙,或者虽不舆赵郡李氏之居柏仁者同族,但以同姓一姓同居一地之故,遂因缘攀附,自托于赵郡之高门,衡以南北朝庶姓冒称士族之惯例,殊为可能之事。总而言之,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纪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又《魏书》玖玖《私署凉王李暠传》本不载重耳南奔始末,传世之《十六国春秋纂录》陆《西凉录》亦无其事。而汤球之《十六国春秋辑补》转取唐修《晋书》之《凉武昭王传》添此一段蛇足(见汤书叙例),殊为无议。今敦煌本之《十六国春秋》残卷惜未得见,不知与此有关否?至于伪本《十六国春秋》载重耳事采自唐修《晋书》更不足辨论矣”。但我更认同李重耳即是李初古拔,二人为一人.据年龄来分析较为相符.西凉李歆国灭之时为西元420年,其父李暠卒于417年,时年67岁.其向晋室称臣,李歆遭沮渠蒙逊灭国后其子李重耳奔宋可能性极大.重耳时年应有二十余岁.而薛安都自魏奔宋在446年, 据史料记载在西元423年至450年之间,汝南一带宋魏反复易手,李重耳极有可能在此阶段降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薛安都攻入弘农,执太守李拔南遁,及世祖临江,拔乃得还. 重耳时年应在五十岁左右.而降魏的原因恐还有其堂弟李宝于442年自新疆伊吾率族众及汉人二千入据敦煌,向魏称藩,为敦煌公,与沮渠蒙逊对峙。据年龄来分析,李重耳与李拔应为同龄人,且生平履历惊人一致。为何?李唐附宗之说关健点就在于此一人,即李重耳是否等于李拔。如果是一人,则李唐即陇西之李。则附宗之论为无稽之谈。从历史环境来分析李歆之子国灭奔宋后又降魏是符合历史与其家族史的。其后裔在北魏兴盛也是客观存在的,李宝,李冲父子祖孙数代在魏名人辈出,使得陇西李氏门阀光大。也为李虎等诸李在后周为柱国打下了基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寒门庶族如此腾达概率是非常小的。所以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已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暠之孙李宝又于444年入朝,率族人定居洛阳,随行的还有族人李文度是李宝的族叔,西凉安定太守,是丹杨房李雍的六世孙,看来也是李宝封的,李文度的后裔便是李药师,李靖,李昭德一支,按辈份李渊与李靖应同辈,皆为李雍十二世孙。而史载李暠生有十子,李歆生八子,李重耳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天赐,天赐生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公,生八子。可见自李暠建西凉国以来,家族人丁迅速繁衍,到唐初时已有十多房支出现了。这也是与其政治经济地位分不开的。
其三,李重耳奔宋时应不止孤身一人,应该和李宝一样率兄弟子侄举族而南逃。李重耳应不止一子,除李买得战死,应有李熙,李抚诸子。据唐书载,为彰显李晟再造大唐的功绩,德宗将李晟的容像,列于凌烟阁。李晟去世之日,德宗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宪宗元和中,诏其家与属籍,以晟配飨德宗庙廷”。“以睦宗亲”。后天下动荡,僖宗逃避蜀地,命令“袁皓采晟功烈,为《兴元圣功录》,遍赐诸将,表励之”。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那么就是说宪宗承认与陇西李晟的同宗关系。才能附属籍,入宗正寺。况李晟已逝,就算其有再造唐室之功,宪宗也大可不必此举。看来目的还是睦宗亲。
又李晟奉旨立五庙,当是时,“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庙成之日,正议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张彧撰《忠武先庙碑记》,李彝篆额: 附录如下: ……彧尝闻之:四时旋干,日月以之照临。五行秀发,人伦以之降格。故有父子焉,有昭穆焉。裂土而封,则九州不击。本支以序,则百代相因。……唐元臣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李公名晟字良器,秉寅亮之直道,建恢复之成功,乃能光荣其亲,上及累世,弓裘不坠,燕翼相承,邈在圣明之朝,咸当庙食之,贵其为积善以储祉,宏教以轨物。实惟先大保府君之有焉,夫源深者水洁而流长,液厚者胤钟而庆远,……以为非大贤垂裕,则不产异代之英猷,非元勋立诚,则不扬先君之令范。起予者子毋乃是乎。始公之远祖出自颛顼,至咎繇为理官赐姓理,殷末有理徵以抗直获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李而免,改李氏。周有伯阳,为柱下史,秦有信为将军,汉有广为前将军,广十六代孙是凉为武昭王暠,暠生歆,歆生重耳,苦沮渠蒙逊,奔江南仕宋,为汝南守。归魏,为弘农守。生抚,以大名之后,因为武川守而终于位焉。公即武川之系孙,今为陇西狄道人也。…… ……建中中属,巨猾僭忒,连衡跋扈,兑攵襄攵我禁苑,窟宅我仙都,国无完人,天未悔祸,大驾已迁于巴汗。元凶复炽于咸秦;公以羸师五千,骞骑八百,脱河间九地之险,救阙下重围之急。一鼓作气,再鼓作力,钅舌刀划铲,缭垣卒崩,所以破豺狼之群,放貔虎之队。自丑至卯,风驱席卷,蹙缩 ,信军威之骇人,骑步腾骞,觉胜势之如竹。王师不犯于秋毫,寇贼莫逃于天网。衣冠翕习,睹西汉之旧仪,文物昭张,荷维周之新命。士庶欢欣,趋驰拜迎。上乃整金舆,步玉辇,万骑夹熊罴之仗,六龙还翡翠之宫。端拱听朝,下诏罪已…… ……贞元五年二月丁亥,先庙成,尚书工部兼大常博士葳荐修我公衤付祭之仪撰。我公器备之用,即以公之大王父皇左翊府中郎将讳芝,赠陇州刺史,为庙之昭也。妣张氏,赠清河群夫人配焉。曾王父皇同陇右节度副使左卫大将军讳嵩,赠泽州刺史,为祖之穆也。配刘氏赠彭城群夫人配焉。大父皇洮州剌史冀门军使讳思恭,赠幽州大都督,为孙之昭也,妣高氏赠齐国夫人配焉,考皇左金吾卫大将军讳钦赠太子太保,为亲之穆也。妣王氏赠代国夫人配焉。以公先夫人张氏赠萧国夫人付祖姑而配焉。公肇自大王父阐之,曾王父演之,大父修之,烈考府君田之,而太尉公周之。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翌日既馈。晕膻既腥,礼容在堂,圭祖在庭,有翼有严,以妥以侑,洁我彝尊,丰我笾豆。奠牲牢于庑下,陈 于坐隅,公精神永慕,响像空对,靡尽饰终之敬, 增罔极之思,惨凄改容,欷歔流泪,若见祖考,如闻话言,神魂仿佛兮皆故乡之游,袷馨香兮即歆庙之荐。其来也,恍惚乘风雨而可知,其去也,寂寞混杳冥而莫测,君子谓公之献享具美存焉。………… 从此文献中可以分析,李重耳还有一子名抚,是李晟一支的先祖。李晟是西元727年出生的,其父李钦是左金吾卫大将军,官三品。与玄宗的大哥同为十八卫大将军。隆基诛太平公主党羽时李钦仅降为从三品发配边陲任陇右节度副使,后与吐蕃拒战时受伤而亡,李晟正是在临潭军营里出生成长的。李钦距李抚不过二三百年,当时的人还是很重视门第的,对家族世系应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李虎李渊。另从出土的唐皇室墓志铭来看,无一不称其“陇西狄道人”。李熙和天赐父子同葬一穴于隆尧,完全事因偶然,因战乱草草安葬,或未可之。因为在隆尧并未见其族葬。
其四:陈先生开篇即引朱子之语为援,“《朱子语类》壹壹陆《历代类》叁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朱子为何言唐源流出于夷狄,其落脚点还是唐朝闺门失礼之事。即李治娶了先父的小妾武媚娘,李隆基纳了儿媳杨玉环,这可真是个礼教的反面教材。此诚理学大家朱子深恶痛绝之事也,故一语李唐出于夷狄而不守汉家礼仪常伦,其实也是为了宣扬其理学的道义罢了。这句话理解为朱子无可奈何下一句骂人泄愤的话亦可,夷狄就是畜性嘛。但如果说朱子经过严谨的考证而得出的结论,却是有些曲解了。
史记《匈奴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父兄死,则妻其妻,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为什么有如此风俗,是因为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文明程度低造成的。父兄死,妻其妻。这是一种保持基本生存和种族纯正的需要,更是一项被动的义务。而李治与李隆基之爱武杨,是基于内心真切的情感,是情欲战胜了理智,是一种主动的对爱的追求。况更有甚者,齐桓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妹有不嫁者,”语见《管子》。齐桓公对长辈和平辈都污染了而导致嫁不出去,其行乱伦,难道能据此而言他是夷狄?不是汉人?
其实说李唐是夷狄的人总引用朱子的这句话和笔记小说中单雄信骂元吉为胡儿作为论据,这是非常不周密的。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汉人都是文明礼仪之族种,生性好文,不喜武力。勇健善斗的都是胡人。“此可以代表河北社会通常情态,其尚攻战而不崇文教。质言之,即渐染胡化深而汉化浅也”。“要而言之,家世或本身曾留居河朔及长于骑射二事则大抵相类,斯实河朔地域之胡化演变所致者也”。此说甚为谬矣。西北自秦汉就有尚武之风,民风彪悍,至今还遗存先秦士风。汉人在秦汉至唐不乏勇猛血性的品格,只是在宋降今,武功日衰,斯文日盛,加之几次异族入侵,汉人之血性屠宰殆尽,以至于沉沦于东亚病夫之恶名。此才是诚可耻复可叹之痛史也。
如果说是遗传,李唐宗室倒是继承了陇西李氏一族勇猛尚武,精于骑射和不畏强敌的基因,且尤为彰显。
陇西李氏从李崇,李信,李仲翔,李广,李敢,李陵,李禹,及李暠之上的高曾祖考,历代均为西北边关守将,在西北汉人与异族激烈冲突的环境中,世代习武,精于骑射,生性粗犷豪放。在西北汉族大家中享有非常高的声誉。代表了陇右汉家风尚。
史料中记载:
李信: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李仲翔: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 临阵殒命,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
李广: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广所居郡闻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
李敢: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敢以校尉从票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李陵:……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及李陵浚稽山兵败,……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李禹:敢男禹有宠于太子,亦有勇。尝与侍中贵人饮,侵陵之,莫敢应。后诉之上,上召禹,使刺虎,悬下圈中,未至地,有诏引出之。禹从落中以剑斫绝累,欲刺虎。上壮之,遂救止焉。
李暠: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位郡守。祖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幼有令名,早卒,遗腹生玄盛。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李歆即位西凉后主,大破匈奴余孽沮渠蒙逊于解支涧,获七千余级。歆闻蒙逊南伐乞伏,乃起兵攻张掖。其母尹氏谓歆曰:“汝新造之国,地狭民希,蒙逊骁武,汝非其敌……”。歆不从,遂率步骑三万东伐,次于都渎涧。蒙逊自浩拒歆,战于怀城,为蒙逊所败,左右劝歆还酒泉,歆曰:“吾违太后明敕,远取败震,不杀此胡,复何面目见吾母也!”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为蒙逊所杀。歆与沮渠蒙逊战于蓼泉,军败失马,辛渊以所乘马援歆,而身死于难,以义烈见称西土。
比如李虎,当时称李虎为猛兽,源于李虎擒豹之事,李虎经常在北山阅军,常常有人在这里被豹子吃掉,从来没有人敢于上前抢救,一次又有豹子伤人,被李虎碰上,他拿着大棍子赶过去,把豹子杀掉,除了一害。
至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亦是骁勇善战,披坚执锐,每阵先登,以为常事。李元霸也被小说家塑造成隋唐第一好汉。
李道玄,是李世民同一曾祖的从弟。不幸早逝。《唐书》载……从太宗击宋金刚于介州,先登陷阵,时年十五,太宗壮之,赏物千段。又从太宗转战于汜水,麾戈陷阵,直出贼后,众披靡,复冲突而归。太宗大悦,命副乘以给道玄。又从太宗赴贼,再入再出,飞矢乱下,箭如蝟毛,猛气益厉,射人无不应弦而倒。五年,刘黑闼引突厥寇河北,复授山东道行军总管。师次下博,与贼军遇,道玄帅骑先登,命副将史万宝督军继进。万宝与之不协,及道玄深入,而拥兵不进,谓所亲曰:“吾奉手诏,言淮阳小兒虽名为将,而军之进止皆委于吾。今其轻脱,越泞交战,大军若动,必陷泥溺,莫如结阵以待之,虽不利于王,而利于国。”道玄遂为贼所擒,全军尽没,惟万宝逃归。道玄遇害,年十九。太宗追悼久之,尝从容谓侍臣曰:“道玄终始从朕,见朕深入贼阵,所向必克,意尝企慕,所以每阵先登,盖学朕也。惜其年少,不遂远图。”因为之流涕。赠左骁卫大将军,谥曰壮。
李道宗,也是世民的从弟。《唐书》载……大军讨高丽,令道宗与李靖为前锋,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必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靖然之。乃与壮士数十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靖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赐奴婢四十人。
河间王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叔。《唐书》载……七年,孝恭自荆州趣九江,时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并受孝恭节度。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座者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徐谕之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自顾无负于物,诸公何见忧之深!公祏恶积祸盈,今承庙算以致讨,碗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后征。”遂尽饮而罢。时人服其识度而能安众。公祏遣其伪将冯惠亮、陈当时领水军屯于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军于青林山。孝恭至,坚壁不与斗,使奇兵断其粮道。贼渐饣委,夜薄我营,孝恭安卧不动。明日,纵羸兵以攻贼垒,使卢祖尚率精骑列阵以待之。俄而攻垒者败走,贼出追奔数里,遇祖尚军,与战,大败之。……江南悉平。……江淮及岭南皆统摄之。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十四年,暴薨,年五十。太宗素服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
纵观陇西李氏英豪代出,其脉络如线穿珠,忠勇以力战,重义轻生死,面临强 暴,皆能冲锋陷阵,极富个人魅力。究其原因,一是西北尚武之影响,二是李氏遗传之基因,现代医学之谓Y染色体也。而置其一脉而相承者于不顾,辩之以夷蛮,不亦谬乎!
李暠西元400年称帝,李渊西元618年称帝,其间仅二百年,历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赐-----李虎----李昺六代而已,李渊焉能不详?若非曲误之深,太宗岂会大怒竖目:“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又何容我等千年后从一断碑残铭只言片语中去妄自推测其先祖而辨陇西耶赵郡耶!汉人耶胡人耶!
李 理:[征求网友提问]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谈“唐皇室血统”等
应本人的邀请,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作为汉网贵宾,就“唐皇室血统”等各种相关话题,与汉网网友交流。
研究会的负责人和专家多为高龄长者,并不上网。所以,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互动,本次交流的程序为:
1、先请汉网网友们在本公告后跟帖,提出问题;
2、经汉网汇总整理后,以书面形式递交研究会;
3、研究会以书面形式一一答复;
4、汉网将研究会的书面答复输入电脑,在汉网论坛公布;
5、请汉网网友们在互联网上和现实中宣传汉网论坛公布的此交流问答。
附录一:
唐皇室血统问题的出现
唐皇室为陇西李氏,这在过去的一千年里,是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学术界也是一种定论,个别的质疑声音既没有提出确切的根据,影响也极小。
但近代以降,随着外来政治军事上的侵蚀和经济文化上的殖民,传统价值观坍塌又没有重建,社会转型期的思潮混乱。出现了诸如“唐皇室是胡人”、“唐皇室是赵郡李氏”、“李白是胡人”,以及民族虚无、血统虚无、要个人自由就不要寻根归宗的言论。在当今学术界和社会上发酵扩散,许许多多的人均受到其影响。
唐皇室血统辨正
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是成立于陇西李氏发祥地(甘肃临洮)的非营利性学术文化机构。
十几年来,在陇西李氏的海内外各地宗亲组织和个人的联谊上,在家史研究上,做了很多工作,是陇西李氏研究上的权威。
他们通过大量的正史记载、地方志、族谱、墓志铭、纪功碑、地面遗存、出土文物等等资料,详细研究了唐皇室家世来源,认为李唐皇室是无庸置疑的陇西李氏,为黄帝后裔,祖籍在古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从镇守古陇西边关、抵御外敌的华夏军人家庭发展而来。
但由于种种原因,世人在媒体上很难看到研究会的这些研究成果,这与那群否认唐皇室是陇西李氏并占据话语权的形势,构成了一种极度的信息不对称。
附录二:
李唐世系考
正史中的唐宗室世系、李氏族谱的世系,供汉网网友们参考:
黄帝为始祖 1.黄帝轩辕氏一2.昌意一3.颛顼一4.大业一5.皐陶一6.伯益
从第五世皐陶开始任理官(法官),子孙世袭之,遂以理为氏,理氏为李氏的前身,皐陶被奉为李氏始祖。
以下略。。。
37.理征一38.利贞一39.昌祖一40.彤德一41庆一42承一.43.硕宗一44.显一45.夔爽一46.环鼎—47.寅龙一48.熙宏一49.尧性一50..辉一51.连顺一52.乾一53.耳一54.宗一55.同一56.兑一57.跻一58.恪一59.洪一60.兴族一61.昙
第三十七世理征为理氏家族的最后一任世袭理官,自三十八世利贞开始,改理为李,李利贞为李氏得姓始祖。
62.崇一63.瑶一64.信一65.超一66.仲翔一67.伯考一68.尚一69.广
战国时期的秦国曾经向西开拓,讨伐西戎,于秦昭王二十八年(西元前279年)始设陇西郡,郡治在狄道城(今甘肃省临洮县),以秦国官员李昙的长子李崇(第六十二世)为首任陇西守,掌管一郡行政和军事,今甘肃临洮还有李崇当年主持兴筑的秦长城遗址,虽然李氏与陇西在此前已早有渊源,但历史上奉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
李崇之子李瑶为狄道侯;李瑶之子李信在秦国统一六国战争中领军灭燕,为陇西公;李信之子李超为西汉将军、渔阳太守;李超之子李仲翔讨叛羌,寡不敌众,战殁;李仲翔之子李伯考奔丧,葬父于狄道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李仲翔之墓尚在今甘肃临洮,是陇西李氏现存最早的祖坟。
李伯考之子李尚为成纪令,是以又有成纪李氏为陇西李氏支系;李尚之子李广,史称“飞将军”,悲剧英雄,然后陇西李氏家世有所沉浮,但史不绝书。
70.敢一71.禹一72.丞一73.先一74.长宗一75.君况一76.本一77.次一78.轨一79.隆一80.艾一81.雍一82.柔一83.弇一84.昶一85.李暠—86.歆一87.重耳
第八十五世李暠,生活在五胡乱华时期,当时晋政权衣冠南渡(东晋),而在北方的十六国,只有冉闵建立的魏和李暠建立的西凉是汉人政权,冉魏雄壮,惜早夭,李暠奉东晋为正朔,自己不称帝,建都敦煌,史称“西凉武昭王”,在当时的北方乱世之时,西凉相对稳定,传三代,维持了约二十三年,亡于胡人。
以下为李渊的高、曾、祖、考及他自己的世系: 88.熙—89.天赐—90.虎—91.昺—92.渊(唐高祖)
以上世系只列单线、垂直的上下传递表,而由于人口的繁衍,其中很多代都各有兄弟,他们各立门户,各传其后裔,分枝散叶,陇西李氏从始祖李崇的一户人家,繁衍为几十个房(支系),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在此没有列出。如李白自称陇西布衣,述家世其为李暠九世孙。 以上只列粗作校勘的从黄帝到唐高祖李渊的传递世系表。
敬祖寻根、华夏重光 唐皇室血统问题,不仅仅是陇西李氏自家的事,也是华夏民族大家的事,兴汉多年来一直是焦点之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巅峰之一,唐朝的正面负面、功绩失误是宝贵的经验教训,唐史很值得我们研究。 已经有相当多的汉网网友对唐皇室的民族属性作了研究,取得了成果,作出了贡献,在此,我们也欢迎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的同志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 在唐皇室血统等话题之外,我们希望今后也可以策划出:民族 > 姓氏 > 堂房 > 宗族 > 家族 > 家庭 等演进迁徙、血统寻根的讨论,部分话题可寻求陆续推出。 华夏民族是一个重视血统的民族,也是世界上血统相对最纯正的民族。华夏民族重视血统具体表现在敬祖法祖、对本姓世系传承的重视。而所有的华夏姓氏最后都朔源至炎黄二帝,此并有科学证据。
华夏民族的价值信仰体系建立在血统认同之上。重建华夏,必先辨正血统。
同胞们,一起行动起来!衣正之后是敬祖!
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
——正史明确记载的李唐先世,
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不能推翻!
作者:李风华
编者按: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副会长李风华先生,出身于陇西李氏——徙京兆房——西平堂——南冈派,“负笈荆楚地,仗剑幽燕州”,本为职业军人,转业到地方工作,长期专注于家史研究。
风华宗亲认同汉本位和汉服,他在汉网以网名 扁舟来访武陵春 发过他的原创文章《西平李氏后裔寻根记》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6&ID=144319&page=3
关于唐皇室血统等相关相连话题,我们也留待研究会的其他下文。
——文章标题与加粗字体均为编者李理所加
李风华文章:
自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31年发表《李唐氏族之推测》以来,对唐宗室的宗源来历争议颇多,可谓扑朔迷离。
关于李唐氏族问题,陈先生曾在1931、1933年和1935年写了三篇文章与朱希祖、金井之忠氏反复讨论辩难,尔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全面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故隋唐皇室亦依旧自称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伪冒相传,迄于今日,治史者竟无一不为其所欺,诚可叹也。”其坚持李唐出自赵郡李氏,判断称家于武川是附会伪托这两点,难得通解。
其意见是:“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9页。)。
“前篇李买得既已战死,何能复镇武川,又家于其地?今知李氏父子皆葬广阿,实无家于武川之事,然则李唐之自称来自武川者,或是覩贺拔岳宇文泰皆家世武川,因亦诡托于关西霸主乡邑之旧耶?以李唐世系改易伪托之多端,则此来自武川一事非史实,亦不足为异矣。”(《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301页。)
所论似有几点可以商榷。认定李唐为赵郡李的依据,主要是《唐光业寺碑》,碑文为开元十三年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所撰。县尉是从九品下的最低级品官,他的撰文中“维王桑梓”一句,是否能作为“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7页。)的证据,似尚不宜遽断。
这建初、启运二陵,虽是李唐开国时设定,起先偶有祭祀,以后李唐皇室诸帝并不怎么把此二陵当一回事,唐玄宗时也只有杨晋这样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员来一下;且建初陵的主人李熙,即李渊的高祖,李世民的五世祖,是死在武川,“终于位”上的(《册府元龟》卷1《帝王部•帝系门》,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13页。),并不死在昭庆。
推测应是在六镇起兵失败后,李虎也被安置往冀、定、瀛州时,将父、祖迁葬附近的赵州昭庆,或仅是设衣冠冢以祭祀,因此二陵所在之地,并不能肯定便是世居的桑梓之地。此其一。
接着的问题是陈寅恪也有疑问的:“李唐岂真出于赵郡李氏耶?若果为赵郡李氏,是亦华夏名家也,又何必自称出于陇西耶?”(《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297页。)
其回答,一是:李唐先世并非赵郡李氏大户,而是“破落户”或“假冒牌”;二是:“盖贺拔岳宇文泰初入关之时,其徒党姓望犹系山东旧郡之名,迨其后东西分立之局既成,内外轻重之见转甚,遂使昔日之远附山东旧望者,皆一变而改称关右名家矣。此李唐所以先称赵郡,后改陇西之故也。”(《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300-301页。)
这两点固不失为一种解释,然而却无法解释唐太宗为何一贯敌视山东士人,为何“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703页。)?为何要敕撰“专为摧抑中原甲姓之工具”的《氏族志》?为何要讲“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旧唐书•高士廉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443页。)这样很生分的话?而且用定为“禁婚家”的办法,惩治包括晋赵郡李楷在内的最高门七姓十家。如果李唐果真出自赵郡李氏,唐太宗敌视山东人的情绪和下诏限制打击“禁婚家”,岂非和自己过不去。这是李唐出自赵郡说不可解之重点。此其二。
上述两点得不到完满解释,李唐出自赵郡说恐卒难成立。
李唐只能出自武川,更早的情况说不清楚,李初古拔与李唐即或有渊源关系,但至少从李渊高祖李熙就职武川开始,“遂家焉”。《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和两唐书《高祖本纪》等正史上明确记载的这李唐先世出自武川的定论,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是不能推翻的。
李虎在西魏时能踞八柱国之高位,为子孙占据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最高门的显赫位置,奠下日后争夺帝位的资本,和他来自武川,在关陇集团中有身价最尊贵的武川系军人背景有关。与李渊境况十分相像的杨坚,也是仗其父亲杨忠有十二大将军之一的身份才发迹的。杨隋先世家于武川,史有明文。《周书•杨忠传》并有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杨忠由北道攻北齐晋阳时,“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的记载。清清楚楚,居家和祖茔都在武川。李唐先世在武川的境况与杨隋相似,是很自然的。愚以为,关于“李氏武川镇人”,即“李唐先世疑出边荒杂类,必非华夏世家”一事,陈先生三论的第一篇《李唐氏族之推测》一文中本来是那样清楚地说对了的,可参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7、291页之原文。但在尔后的后记和论李唐氏族的后两篇论文中,或许是失之深刻,反而改错了。
还有一个迷惑李唐宗室来历的是<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傅>中记载的法琳与唐太宗的争辨一事,其始末如下:
帝因亲降问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阐大道为道元。随迎不测。谈上德为德母。视听莫知。苞四象以运行。括二仪而亭育。既无得而称矣。信日用而不知。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超踰百氏之先。何为诡刺师资。妄陈先后。无言即死。有说即生。
法师对曰。琳闻师经对文侯云。尧舜之君唯恐无言。桀纣之君唯恐有言。又东方朔答武帝云。臣生亦言死亦言。琳今属尧舜之君。何得无言者哉。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谨案。老聃之李。牧母所生。若据陇西。乃皆仆裔。何者炖煌宝录云。桓王三十九年。幸闲预庭与群臣经夜论古今。王曰。老聃父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橐绥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符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又王俭百家谱云。李姓者。始祖皋繇之后。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称李姓。李氏之兴起于聃也。以李树下生乃称李姓。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族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又老子云。吾不敢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训。又言。不与物竞。处众人之所恶。既处物不竞。又不为先。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升经又云。干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绵绵常存吾今逝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
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释诞隆周之初。世隔一十余王。年经二百余祀。此即师资验矣。先后显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下。好生恶杀赖及虫鱼。拯溺救焚化沾荇苇。等三皇之世。教而不诛。同五帝之时。师而不阵。 陛下若奋赫斯之怒。则百万不足情。陛下若敛秋霜之威。则一言容有可录。轻忤御览营魄飞扬。尘黩威严心魂失守。
帝时大怒竖目。又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法师对曰。琳闻。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不以疏而不赏。赏彼有功。不以亲而不诛。诛其有。过伏惟。
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均。网开三面。纳忠言若弗及。悬五听以干干。从善谏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
陛下今纵雷霆之怒。琳甘纷骨灰躯。傥垂雨露之恩。庶全骸骨。自后辩对。传有二百余条。询访莫知。阙而不录。至二十日又降。
敕云。汝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不。法师既羁缧绁复迫刑期。冰炭交怀控告无所。至第六日夜。盘桓怅快徙倚沈吟。步朗月以惘然。慨浮生之如寄。不觉潜涕。因言志云。草命如悬露。轻生类转蓬。所嗟明夜月。难与古人同。法师因挥涕昌言。仰天而叹曰。昔邹衍拘齐狱。燕丹质秦邦。尚感夏景零霜乌头变白。岂可独于琳也。偏无征应者哉。言讫俄有神人身长丈余。素服衣冠踰垣戾止。而谓法师曰。既能亡形殉道。再纽颓网。冥卫寔繁。幸无劳虑。语讫而失。法师因乃恭虔五体默念三尊。遂得思逸胸怀释然无惧。至七日旦。 敕遣刘德威等问法师曰。今赦期已满当届临刑。比念观音有何灵应。法师对曰。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与师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政化。遏绝王路固执一隅。我皇兴吊伐之心。统天立极。赦戮刑于都巿。斯即观音。拯横死于帝庭宁殊势至。论功比德。上圣道齐。琳于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威等重问法师曰。前奉。 敕旨。令师诵念观音。因何不念。乃云唯念陛下。
法师对曰。琳闻。观音圣鉴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我皇文思聪明光宅海内。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群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应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但琳所著辩正。爰与书史符同。一句参差甘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有伏尸之痛。威等录状奏。
帝。帝悦。因召法师而问曰。朕比览师文。佥隳老教。发言佛理。感叹良哉。而释劣道优。朕今未晓。佛大道小。非不昧斯。宜悉尔心较言优劣。伫闻嘉唱沃朕烦怀。法师面奏曰。伏承。……
观其文可知法琳所言甚为荒谬,为了争佛大道小,不惜性命,胡言乱语,就象泼妇骂街,宗教的狂热使其失去了理智,对李唐之宗极尽污蔑之辞。太宗被激怒后,大怒竖目,恨不得立马将其剁了,斥之为:“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法琳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太宗最后巧妙地说“汝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否?”而法琳又乞尾求生,称太宗即观音,且“琳于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其为人可知矣!其言又奚可信哉?
其实,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李唐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然此碑到底能说明什么?
《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原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魏庄乡王尹村北光业寺遗址内。现已移入隆尧县文物保管所碑刻馆内。
碑刻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宣义郎象城县尉杨晋撰文。无书丹者姓名。碑通高5.5米(现失座残高4.63米),宽 1.40米,厚0.42米。碑为青石质。原为龟趺,现已失。碑额呈半圆形,四龙盘顶,龙头下垂两侧外方,龙分雌雄,雌龙双角凤目,雄龙独角圆目。碑身上部中央行书“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3行,行4字,凡12字。碑文行书间有草书40行,行80字,书法潇洒秀丽,风格在苏灵芝、李邕之间。碑阴、碑额佛龛未完成,碑身刻文39行。右侧及两削角共12行;左侧及两削角共13行。
此碑为唐光业寺的建筑之一。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了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了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
大唐帝陵,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南6公里的魏庄乡王尹村北200米处,系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陵墓—建初陵和启运陵的合茔。
光业寺,在唐陵正东偏南500米处,当时的光业寺金碧辉煌,一派皇家威严气象。随着唐王朝的兴衰,光业寺也几经兴废,现在寺已荡然无存,唯有此碑尚存。所以光业寺碑是研究唐代历史和唐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关于此碑,《京畿金石考》录有碑文,《畿辅通志》和《隆平县志》也有摘录。历代传拓者也甚多。据传清代光绪年间,当地官员曾将此碑朱砂拓片作为寿礼贡献给慈禧太后。
光业寺碑是大唐陵附属建筑光业寺之遗物。刻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农民赵孟村将石碑砸成数块运回村内,垒在学校墙下。1980年,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将残碑12块(现在仍缺少一块,不能复原)运回文物保管所(县文体局)保存。该碑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关于此碑,《畿辅通志》之拓文为“皇祖瀛州剌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庆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近年来,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其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所在,再者,李熙、李天锡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造,都是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皆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 我的观点:
其一,以上实物仅能说明李渊的高祖与曾祖因种种原因葬在隆尧,那么李熙之上的先茔何在?如果在赵郡,那么应一并建七代陵庙才对.所以仅凭两陵不足以令人信服.况此二陵在唐至今,千余年学人尽知,并非出土之新证,但无人提出李唐出赵郡之说。
再者: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 “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仅此“桑梓”二字就为铁证乎?碑文多有文学性修饰,不能等同于史料,只能相互参照。如唐张彧撰《忠武先庙碑记》中有李晟在祭祖之时“惨凄改容,欷歔流泪,若见祖考,如闻话言,神魂仿佛兮皆故乡之游……”李晟的父亲李钦本在长安后因宫廷之变而谪贬陇西又葬于临洮,李晟在临潭成长,那么不能据李钦葬地和李晟曾经生活的地方来推测其为临洮人,尽管先庙碑记里也视临洮为故乡。但在《新唐书宰相世系》中李晟还是定为陇西徙京兆房,因为其先祖李重耳早就迁关内了,传至其曾祖李嵩又迁至长安京兆。二者同理。李渊不能因高祖与曾祖葬在隆尧就成为是那里人氏的铁证。论据不充分。
其二,陈先生提出李唐先世是否有李重耳其人.在据史书上只有恒农太守李初古拔曾为薛安都所俘,其子李买得战死这一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李重耳此人可疑,“ 李熙父子俱葬于广阿,计其生时亦约当南朝宋齐之世,故以地域邻接及时代先后二者之关系综合推论,颇疑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柏仁一支之子孙,或者虽不舆赵郡李氏之居柏仁者同族,但以同姓一姓同居一地之故,遂因缘攀附,自托于赵郡之高门,衡以南北朝庶姓冒称士族之惯例,殊为可能之事。总而言之,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纪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又《魏书》玖玖《私署凉王李暠传》本不载重耳南奔始末,传世之《十六国春秋纂录》陆《西凉录》亦无其事。而汤球之《十六国春秋辑补》转取唐修《晋书》之《凉武昭王传》添此一段蛇足(见汤书叙例),殊为无议。今敦煌本之《十六国春秋》残卷惜未得见,不知与此有关否?至于伪本《十六国春秋》载重耳事采自唐修《晋书》更不足辨论矣”。但我更认同李重耳即是李初古拔,二人为一人.据年龄来分析较为相符.西凉李歆国灭之时为西元420年,其父李暠卒于417年,时年67岁.其向晋室称臣,李歆遭沮渠蒙逊灭国后其子李重耳奔宋可能性极大.重耳时年应有二十余岁.而薛安都自魏奔宋在446年, 据史料记载在西元423年至450年之间,汝南一带宋魏反复易手,李重耳极有可能在此阶段降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薛安都攻入弘农,执太守李拔南遁,及世祖临江,拔乃得还. 重耳时年应在五十岁左右.而降魏的原因恐还有其堂弟李宝于442年自新疆伊吾率族众及汉人二千入据敦煌,向魏称藩,为敦煌公,与沮渠蒙逊对峙。据年龄来分析,李重耳与李拔应为同龄人,且生平履历惊人一致。为何?李唐附宗之说关健点就在于此一人,即李重耳是否等于李拔。如果是一人,则李唐即陇西之李。则附宗之论为无稽之谈。从历史环境来分析李歆之子国灭奔宋后又降魏是符合历史与其家族史的。其后裔在北魏兴盛也是客观存在的,李宝,李冲父子祖孙数代在魏名人辈出,使得陇西李氏门阀光大。也为李虎等诸李在后周为柱国打下了基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寒门庶族如此腾达概率是非常小的。所以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已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暠之孙李宝又于444年入朝,率族人定居洛阳,随行的还有族人李文度是李宝的族叔,西凉安定太守,是丹杨房李雍的六世孙,看来也是李宝封的,李文度的后裔便是李药师,李靖,李昭德一支,按辈份李渊与李靖应同辈,皆为李雍十二世孙。而史载李暠生有十子,李歆生八子,李重耳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天赐,天赐生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公,生八子。可见自李暠建西凉国以来,家族人丁迅速繁衍,到唐初时已有十多房支出现了。这也是与其政治经济地位分不开的。
其三,李重耳奔宋时应不止孤身一人,应该和李宝一样率兄弟子侄举族而南逃。李重耳应不止一子,除李买得战死,应有李熙,李抚诸子。据唐书载,为彰显李晟再造大唐的功绩,德宗将李晟的容像,列于凌烟阁。李晟去世之日,德宗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宪宗元和中,诏其家与属籍,以晟配飨德宗庙廷”。“以睦宗亲”。后天下动荡,僖宗逃避蜀地,命令“袁皓采晟功烈,为《兴元圣功录》,遍赐诸将,表励之”。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那么就是说宪宗承认与陇西李晟的同宗关系。才能附属籍,入宗正寺。况李晟已逝,就算其有再造唐室之功,宪宗也大可不必此举。看来目的还是睦宗亲。
又李晟奉旨立五庙,当是时,“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庙成之日,正议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张彧撰《忠武先庙碑记》,李彝篆额: 附录如下: ……彧尝闻之:四时旋干,日月以之照临。五行秀发,人伦以之降格。故有父子焉,有昭穆焉。裂土而封,则九州不击。本支以序,则百代相因。……唐元臣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李公名晟字良器,秉寅亮之直道,建恢复之成功,乃能光荣其亲,上及累世,弓裘不坠,燕翼相承,邈在圣明之朝,咸当庙食之,贵其为积善以储祉,宏教以轨物。实惟先大保府君之有焉,夫源深者水洁而流长,液厚者胤钟而庆远,……以为非大贤垂裕,则不产异代之英猷,非元勋立诚,则不扬先君之令范。起予者子毋乃是乎。始公之远祖出自颛顼,至咎繇为理官赐姓理,殷末有理徵以抗直获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李而免,改李氏。周有伯阳,为柱下史,秦有信为将军,汉有广为前将军,广十六代孙是凉为武昭王暠,暠生歆,歆生重耳,苦沮渠蒙逊,奔江南仕宋,为汝南守。归魏,为弘农守。生抚,以大名之后,因为武川守而终于位焉。公即武川之系孙,今为陇西狄道人也。…… ……建中中属,巨猾僭忒,连衡跋扈,兑攵襄攵我禁苑,窟宅我仙都,国无完人,天未悔祸,大驾已迁于巴汗。元凶复炽于咸秦;公以羸师五千,骞骑八百,脱河间九地之险,救阙下重围之急。一鼓作气,再鼓作力,钅舌刀划铲,缭垣卒崩,所以破豺狼之群,放貔虎之队。自丑至卯,风驱席卷,蹙缩 ,信军威之骇人,骑步腾骞,觉胜势之如竹。王师不犯于秋毫,寇贼莫逃于天网。衣冠翕习,睹西汉之旧仪,文物昭张,荷维周之新命。士庶欢欣,趋驰拜迎。上乃整金舆,步玉辇,万骑夹熊罴之仗,六龙还翡翠之宫。端拱听朝,下诏罪已…… ……贞元五年二月丁亥,先庙成,尚书工部兼大常博士葳荐修我公衤付祭之仪撰。我公器备之用,即以公之大王父皇左翊府中郎将讳芝,赠陇州刺史,为庙之昭也。妣张氏,赠清河群夫人配焉。曾王父皇同陇右节度副使左卫大将军讳嵩,赠泽州刺史,为祖之穆也。配刘氏赠彭城群夫人配焉。大父皇洮州剌史冀门军使讳思恭,赠幽州大都督,为孙之昭也,妣高氏赠齐国夫人配焉,考皇左金吾卫大将军讳钦赠太子太保,为亲之穆也。妣王氏赠代国夫人配焉。以公先夫人张氏赠萧国夫人付祖姑而配焉。公肇自大王父阐之,曾王父演之,大父修之,烈考府君田之,而太尉公周之。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翌日既馈。晕膻既腥,礼容在堂,圭祖在庭,有翼有严,以妥以侑,洁我彝尊,丰我笾豆。奠牲牢于庑下,陈 于坐隅,公精神永慕,响像空对,靡尽饰终之敬, 增罔极之思,惨凄改容,欷歔流泪,若见祖考,如闻话言,神魂仿佛兮皆故乡之游,袷馨香兮即歆庙之荐。其来也,恍惚乘风雨而可知,其去也,寂寞混杳冥而莫测,君子谓公之献享具美存焉。………… 从此文献中可以分析,李重耳还有一子名抚,是李晟一支的先祖。李晟是西元727年出生的,其父李钦是左金吾卫大将军,官三品。与玄宗的大哥同为十八卫大将军。隆基诛太平公主党羽时李钦仅降为从三品发配边陲任陇右节度副使,后与吐蕃拒战时受伤而亡,李晟正是在临潭军营里出生成长的。李钦距李抚不过二三百年,当时的人还是很重视门第的,对家族世系应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李虎李渊。另从出土的唐皇室墓志铭来看,无一不称其“陇西狄道人”。李熙和天赐父子同葬一穴于隆尧,完全事因偶然,因战乱草草安葬,或未可之。因为在隆尧并未见其族葬。
其四:陈先生开篇即引朱子之语为援,“《朱子语类》壹壹陆《历代类》叁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朱子为何言唐源流出于夷狄,其落脚点还是唐朝闺门失礼之事。即李治娶了先父的小妾武媚娘,李隆基纳了儿媳杨玉环,这可真是个礼教的反面教材。此诚理学大家朱子深恶痛绝之事也,故一语李唐出于夷狄而不守汉家礼仪常伦,其实也是为了宣扬其理学的道义罢了。这句话理解为朱子无可奈何下一句骂人泄愤的话亦可,夷狄就是畜性嘛。但如果说朱子经过严谨的考证而得出的结论,却是有些曲解了。
史记《匈奴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父兄死,则妻其妻,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为什么有如此风俗,是因为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文明程度低造成的。父兄死,妻其妻。这是一种保持基本生存和种族纯正的需要,更是一项被动的义务。而李治与李隆基之爱武杨,是基于内心真切的情感,是情欲战胜了理智,是一种主动的对爱的追求。况更有甚者,齐桓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妹有不嫁者,”语见《管子》。齐桓公对长辈和平辈都污染了而导致嫁不出去,其行乱伦,难道能据此而言他是夷狄?不是汉人?
其实说李唐是夷狄的人总引用朱子的这句话和笔记小说中单雄信骂元吉为胡儿作为论据,这是非常不周密的。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汉人都是文明礼仪之族种,生性好文,不喜武力。勇健善斗的都是胡人。“此可以代表河北社会通常情态,其尚攻战而不崇文教。质言之,即渐染胡化深而汉化浅也”。“要而言之,家世或本身曾留居河朔及长于骑射二事则大抵相类,斯实河朔地域之胡化演变所致者也”。此说甚为谬矣。西北自秦汉就有尚武之风,民风彪悍,至今还遗存先秦士风。汉人在秦汉至唐不乏勇猛血性的品格,只是在宋降今,武功日衰,斯文日盛,加之几次异族入侵,汉人之血性屠宰殆尽,以至于沉沦于东亚病夫之恶名。此才是诚可耻复可叹之痛史也。
如果说是遗传,李唐宗室倒是继承了陇西李氏一族勇猛尚武,精于骑射和不畏强敌的基因,且尤为彰显。
陇西李氏从李崇,李信,李仲翔,李广,李敢,李陵,李禹,及李暠之上的高曾祖考,历代均为西北边关守将,在西北汉人与异族激烈冲突的环境中,世代习武,精于骑射,生性粗犷豪放。在西北汉族大家中享有非常高的声誉。代表了陇右汉家风尚。
史料中记载:
李信: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李仲翔: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 临阵殒命,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
李广: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广所居郡闻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
李敢: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敢以校尉从票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李陵:……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及李陵浚稽山兵败,……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李禹:敢男禹有宠于太子,亦有勇。尝与侍中贵人饮,侵陵之,莫敢应。后诉之上,上召禹,使刺虎,悬下圈中,未至地,有诏引出之。禹从落中以剑斫绝累,欲刺虎。上壮之,遂救止焉。
李暠: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位郡守。祖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幼有令名,早卒,遗腹生玄盛。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李歆即位西凉后主,大破匈奴余孽沮渠蒙逊于解支涧,获七千余级。歆闻蒙逊南伐乞伏,乃起兵攻张掖。其母尹氏谓歆曰:“汝新造之国,地狭民希,蒙逊骁武,汝非其敌……”。歆不从,遂率步骑三万东伐,次于都渎涧。蒙逊自浩拒歆,战于怀城,为蒙逊所败,左右劝歆还酒泉,歆曰:“吾违太后明敕,远取败震,不杀此胡,复何面目见吾母也!”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为蒙逊所杀。歆与沮渠蒙逊战于蓼泉,军败失马,辛渊以所乘马援歆,而身死于难,以义烈见称西土。
比如李虎,当时称李虎为猛兽,源于李虎擒豹之事,李虎经常在北山阅军,常常有人在这里被豹子吃掉,从来没有人敢于上前抢救,一次又有豹子伤人,被李虎碰上,他拿着大棍子赶过去,把豹子杀掉,除了一害。
至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亦是骁勇善战,披坚执锐,每阵先登,以为常事。李元霸也被小说家塑造成隋唐第一好汉。
李道玄,是李世民同一曾祖的从弟。不幸早逝。《唐书》载……从太宗击宋金刚于介州,先登陷阵,时年十五,太宗壮之,赏物千段。又从太宗转战于汜水,麾戈陷阵,直出贼后,众披靡,复冲突而归。太宗大悦,命副乘以给道玄。又从太宗赴贼,再入再出,飞矢乱下,箭如蝟毛,猛气益厉,射人无不应弦而倒。五年,刘黑闼引突厥寇河北,复授山东道行军总管。师次下博,与贼军遇,道玄帅骑先登,命副将史万宝督军继进。万宝与之不协,及道玄深入,而拥兵不进,谓所亲曰:“吾奉手诏,言淮阳小兒虽名为将,而军之进止皆委于吾。今其轻脱,越泞交战,大军若动,必陷泥溺,莫如结阵以待之,虽不利于王,而利于国。”道玄遂为贼所擒,全军尽没,惟万宝逃归。道玄遇害,年十九。太宗追悼久之,尝从容谓侍臣曰:“道玄终始从朕,见朕深入贼阵,所向必克,意尝企慕,所以每阵先登,盖学朕也。惜其年少,不遂远图。”因为之流涕。赠左骁卫大将军,谥曰壮。
李道宗,也是世民的从弟。《唐书》载……大军讨高丽,令道宗与李靖为前锋,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必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靖然之。乃与壮士数十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靖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赐奴婢四十人。
河间王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叔。《唐书》载……七年,孝恭自荆州趣九江,时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并受孝恭节度。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座者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徐谕之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自顾无负于物,诸公何见忧之深!公祏恶积祸盈,今承庙算以致讨,碗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后征。”遂尽饮而罢。时人服其识度而能安众。公祏遣其伪将冯惠亮、陈当时领水军屯于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军于青林山。孝恭至,坚壁不与斗,使奇兵断其粮道。贼渐饣委,夜薄我营,孝恭安卧不动。明日,纵羸兵以攻贼垒,使卢祖尚率精骑列阵以待之。俄而攻垒者败走,贼出追奔数里,遇祖尚军,与战,大败之。……江南悉平。……江淮及岭南皆统摄之。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十四年,暴薨,年五十。太宗素服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
纵观陇西李氏英豪代出,其脉络如线穿珠,忠勇以力战,重义轻生死,面临强 暴,皆能冲锋陷阵,极富个人魅力。究其原因,一是西北尚武之影响,二是李氏遗传之基因,现代医学之谓Y染色体也。而置其一脉而相承者于不顾,辩之以夷蛮,不亦谬乎!
李暠西元400年称帝,李渊西元618年称帝,其间仅二百年,历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赐-----李虎----李昺六代而已,李渊焉能不详?若非曲误之深,太宗岂会大怒竖目:“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又何容我等千年后从一断碑残铭只言片语中去妄自推测其先祖而辨陇西耶赵郡耶!汉人耶胡人耶!
李 理:[征求网友提问]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谈“唐皇室血统”等
应本人的邀请,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作为汉网贵宾,就“唐皇室血统”等各种相关话题,与汉网网友交流。
研究会的负责人和专家多为高龄长者,并不上网。所以,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互动,本次交流的程序为:
1、先请汉网网友们在本公告后跟帖,提出问题;
2、经汉网汇总整理后,以书面形式递交研究会;
3、研究会以书面形式一一答复;
4、汉网将研究会的书面答复输入电脑,在汉网论坛公布;
5、请汉网网友们在互联网上和现实中宣传汉网论坛公布的此交流问答。
附录一:
唐皇室血统问题的出现
唐皇室为陇西李氏,这在过去的一千年里,是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学术界也是一种定论,个别的质疑声音既没有提出确切的根据,影响也极小。
但近代以降,随着外来政治军事上的侵蚀和经济文化上的殖民,传统价值观坍塌又没有重建,社会转型期的思潮混乱。出现了诸如“唐皇室是胡人”、“唐皇室是赵郡李氏”、“李白是胡人”,以及民族虚无、血统虚无、要个人自由就不要寻根归宗的言论。在当今学术界和社会上发酵扩散,许许多多的人均受到其影响。
唐皇室血统辨正
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是成立于陇西李氏发祥地(甘肃临洮)的非营利性学术文化机构。
十几年来,在陇西李氏的海内外各地宗亲组织和个人的联谊上,在家史研究上,做了很多工作,是陇西李氏研究上的权威。
他们通过大量的正史记载、地方志、族谱、墓志铭、纪功碑、地面遗存、出土文物等等资料,详细研究了唐皇室家世来源,认为李唐皇室是无庸置疑的陇西李氏,为黄帝后裔,祖籍在古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从镇守古陇西边关、抵御外敌的华夏军人家庭发展而来。
但由于种种原因,世人在媒体上很难看到研究会的这些研究成果,这与那群否认唐皇室是陇西李氏并占据话语权的形势,构成了一种极度的信息不对称。
附录二:
李唐世系考
正史中的唐宗室世系、李氏族谱的世系,供汉网网友们参考:
黄帝为始祖 1.黄帝轩辕氏一2.昌意一3.颛顼一4.大业一5.皐陶一6.伯益
从第五世皐陶开始任理官(法官),子孙世袭之,遂以理为氏,理氏为李氏的前身,皐陶被奉为李氏始祖。
以下略。。。
37.理征一38.利贞一39.昌祖一40.彤德一41庆一42承一.43.硕宗一44.显一45.夔爽一46.环鼎—47.寅龙一48.熙宏一49.尧性一50..辉一51.连顺一52.乾一53.耳一54.宗一55.同一56.兑一57.跻一58.恪一59.洪一60.兴族一61.昙
第三十七世理征为理氏家族的最后一任世袭理官,自三十八世利贞开始,改理为李,李利贞为李氏得姓始祖。
62.崇一63.瑶一64.信一65.超一66.仲翔一67.伯考一68.尚一69.广
战国时期的秦国曾经向西开拓,讨伐西戎,于秦昭王二十八年(西元前279年)始设陇西郡,郡治在狄道城(今甘肃省临洮县),以秦国官员李昙的长子李崇(第六十二世)为首任陇西守,掌管一郡行政和军事,今甘肃临洮还有李崇当年主持兴筑的秦长城遗址,虽然李氏与陇西在此前已早有渊源,但历史上奉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
李崇之子李瑶为狄道侯;李瑶之子李信在秦国统一六国战争中领军灭燕,为陇西公;李信之子李超为西汉将军、渔阳太守;李超之子李仲翔讨叛羌,寡不敌众,战殁;李仲翔之子李伯考奔丧,葬父于狄道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李仲翔之墓尚在今甘肃临洮,是陇西李氏现存最早的祖坟。
李伯考之子李尚为成纪令,是以又有成纪李氏为陇西李氏支系;李尚之子李广,史称“飞将军”,悲剧英雄,然后陇西李氏家世有所沉浮,但史不绝书。
70.敢一71.禹一72.丞一73.先一74.长宗一75.君况一76.本一77.次一78.轨一79.隆一80.艾一81.雍一82.柔一83.弇一84.昶一85.李暠—86.歆一87.重耳
第八十五世李暠,生活在五胡乱华时期,当时晋政权衣冠南渡(东晋),而在北方的十六国,只有冉闵建立的魏和李暠建立的西凉是汉人政权,冉魏雄壮,惜早夭,李暠奉东晋为正朔,自己不称帝,建都敦煌,史称“西凉武昭王”,在当时的北方乱世之时,西凉相对稳定,传三代,维持了约二十三年,亡于胡人。
以下为李渊的高、曾、祖、考及他自己的世系: 88.熙—89.天赐—90.虎—91.昺—92.渊(唐高祖)
以上世系只列单线、垂直的上下传递表,而由于人口的繁衍,其中很多代都各有兄弟,他们各立门户,各传其后裔,分枝散叶,陇西李氏从始祖李崇的一户人家,繁衍为几十个房(支系),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在此没有列出。如李白自称陇西布衣,述家世其为李暠九世孙。 以上只列粗作校勘的从黄帝到唐高祖李渊的传递世系表。
敬祖寻根、华夏重光 唐皇室血统问题,不仅仅是陇西李氏自家的事,也是华夏民族大家的事,兴汉多年来一直是焦点之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巅峰之一,唐朝的正面负面、功绩失误是宝贵的经验教训,唐史很值得我们研究。 已经有相当多的汉网网友对唐皇室的民族属性作了研究,取得了成果,作出了贡献,在此,我们也欢迎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的同志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 在唐皇室血统等话题之外,我们希望今后也可以策划出:民族 > 姓氏 > 堂房 > 宗族 > 家族 > 家庭 等演进迁徙、血统寻根的讨论,部分话题可寻求陆续推出。 华夏民族是一个重视血统的民族,也是世界上血统相对最纯正的民族。华夏民族重视血统具体表现在敬祖法祖、对本姓世系传承的重视。而所有的华夏姓氏最后都朔源至炎黄二帝,此并有科学证据。
华夏民族的价值信仰体系建立在血统认同之上。重建华夏,必先辨正血统。
同胞们,一起行动起来!衣正之后是敬祖!
皇汉词义之综合解释及汉网寄语
皇汉词义之综合解释及汉网寄语
常常见到某网友同胞们对我们皇汉民族之皇汉一词表示异议或不解,其实皇汉一词的皇字不是皇帝的皇的意思,也不是封建糟粕和其它什么贬义,亦不是外国的舶来品和音译,更与倭寇盗用之皇字无关。相反,“皇汉”一词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中华史书中更是载不绝书,它作为汉民族的一贯古称、代称和别称,其意思就是指“永远光辉灿烂神圣光明高贵强盛文明昌大”的大汉民族!
文后另附汉网对大汉同胞的网络寄语(包含我们对大家的热烈欢迎和殷切期望)。
下面是关于皇汉一词的综合解释说明(参照资料来源见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89020&page=7与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2418&replyID=&skin=1)
何謂“皇漢” ?“皇”這個漢字是個會意兼形聲字(“王”是其聲旁),從篆體字中可以看出在“王”上面的本來是個“自”;故《說文解字》的“皇”字条下釋曰:“皇,從自王,自,始也。”並注其讀音爲“胡光切”。
[注] 許慎《說文》訓皇從自從王,多有人認爲謬誤,皇實不從自。 按自爲始,則本自楊雄《方言》訓鼻爲始,這反映“自”在古語中有始義。按《說文》的說法,“自讀若鼻”,民間口語有稱呼第一個兒子爲“鼻子”,是取“始子”意。
這裏的“皇”即“始王”,其意是“三皇”中的意義,即“起始的偉大人物”,其實再往前追溯,“皇”的本義其實和“帝”一樣是“神祗”,而且是泛指百神。皇還可指天,有“皇天后土”之謂。
“皇”字,古另有光明義,古代用“皇皇”來表示“燦爛、輝煌、光明、盛大”[至今還用,比如“天地皇皇”、“皇皇巨著”],從字源上看,很可能是個象形——油燈上的燭焰。“皇”的此義今天已經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從“皇”分離出來的“煌”。古漢族人有自稱“皇漢”者,蓋出於“光明的漢”之意。而在上古時代,華夏的“華”也有“光明”、“繁盛”義,故“皇”、“華”可互通。
《詩·大雅·皇矣》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 《詩·執竟》有“丕顯成康,上帝是皇”句。《離騷》有“朕皇考曰伯庸”句。[此處言皇者,大也]《詩·魯頌·宓宮》有“皇祖後稷,享以騂”句。
自“秦強號始皇”之後,“皇”字逐漸爲帝王家所專用了。“皇漢”用來作爲漢朝的美譽敬稱,李賀《感諷》詩:“皇漢十二帝,惟帝稱睿哲”,陳琳:“皇漢逢屯邅,天下遭氛慝”。類似的用法其他朝代也用,明稱“皇明”,清稱“皇清”。有趣的是:在五胡十六國期間,漢族之外比如匈奴人建立的政權,也自稱“皇漢”,如《晉書·劉聰載記》載陳元達諫劉聰之語云:“晉氏暗虐,視百姓如草芥,故上天剿絕其祚,乃眷皇漢,蒼生引領息肩,懷更蘇之望有日矣。”
近代以來,“皇漢”一詞又被重新提起,大概始于鄒容《革命軍》: “滿洲人率八旗精銳之兵,入山海關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漢人種亡國之一大紀念日也!。。。” “據中國本部,棲息黃河沿岸,而次第蕃殖于四方,自古司東亞文化之木鐸者,實惟我皇漢民族焉。。。” 這裏的“皇漢”,赫然成了民族革命的口號。是後世言必稱“大漢”之濫觴,自謂前無古人,時無儔者者。而“皇漢” 一詞傳出域外,便停留在了日本人的“皇漢醫學”之類的外來名詞上[中醫傳至日本,被譽爲漢方醫學,或稱之爲皇漢醫學],成爲一個曾經仰睨九天的光輝時代。
另解:皇黄同源,黄从光,甲骨即有其字,训为光明,太阳,黄帝者太阳之神,皇帝同黄帝.皇训为光明.汉为星汉,即银河.在信仰天人感应的祖先眼里,汉人就是最高贵的神灵的同族.以下词条解释摘自《汉语大词典》第八卷(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汉语大词典2.0版光碟版”)“皇”字第一条释义,如下:
大。《诗·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毛 传:“皇,大。”《逸周书·祭公》:“汝其皇敬哉!” 孔晁 注:“皇,大。”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南郊登歌·迎送神歌》:“维圣飨帝,维孝飨亲。皇乎备矣,有事上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盖大而无外谓之皇,超乎万权之上、主宰天地人万物谓之帝。
【皇汉】犹 大汉 。最早指汉 朝。其后作为汉 民 族的称谓。 汉 班固 《西都赋》:“盖闻 皇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 洛 矣。”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霸 楚 实丧, 皇汉 凯入。”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 皇汉 逢屯邅,天下遭氛慝。”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曩游东国,交接其士庶,见其习尚风俗,无一非我 皇汉 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习尚风俗也。”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我们‘ 皇汉 ’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
《辛亥首义歌》 汉军起义立志把仇报! 里应外合都有我同胞。 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 楚望台上旌旗飘! 驱除鞑虏,还我中华! 铁血男儿壮志冲九霄! 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 楚望台上旌旗飘! 吴楚英豪戈指日, 江湖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上为先着, 此复神州第一功,第一功! 兴汉起义军歌: 地发杀机, 中原大陆蛟龙起, 好男儿,濯手整乾坤, 拔剑斫断胡天云。 复我皇汉, 完我自由, 家国两尊荣。 乐利蒸蒸, 世界大和平, 中外禔福乐无垠。 好男儿! 撑起双肩肩此任!!
《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 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日,中 华 民 国 军政府檄曰: 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犬羊之下,盗憎主人,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惟我皇汉遗裔,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
综上所述,“皇汉”一词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作为汉民族的古称、代称、别称,它的意思就是指“永远光辉灿烂神圣光明高贵强盛文明昌大”的大汉民族!
以下系皇汉一词见诸于中国史书的其他记载摘录
感讽五首之一 李贺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梁。县官踏餐去,簿吏复登堂。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躄躄。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星尽四方高,万物知天曙。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君平久不反,康伯循国路。晓思何譊譊,阛阓千人语。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
《三国志》邓张宗杨传昔文王歌德,武王歌兴。夫命世之主,树身行道,非唯一时,亦由开基植绪,光于来世者也。自我中汉之末,王纲弃柄,雄豪并起,役殷难结,生人涂地。于是世主感而虑之,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郢则臣主归心,顾援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然而奸凶怼险,天征未加,犹孟律之翔师,复须战于鸣条也。天禄有终,奄忽不豫。虽摄归一统,万国合从者,当时俊乂扶的摧冀戴,明德之所怀致也。盖济济有可观焉。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 相如作上林﹑子虚赋,吾丘寿王作士大夫论及骠骑将军颂,东方朔作客难及非有先生论,其辞并以讽喻为主也。 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辍而弗康,寔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鷪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曰:“唯唯。”
《三国志》管辂传既言其事,义博悲涕沾衣,曰:“皇汉之末,实有斯事。君不名主,讳也。我不得言,礼也。兄弟躄来三十馀载,脚如棘子,不可复治,但原不及子孙耳。”辂言火形不绝,水形无馀,不及后也。 「忆潼关」徐夤 洞壑双扉入到初,似从深阱睹高墟。天开白日临军国, 山夹黄河护帝居。隋炀远游宜不反,奉春长策竟何如。 须知皇汉能扃鐍,延得年过四百馀。
《陈书》及伯山受封,世祖欲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书八座奏曰:“臣闻本枝惟允,宗周之业以弘,盘石既建,皇汉之基斯远,故能协宣五运,规范百王,式固灵根,克隆卜世。
《旧唐书》世祖中兴,尤深吏术,慎选名儒为辅相,不以吏事责功臣;政优则增秩赐金,绩负则论输左校。选任之道,皇汉其优。隋政不纲,彝伦斯紊。天子事巡游而务征伐,具僚逞侧媚而窃恩权。
PS:汉网致广大汉族同胞的网络寄语:兴汉不分先后,年龄,地域......惟有四字——只要你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悠久的汉历史,博大的汉文化,古朴的汉风俗,华美的汉服饰,典雅的汉音乐,精致的汉文字,奇巧的汉工艺,传神的汉书画……这一切一切使我们激动,使我们骄傲,使我们自豪------我们是古老而伟大的大汉民族!曾经有过赫赫的文治,煌煌的武功,不世的魄力,震古的风采,也曾有过酽酽的泪水,斑斑的血痕,屈辱的痛史,遭践的黄历,然而在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却永远不变的是汉家那坚韧不屈的民族之魂!有如暗夜里的宝石璀灿夺目,虽黑暗不掩其光芒,临玉碎不改其白洁,濒竹折不变其气节,是故不论是非成败,不论沧海桑田,作为真正的炎黄子孙,真正的龙的传人,都应记住汉魂与我们同在,与永远的轩辕华胄同在!!
所有的华夏朋友们,皇汉同胞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大家在一个个汉族论坛的兴替里终于进入到如今的汉网,一个新时期的某网上精神家园。其间,诸君走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的日子,经历了许多欢乐与悲哀,也经历了许多误会和理解,这当中人人都亲眼看到了和亲身感受到了广大汉家族人那一颗颗热血的汉族心,一份份激烈的华夏情,这当中包括每一个可敬可爱的民族复兴参与者和支持者。不管遇到什么波折,大家都尽到了那份心和那份力,毕竟这片江湖我们共同走过,毕竟我们同根同源。在这里有更多的同胞认识和了解了我们民族的真正历史文化,有更多的同胞看到了汉族复兴中华复兴的希望,有更多的同胞内心的民族精神正得到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一朝苏醒便如沉寂的火山开始爆发,民众的兴汉热情一旦爆发便如星火燎原,遍布神州!振兴华夏——这是21世纪的中国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了兴汉强国和正本清源,我们大家只要努力做了,而且问心无愧,这便已足够,又夫复何言!!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暂时的麻木和昏睡必将成为过眼烟云,可以预见到不远的将来,一个复苏了的大汉民族,一个汉唐天威的中兴华夏将以青铜九鼎的雄姿重现世界!我们古老中国那如瓷器般美却易碎的年代必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一去不返!!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终将得以昨日重现,再度焕发绝世的光辉!!!
眷眷报国心,殷殷华夏情--------且看未来,只在你我手中!!汉虽旧族,其命惟新;天佑我汉,万古长青!!
末了,再致天下有志兴汉的华夏儿女们、皇汉同胞们,热烈欢迎你们来到汉网这个——
汉民族门户网站
汉本位精神家园
汉文化复兴平台
汉服运动发祥地
同时请牢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文语
常常见到某网友同胞们对我们皇汉民族之皇汉一词表示异议或不解,其实皇汉一词的皇字不是皇帝的皇的意思,也不是封建糟粕和其它什么贬义,亦不是外国的舶来品和音译,更与倭寇盗用之皇字无关。相反,“皇汉”一词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中华史书中更是载不绝书,它作为汉民族的一贯古称、代称和别称,其意思就是指“永远光辉灿烂神圣光明高贵强盛文明昌大”的大汉民族!
文后另附汉网对大汉同胞的网络寄语(包含我们对大家的热烈欢迎和殷切期望)。
下面是关于皇汉一词的综合解释说明(参照资料来源见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89020&page=7与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2418&replyID=&skin=1)
何謂“皇漢” ?“皇”這個漢字是個會意兼形聲字(“王”是其聲旁),從篆體字中可以看出在“王”上面的本來是個“自”;故《說文解字》的“皇”字条下釋曰:“皇,從自王,自,始也。”並注其讀音爲“胡光切”。
[注] 許慎《說文》訓皇從自從王,多有人認爲謬誤,皇實不從自。 按自爲始,則本自楊雄《方言》訓鼻爲始,這反映“自”在古語中有始義。按《說文》的說法,“自讀若鼻”,民間口語有稱呼第一個兒子爲“鼻子”,是取“始子”意。
這裏的“皇”即“始王”,其意是“三皇”中的意義,即“起始的偉大人物”,其實再往前追溯,“皇”的本義其實和“帝”一樣是“神祗”,而且是泛指百神。皇還可指天,有“皇天后土”之謂。
“皇”字,古另有光明義,古代用“皇皇”來表示“燦爛、輝煌、光明、盛大”[至今還用,比如“天地皇皇”、“皇皇巨著”],從字源上看,很可能是個象形——油燈上的燭焰。“皇”的此義今天已經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從“皇”分離出來的“煌”。古漢族人有自稱“皇漢”者,蓋出於“光明的漢”之意。而在上古時代,華夏的“華”也有“光明”、“繁盛”義,故“皇”、“華”可互通。
《詩·大雅·皇矣》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 《詩·執竟》有“丕顯成康,上帝是皇”句。《離騷》有“朕皇考曰伯庸”句。[此處言皇者,大也]《詩·魯頌·宓宮》有“皇祖後稷,享以騂”句。
自“秦強號始皇”之後,“皇”字逐漸爲帝王家所專用了。“皇漢”用來作爲漢朝的美譽敬稱,李賀《感諷》詩:“皇漢十二帝,惟帝稱睿哲”,陳琳:“皇漢逢屯邅,天下遭氛慝”。類似的用法其他朝代也用,明稱“皇明”,清稱“皇清”。有趣的是:在五胡十六國期間,漢族之外比如匈奴人建立的政權,也自稱“皇漢”,如《晉書·劉聰載記》載陳元達諫劉聰之語云:“晉氏暗虐,視百姓如草芥,故上天剿絕其祚,乃眷皇漢,蒼生引領息肩,懷更蘇之望有日矣。”
近代以來,“皇漢”一詞又被重新提起,大概始于鄒容《革命軍》: “滿洲人率八旗精銳之兵,入山海關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漢人種亡國之一大紀念日也!。。。” “據中國本部,棲息黃河沿岸,而次第蕃殖于四方,自古司東亞文化之木鐸者,實惟我皇漢民族焉。。。” 這裏的“皇漢”,赫然成了民族革命的口號。是後世言必稱“大漢”之濫觴,自謂前無古人,時無儔者者。而“皇漢” 一詞傳出域外,便停留在了日本人的“皇漢醫學”之類的外來名詞上[中醫傳至日本,被譽爲漢方醫學,或稱之爲皇漢醫學],成爲一個曾經仰睨九天的光輝時代。
另解:皇黄同源,黄从光,甲骨即有其字,训为光明,太阳,黄帝者太阳之神,皇帝同黄帝.皇训为光明.汉为星汉,即银河.在信仰天人感应的祖先眼里,汉人就是最高贵的神灵的同族.以下词条解释摘自《汉语大词典》第八卷(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汉语大词典2.0版光碟版”)“皇”字第一条释义,如下:
大。《诗·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毛 传:“皇,大。”《逸周书·祭公》:“汝其皇敬哉!” 孔晁 注:“皇,大。”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南郊登歌·迎送神歌》:“维圣飨帝,维孝飨亲。皇乎备矣,有事上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盖大而无外谓之皇,超乎万权之上、主宰天地人万物谓之帝。
【皇汉】犹 大汉 。最早指汉 朝。其后作为汉 民 族的称谓。 汉 班固 《西都赋》:“盖闻 皇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 洛 矣。”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霸 楚 实丧, 皇汉 凯入。”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 皇汉 逢屯邅,天下遭氛慝。”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曩游东国,交接其士庶,见其习尚风俗,无一非我 皇汉 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习尚风俗也。”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我们‘ 皇汉 ’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
《辛亥首义歌》 汉军起义立志把仇报! 里应外合都有我同胞。 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 楚望台上旌旗飘! 驱除鞑虏,还我中华! 铁血男儿壮志冲九霄! 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 楚望台上旌旗飘! 吴楚英豪戈指日, 江湖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上为先着, 此复神州第一功,第一功! 兴汉起义军歌: 地发杀机, 中原大陆蛟龙起, 好男儿,濯手整乾坤, 拔剑斫断胡天云。 复我皇汉, 完我自由, 家国两尊荣。 乐利蒸蒸, 世界大和平, 中外禔福乐无垠。 好男儿! 撑起双肩肩此任!!
《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 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日,中 华 民 国 军政府檄曰: 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犬羊之下,盗憎主人,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惟我皇汉遗裔,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
综上所述,“皇汉”一词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作为汉民族的古称、代称、别称,它的意思就是指“永远光辉灿烂神圣光明高贵强盛文明昌大”的大汉民族!
以下系皇汉一词见诸于中国史书的其他记载摘录
感讽五首之一 李贺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梁。县官踏餐去,簿吏复登堂。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躄躄。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星尽四方高,万物知天曙。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君平久不反,康伯循国路。晓思何譊譊,阛阓千人语。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
《三国志》邓张宗杨传昔文王歌德,武王歌兴。夫命世之主,树身行道,非唯一时,亦由开基植绪,光于来世者也。自我中汉之末,王纲弃柄,雄豪并起,役殷难结,生人涂地。于是世主感而虑之,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郢则臣主归心,顾援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然而奸凶怼险,天征未加,犹孟律之翔师,复须战于鸣条也。天禄有终,奄忽不豫。虽摄归一统,万国合从者,当时俊乂扶的摧冀戴,明德之所怀致也。盖济济有可观焉。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 相如作上林﹑子虚赋,吾丘寿王作士大夫论及骠骑将军颂,东方朔作客难及非有先生论,其辞并以讽喻为主也。 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辍而弗康,寔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鷪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曰:“唯唯。”
《三国志》管辂传既言其事,义博悲涕沾衣,曰:“皇汉之末,实有斯事。君不名主,讳也。我不得言,礼也。兄弟躄来三十馀载,脚如棘子,不可复治,但原不及子孙耳。”辂言火形不绝,水形无馀,不及后也。 「忆潼关」徐夤 洞壑双扉入到初,似从深阱睹高墟。天开白日临军国, 山夹黄河护帝居。隋炀远游宜不反,奉春长策竟何如。 须知皇汉能扃鐍,延得年过四百馀。
《陈书》及伯山受封,世祖欲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书八座奏曰:“臣闻本枝惟允,宗周之业以弘,盘石既建,皇汉之基斯远,故能协宣五运,规范百王,式固灵根,克隆卜世。
《旧唐书》世祖中兴,尤深吏术,慎选名儒为辅相,不以吏事责功臣;政优则增秩赐金,绩负则论输左校。选任之道,皇汉其优。隋政不纲,彝伦斯紊。天子事巡游而务征伐,具僚逞侧媚而窃恩权。
PS:汉网致广大汉族同胞的网络寄语:兴汉不分先后,年龄,地域......惟有四字——只要你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悠久的汉历史,博大的汉文化,古朴的汉风俗,华美的汉服饰,典雅的汉音乐,精致的汉文字,奇巧的汉工艺,传神的汉书画……这一切一切使我们激动,使我们骄傲,使我们自豪------我们是古老而伟大的大汉民族!曾经有过赫赫的文治,煌煌的武功,不世的魄力,震古的风采,也曾有过酽酽的泪水,斑斑的血痕,屈辱的痛史,遭践的黄历,然而在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却永远不变的是汉家那坚韧不屈的民族之魂!有如暗夜里的宝石璀灿夺目,虽黑暗不掩其光芒,临玉碎不改其白洁,濒竹折不变其气节,是故不论是非成败,不论沧海桑田,作为真正的炎黄子孙,真正的龙的传人,都应记住汉魂与我们同在,与永远的轩辕华胄同在!!
所有的华夏朋友们,皇汉同胞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大家在一个个汉族论坛的兴替里终于进入到如今的汉网,一个新时期的某网上精神家园。其间,诸君走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的日子,经历了许多欢乐与悲哀,也经历了许多误会和理解,这当中人人都亲眼看到了和亲身感受到了广大汉家族人那一颗颗热血的汉族心,一份份激烈的华夏情,这当中包括每一个可敬可爱的民族复兴参与者和支持者。不管遇到什么波折,大家都尽到了那份心和那份力,毕竟这片江湖我们共同走过,毕竟我们同根同源。在这里有更多的同胞认识和了解了我们民族的真正历史文化,有更多的同胞看到了汉族复兴中华复兴的希望,有更多的同胞内心的民族精神正得到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一朝苏醒便如沉寂的火山开始爆发,民众的兴汉热情一旦爆发便如星火燎原,遍布神州!振兴华夏——这是21世纪的中国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了兴汉强国和正本清源,我们大家只要努力做了,而且问心无愧,这便已足够,又夫复何言!!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暂时的麻木和昏睡必将成为过眼烟云,可以预见到不远的将来,一个复苏了的大汉民族,一个汉唐天威的中兴华夏将以青铜九鼎的雄姿重现世界!我们古老中国那如瓷器般美却易碎的年代必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一去不返!!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终将得以昨日重现,再度焕发绝世的光辉!!!
眷眷报国心,殷殷华夏情--------且看未来,只在你我手中!!汉虽旧族,其命惟新;天佑我汉,万古长青!!
末了,再致天下有志兴汉的华夏儿女们、皇汉同胞们,热烈欢迎你们来到汉网这个——
汉民族门户网站
汉本位精神家园
汉文化复兴平台
汉服运动发祥地
同时请牢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文语
古代汉人可不懂融合论
古代汉人可不懂融合论,一直以来也不会认为和胡人结合为荣,因为奸淫而怀孕的更不可能生下来,现在社会这样性开放,哪个女人会把强 奸犯的小孩生下来?楼上要推销你的融合论能不能动动脑子?
洛水之滨
谈一点家乡的情况给大家作点参考。
我家乡是洛水之滨。夏,商,周,皆在此建都,说历史悠久不是夸张之词。
几千年的时间,民族的融合,肯定有,但到什么程度,不好说,好在现在科学比较发达了,可以研究。
在民间,血液的融合多吗?平常没想过,后来我到谈婚论嫁时候,接触到一些风俗,才渐渐有点想法。
在我的家乡,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其实全国各地都一样,但标准各地怕是不同的,
在我的家乡,什么要求最严?情投意合?容貌?金钱?地位?还是感情,工作,收入,家庭,等等。
这些都会考虑的,全国各地的人都一样。
但还有一条潜规则,也是排在第一位置的,绝对不容触犯的,
那就是对血的要求!
说是潜规则,因为你在生活中根本看不到它,但它又是如此的实实在在,没有人去触犯它,因为那样后果很严重。
具体细节不好多谈,别的地方不知有没有这样的风俗?大家交流一下。
通过婚姻过程,我想,我家乡的汉族血统应该是比较纯的,外族是极难进入的。
我家乡是洛水之滨。夏,商,周,皆在此建都,说历史悠久不是夸张之词。
几千年的时间,民族的融合,肯定有,但到什么程度,不好说,好在现在科学比较发达了,可以研究。
在民间,血液的融合多吗?平常没想过,后来我到谈婚论嫁时候,接触到一些风俗,才渐渐有点想法。
在我的家乡,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其实全国各地都一样,但标准各地怕是不同的,
在我的家乡,什么要求最严?情投意合?容貌?金钱?地位?还是感情,工作,收入,家庭,等等。
这些都会考虑的,全国各地的人都一样。
但还有一条潜规则,也是排在第一位置的,绝对不容触犯的,
那就是对血的要求!
说是潜规则,因为你在生活中根本看不到它,但它又是如此的实实在在,没有人去触犯它,因为那样后果很严重。
具体细节不好多谈,别的地方不知有没有这样的风俗?大家交流一下。
通过婚姻过程,我想,我家乡的汉族血统应该是比较纯的,外族是极难进入的。
从古老三皇五帝传说中可以知道
其实为什么南方汉族是中原华夏族与百越部分混血后仍主要是同类分支dna呢?在我看来,从古老三皇五帝传说中可以知道,很可能包括蚩尤在内的三苗百越族其实与黄帝部族是同源的分支,后来不过反复融合罢了,但正是他们的共同祖先,把日、韩民族中的小黑人dna祖先给灭了,只在日韩留有混血后裔。
汉族与三苗百越的融合不过是原来分家的兄弟的重新融合罢了
汉族与三苗百越的融合不过是原来分家的兄弟的重新融合罢了
现代遗传学的试验结果最终证明的是汉族血统的纯正
的确好贴!现代遗传学的试验结果最终证明的是汉族血统的纯正,外族是根本没法理解自商周以来就有的宗法社会社会制度下华夏族繁衍分宗所遵循的原则,也根本不理解数千年来华夏族所创立的记录世系繁衍的谱谍学,试问现在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能将自己的祖先的记录追溯至数千年以上,试问现在全世界还有那一个民族可以像我们汉族这样,能将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像念家书似的读出来,试问全世界的各古老文明还有几个能像我华夏文明这样欣欣向荣至今,华夏文明由古至今是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谁创造的,是我华夏族大汉子民,所有历史上的连文字都没有的外族受我文明哺育、滋润,不图报恩,反而杀 戮和奴役我华夏子民,及今还在散布诬蔑我炎黄汉唐子孙之谬论,孰可忍啊!
原始华夏族的Y染色体基因核 心是O3e(H8)+O3*(H6)(前者来自黄帝集团,后者来自炎帝集团)
如果非要Y染色体100%一致才叫纯粹,那所有现代民族都是杂种,因为没有一个是100%的.举个例子,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日耳曼人就很纯,那不好意思,让您失望了,原始日耳曼人从一开始就是混合的,在基因上其核 心主体是R+I1a,另加少量J,N和微量E,这几种Y染色体之间亲缘关系很远,呵呵,纯吗?以那标准肯定不纯啦,但日耳曼诸民族认同及凝聚力是欧洲最强的,难不成你要和他们说,你们的基因来源复杂,所以你们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是可笑的?或者说根据你们Y染色体差异把你们一分为几?各支Y染色体的群体各成一个新民族?看他们会不会宰了你.只有民族认同及凝聚力极差的民族才会让本民族内部的Y染色体差异给分裂.
原始华夏族的Y染色体基因核 心是O3e(H8)+O3*(H6)(前者来自黄帝集团,后者来自炎帝集团),对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墓葬里人群的DNA检测证明了这一点.后来在原始华夏族扩散过程中又吸收了O3d人群(有可能是原始蚩尤集团)等O3系列和少量O1,O2系列,但他们亲缘关系极近,根本算不上混血.而他们都在早期就加入了华夏(如果有人硬要说他们是混进来的不是华夏,那么有分裂汉民 族 分 裂中国之嫌哦.因为台 独份子曾以O3d在闽南汉族中是高发,就说台 湾汉族是被同 化的,不是真正的汉族,呵呵.)在今天的汉族当中,H6和H8基因成份仍然是高频率出现,这充分证明了汉族并没有被大杂交化.炎黄子孙名符其实.而来自阿尔泰集团的核 心Y染色体C3c在汉族中根本没有发现,输血论不攻自破,呵呵.当然现在汉族人当中的确有小比例出现的C,但是C3a,其跟C3c在一万多年前就分家了,这些C3a应该是大汶口文化人群的遗存,也就是说在五胡乱华之前汉族当中就有的.至于D,也有小比例,在汉族中有发现也不奇怪,但是就那么几个就证明了汉族是杂种?几桶酒汇进大海的道理还有人不懂?至于N在汉族中占有一定比例,大概10%-15%左右吧,但N与O是亲兄弟的关系,就算有差异也比日耳曼人的核 心基因R与I1a的差异小得多吧,更何况汉族当中的N还不是核 心组成,只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成份而已.所以想以此说汉族是杂种的也该闭嘴了.
再说一下汉族当中其它一些小比例的Y染色体成份,省得有人说故意忽略.G,来自上古高加索地区人群的迁徙.(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某些华夏化的狄族,例如中山狄.)J(主要是J2a)和R,可能来自西域.(例如唐朝的昭武九姓),Q1,比较怪异,汉族里的特异有待研究,P,也比较奇怪,来自鲜卑?呵呵,到这里有人又要以此说汉族是杂种了?已经说过没有100%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粹的民族,汉族是一个以古华夏为核 心并吸收了一些加入华夏的族群形成的民族而不是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民族.当然吸收的成份有很多是基因亲缘的O和N系列的最多15%-20%,也有很多不亲缘的C,D,G,J,R,Q,P但加起来最多也不过10%-20%,以最大化考虑,原始华夏基因(O3e+O3*)仍然最少占到60%.如果这也算是杂种的话,那么欧洲人岂不更杂?北部欧洲人是以R和I为主,加少量的J,N,E,Q,K,而R和I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南部欧洲人尤其是巴尔干和亚平宁地区,不但R,I,而且J,E的含量也很多.另外还有K,G.蒙古人当中C占了个主体,有60%吧,但其它成份O,N,J,R,G等都与其核 心的亲缘关系比较远,所以要论杂也是他们更杂.满 人当中没有主体,其中O的含量比C还多.另外也有D,N,R,J,G等,他们比蒙古人还要杂,呵呵.日韩更不用细说了,大量的C,D和大量的O同时并存哦,另外也有少量的N,R,J等.看来如果汉族是杂种那么日韩满蒙更是杂种当中的杂种了.
但他们都可以有民族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
而汉族呢,显然更有资格为自己的民族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谁也别想改变这一点.!!!
原始华夏族的Y染色体基因核 心是O3e(H8)+O3*(H6)(前者来自黄帝集团,后者来自炎帝集团),对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墓葬里人群的DNA检测证明了这一点.后来在原始华夏族扩散过程中又吸收了O3d人群(有可能是原始蚩尤集团)等O3系列和少量O1,O2系列,但他们亲缘关系极近,根本算不上混血.而他们都在早期就加入了华夏(如果有人硬要说他们是混进来的不是华夏,那么有分裂汉民 族 分 裂中国之嫌哦.因为台 独份子曾以O3d在闽南汉族中是高发,就说台 湾汉族是被同 化的,不是真正的汉族,呵呵.)在今天的汉族当中,H6和H8基因成份仍然是高频率出现,这充分证明了汉族并没有被大杂交化.炎黄子孙名符其实.而来自阿尔泰集团的核 心Y染色体C3c在汉族中根本没有发现,输血论不攻自破,呵呵.当然现在汉族人当中的确有小比例出现的C,但是C3a,其跟C3c在一万多年前就分家了,这些C3a应该是大汶口文化人群的遗存,也就是说在五胡乱华之前汉族当中就有的.至于D,也有小比例,在汉族中有发现也不奇怪,但是就那么几个就证明了汉族是杂种?几桶酒汇进大海的道理还有人不懂?至于N在汉族中占有一定比例,大概10%-15%左右吧,但N与O是亲兄弟的关系,就算有差异也比日耳曼人的核 心基因R与I1a的差异小得多吧,更何况汉族当中的N还不是核 心组成,只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成份而已.所以想以此说汉族是杂种的也该闭嘴了.
再说一下汉族当中其它一些小比例的Y染色体成份,省得有人说故意忽略.G,来自上古高加索地区人群的迁徙.(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某些华夏化的狄族,例如中山狄.)J(主要是J2a)和R,可能来自西域.(例如唐朝的昭武九姓),Q1,比较怪异,汉族里的特异有待研究,P,也比较奇怪,来自鲜卑?呵呵,到这里有人又要以此说汉族是杂种了?已经说过没有100%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粹的民族,汉族是一个以古华夏为核 心并吸收了一些加入华夏的族群形成的民族而不是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民族.当然吸收的成份有很多是基因亲缘的O和N系列的最多15%-20%,也有很多不亲缘的C,D,G,J,R,Q,P但加起来最多也不过10%-20%,以最大化考虑,原始华夏基因(O3e+O3*)仍然最少占到60%.如果这也算是杂种的话,那么欧洲人岂不更杂?北部欧洲人是以R和I为主,加少量的J,N,E,Q,K,而R和I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南部欧洲人尤其是巴尔干和亚平宁地区,不但R,I,而且J,E的含量也很多.另外还有K,G.蒙古人当中C占了个主体,有60%吧,但其它成份O,N,J,R,G等都与其核 心的亲缘关系比较远,所以要论杂也是他们更杂.满 人当中没有主体,其中O的含量比C还多.另外也有D,N,R,J,G等,他们比蒙古人还要杂,呵呵.日韩更不用细说了,大量的C,D和大量的O同时并存哦,另外也有少量的N,R,J等.看来如果汉族是杂种那么日韩满蒙更是杂种当中的杂种了.
但他们都可以有民族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
而汉族呢,显然更有资格为自己的民族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谁也别想改变这一点.!!!
血统和文化都如此纯正的民族!!
如以汉族的慎终追远的传统道德就可知汉族的血统比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血统都要纯正,因为我们都有族普证明我们的根源。此乃世上唯一一个这样的民族---血统和文化都如此纯正的民族!!
其实大家对自己的血统不必太担心,汉族的血统纯净度在世界民族当中是数一数二的。南北方汉族具有高度一致的父系遗传,Y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基因是不重组的,所以民族血统以父系为准。民族血统一父系为准也符合子随父姓的传统习惯。南北方汉族人群体当中几乎不含棕色人种的D和C型Y染色体。P型Y染色体也只是以极低的频率出现,这一极少部分P型Y染色体汉人应该是古代融入汉人群体的鲜卑人的后代。南北方汉人的差异主要在母系遗传上面,南方汉人的母系遗传有比较多的南方少 数 民族血统,这是因为古代南下汉人娶了南方少 数 民族女子为妻形成的。当时从北方来的汉人有很多人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南方的越人和苗瑶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人自然比目不识丁的粗人受欢迎,现在的女孩子找男朋友还要看重对方学历呢。所以当时很多苗瑶和越人女孩嫁给了汉人。不过后来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和破坏,北方汉族文明开始衰落,现在倒成了北方粗人较多,南方文化人多的局面。因为南方汉族母系遗传的大量苗瑶和越人血统,现在南方汉族人与南方少 数 民族之间的基因差异还要小于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人之间的差异。但是南北方汉人的父系基本一致,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古代华夏族。南方少 数 民族苗瑶,越人,藏缅是跟汉族同属汉藏语系民族,血统较接近。所以汉族历史上与汉藏语系少 数 民族通婚不会造成混血民族。南方人的少量棕色人种血统也是来自母系遗传,南方汉人的棕色人种血统不超过10%,汉族比起大量含有棕色人种血统的蒙古族,维族,韩国人,日本人几乎算是纯血统的民族了。日本人的Y染色体有阿尔泰人的P,也有大量棕色人种的D,也有部分棕色人种的C。日本人看起来像是黄种人是因为他们的母系遗传里有较多黄种人血统,他们的父系遗传已经接近印度人了。汉族的父系遗传是最纯净的民族,几乎都是炎黄系的O3,只有少量是越人的01。极少量的P。
其实大家对自己的血统不必太担心,汉族的血统纯净度在世界民族当中是数一数二的。南北方汉族具有高度一致的父系遗传,Y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基因是不重组的,所以民族血统以父系为准。民族血统一父系为准也符合子随父姓的传统习惯。南北方汉族人群体当中几乎不含棕色人种的D和C型Y染色体。P型Y染色体也只是以极低的频率出现,这一极少部分P型Y染色体汉人应该是古代融入汉人群体的鲜卑人的后代。南北方汉人的差异主要在母系遗传上面,南方汉人的母系遗传有比较多的南方少 数 民族血统,这是因为古代南下汉人娶了南方少 数 民族女子为妻形成的。当时从北方来的汉人有很多人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南方的越人和苗瑶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人自然比目不识丁的粗人受欢迎,现在的女孩子找男朋友还要看重对方学历呢。所以当时很多苗瑶和越人女孩嫁给了汉人。不过后来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和破坏,北方汉族文明开始衰落,现在倒成了北方粗人较多,南方文化人多的局面。因为南方汉族母系遗传的大量苗瑶和越人血统,现在南方汉族人与南方少 数 民族之间的基因差异还要小于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人之间的差异。但是南北方汉人的父系基本一致,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古代华夏族。南方少 数 民族苗瑶,越人,藏缅是跟汉族同属汉藏语系民族,血统较接近。所以汉族历史上与汉藏语系少 数 民族通婚不会造成混血民族。南方人的少量棕色人种血统也是来自母系遗传,南方汉人的棕色人种血统不超过10%,汉族比起大量含有棕色人种血统的蒙古族,维族,韩国人,日本人几乎算是纯血统的民族了。日本人的Y染色体有阿尔泰人的P,也有大量棕色人种的D,也有部分棕色人种的C。日本人看起来像是黄种人是因为他们的母系遗传里有较多黄种人血统,他们的父系遗传已经接近印度人了。汉族的父系遗传是最纯净的民族,几乎都是炎黄系的O3,只有少量是越人的01。极少量的P。
汉族现在缺少的不仅仅是凝聚力,更主要的是缺少先进的文化理念
汉族现在缺少的不仅仅是凝聚力,更主要的是缺少先进的文化理念;说到杂种, 满杂还是自己先抽自己的嘴巴好, 连自己的名字都要用汉语, 还有脸说别人杂?还有脸牛比烘烘? 还是那句话, 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比美国人杂? 连王朔这个最牛比的清 遗都把女儿献给美国佬去,他不服气汉族,因为什么?因为它认为他的那些***汉语在汉族人民当中有市场! 这个煞笔到了美国怎么跟孙子一样? 舔老美的屁眼自己都不觉得恶心?因为老美的文化功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她! 现在他的那点鸡巴玩意无非是老美嚼剩下再让他倒腾到中国, 就是这些垃圾居然被大陆的汉族当成宝贝! 这才是[B](此处粗语删去)[/B]汉族的悲哀!!!!
现在已经是21世纪, 人们的思维文化水准不能停留在希特勒时代的血统论。 汉族想要真正重新崛起, 文化上的文明上的超越才是在热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 而文明上的超越就必须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明先进知识, 就不能跟着满杂那种根本摆不上桌面的臭名昭著的血统论转! 你把他们这些观点让他们放到世界上去, 看看他们这些观点有谁支持他们!?他们敢这么说, 世界上一切正值的人都把他们当成种 族 主 义者, 会臭不可闻的
汉族的复兴的努力实在太艰巨了, 艰巨在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我们真正的复兴之路, 艰巨在我们现在仍然没有方法去更多的接触先进的文明,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清 遗居然成了汉文化的主导者, 从前文化部长英若诚, 到英达,王朔,金越等等, 我不能肯定他们都是清 遗, 但他们在汉文化中占有的地位已经使得清 遗们无论放的各种各样的屁都能成为困扰汉民族的难题!!!!! 汉族确实被欺凌得十分衰弱了, 但我们要去拼争的主要不是和那些骂我们杂种的人, 而是像王朔那样剥夺汉族对汉文化的掌控的所谓知识精英!!!
和清 遗对骂显示我们的力量是对的, 但请相信我, 这是没有决定性作用的, 因为我们汉族是一盘散沙, 我们没有足够凝聚我们民族的文化功力, 我们文化上的弱势决定了我们决策上的弱势, 仅此而已! 这不是仅仅和他们对骂就能解决问题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 我觉得, 在汉网的同胞们都是汉族复兴的精华和希望, 我们应该为汉族的未来考虑, 如何发展汉族如何发展汉文化. 我的期望是, 同胞们应该更多的走出去, 向西方学习从先进的文化中充分吸取养分, 我盼望能在我们这些汉网的同胞中产生我们自己民族的王朔何英若诚, 有些话也只能点到为止, 不能给汉网找麻烦, 希望你能理解我.
清 遗骂我们是杂种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根本就不认为这是在骂我们, 因为这难道这不是更在骂他们自己么? 但是, 当王朔们用他们居高临下的文化优势歧视我们的时候, 当他无论嬉笑怒骂我们汉族同胞都津津有味的洗耳恭听的时候, 当金越这个王八蛋肆意践踏我们传统文化而我们只能唯唯诺诺的时候, 我在想, 我们的汉民族真的到了危急的时候了!!!!!
现在已经是21世纪, 人们的思维文化水准不能停留在希特勒时代的血统论。 汉族想要真正重新崛起, 文化上的文明上的超越才是在热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 而文明上的超越就必须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明先进知识, 就不能跟着满杂那种根本摆不上桌面的臭名昭著的血统论转! 你把他们这些观点让他们放到世界上去, 看看他们这些观点有谁支持他们!?他们敢这么说, 世界上一切正值的人都把他们当成种 族 主 义者, 会臭不可闻的
汉族的复兴的努力实在太艰巨了, 艰巨在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我们真正的复兴之路, 艰巨在我们现在仍然没有方法去更多的接触先进的文明,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清 遗居然成了汉文化的主导者, 从前文化部长英若诚, 到英达,王朔,金越等等, 我不能肯定他们都是清 遗, 但他们在汉文化中占有的地位已经使得清 遗们无论放的各种各样的屁都能成为困扰汉民族的难题!!!!! 汉族确实被欺凌得十分衰弱了, 但我们要去拼争的主要不是和那些骂我们杂种的人, 而是像王朔那样剥夺汉族对汉文化的掌控的所谓知识精英!!!
和清 遗对骂显示我们的力量是对的, 但请相信我, 这是没有决定性作用的, 因为我们汉族是一盘散沙, 我们没有足够凝聚我们民族的文化功力, 我们文化上的弱势决定了我们决策上的弱势, 仅此而已! 这不是仅仅和他们对骂就能解决问题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 我觉得, 在汉网的同胞们都是汉族复兴的精华和希望, 我们应该为汉族的未来考虑, 如何发展汉族如何发展汉文化. 我的期望是, 同胞们应该更多的走出去, 向西方学习从先进的文化中充分吸取养分, 我盼望能在我们这些汉网的同胞中产生我们自己民族的王朔何英若诚, 有些话也只能点到为止, 不能给汉网找麻烦, 希望你能理解我.
清 遗骂我们是杂种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根本就不认为这是在骂我们, 因为这难道这不是更在骂他们自己么? 但是, 当王朔们用他们居高临下的文化优势歧视我们的时候, 当他无论嬉笑怒骂我们汉族同胞都津津有味的洗耳恭听的时候, 当金越这个王八蛋肆意践踏我们传统文化而我们只能唯唯诺诺的时候, 我在想, 我们的汉民族真的到了危急的时候了!!!!!
不要相信漢民族血統不純的謊言,你們沒有家譜族譜嗎?
漢民族是血統純正的民族。
不要相信漢民族血統不純的謊言,你們沒有家譜族譜嗎?你自己不知道你的血統是多麽的純正嗎?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九州島華人,即漢人。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還沒有佔領九洲島,九州島大多住的華裔漢人。鄭成功是純正的漢人。
不要相信漢民族血統不純的謊言,你們沒有家譜族譜嗎?你自己不知道你的血統是多麽的純正嗎?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九州島華人,即漢人。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還沒有佔領九洲島,九州島大多住的華裔漢人。鄭成功是純正的漢人。
汉族父系同源性强,是通过SNP来检验
我把原贴中一个专业人士的回贴转过来:
作者:光速战斗机 回复日期:2007-1-31 12:28:46 汉族父系同源性强,是通过SNP来检验,就是从一条染色体(如Y染色体)取一段去检验,做上标记,如M89、M130等等,用化学的方法看反应结果,通过函数和软件计算出单倍体类型。金力也是这么做的,当然是准确的。 SNP相同能说明他们有相同的起源。但这并不表明整条Y染色体都一致,SNP相同的证明了汉族的父系高度同源,但这不是整条Y染色体都一致,更不能说什么近亲。 汉族如果取M89点的话,96%的样本都有反应(类似医院的阳性),取M175的话,北方有73%,南方有71%。另外的14%的K(有M89而没有M214或者M173的小类型,放在上位的聚类K),所以汉族至少85%的父系是同源的。 你们只看了金力的一篇文章,而且是最初写的,科普级别的。那些污蔑汉族的少族人门,你们要是看看他后来写的关于M134的分析,就看的更明显了,南北汉族在M134下的完全一致,说同源没有任何错!!!而且在父系的M134下的小类型和藏族、羌族、彝族等南方民族关系更亲近。 北方汉族和客家汉族父系完全同源,这个方面复旦方面有论文的,两篇,讲的是客家的。母系mtDNA不同却是真的,因为Y染色体有效基因太少,20~40个,只有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百分之一,这才造成了两个人群外貌的差异。我作为北方汉族,对客家人完全认同,他们就是我们的父系同胞。而对于北方的那些邻居,我坦白的说,我不喜欢你们,也不认同你们。 汉族历史上的确有异族的融合,但从C上上说,只有3%,而且是从越族人融入的,因为主要不是蒙古人的C3。从D上说,是1%,主要是羌族、藏族、氐族等民族,与满州和小日本的D不同,他们是M174的。 满 族的先民应该和俄罗斯的阿木尔人一样,主要是D+O的,蒙古人主要是C,少数O,满蒙两个民族完全不一样,满的父系是矮黑人,蒙是棕色人种的。满 人中的O主要来自汉族,C主要是来自蒙古人,他们自己的D很少,那才是他们的族源,和日本人和阿伊努人是一致的。 北亚人普遍矮小,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同样D类型的印度安达曼人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58米,印 民达牙克人只有1.59米,这些人的远古祖先的采集食物的方法到海滩捡食物吃,包括北亚的阿伊努、阿木尔人,他们远祖都居住在海边,稀少的食物来源限制了他们的身高。而汉族的祖先人群主要是大陆性食物来源,所以能提供的足够的食物,身材也要高大的多。满 族南性1.64M是比较可信的。
作者:光速战斗机 回复日期:2007-1-31 12:28:46 汉族父系同源性强,是通过SNP来检验,就是从一条染色体(如Y染色体)取一段去检验,做上标记,如M89、M130等等,用化学的方法看反应结果,通过函数和软件计算出单倍体类型。金力也是这么做的,当然是准确的。 SNP相同能说明他们有相同的起源。但这并不表明整条Y染色体都一致,SNP相同的证明了汉族的父系高度同源,但这不是整条Y染色体都一致,更不能说什么近亲。 汉族如果取M89点的话,96%的样本都有反应(类似医院的阳性),取M175的话,北方有73%,南方有71%。另外的14%的K(有M89而没有M214或者M173的小类型,放在上位的聚类K),所以汉族至少85%的父系是同源的。 你们只看了金力的一篇文章,而且是最初写的,科普级别的。那些污蔑汉族的少族人门,你们要是看看他后来写的关于M134的分析,就看的更明显了,南北汉族在M134下的完全一致,说同源没有任何错!!!而且在父系的M134下的小类型和藏族、羌族、彝族等南方民族关系更亲近。 北方汉族和客家汉族父系完全同源,这个方面复旦方面有论文的,两篇,讲的是客家的。母系mtDNA不同却是真的,因为Y染色体有效基因太少,20~40个,只有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百分之一,这才造成了两个人群外貌的差异。我作为北方汉族,对客家人完全认同,他们就是我们的父系同胞。而对于北方的那些邻居,我坦白的说,我不喜欢你们,也不认同你们。 汉族历史上的确有异族的融合,但从C上上说,只有3%,而且是从越族人融入的,因为主要不是蒙古人的C3。从D上说,是1%,主要是羌族、藏族、氐族等民族,与满州和小日本的D不同,他们是M174的。 满 族的先民应该和俄罗斯的阿木尔人一样,主要是D+O的,蒙古人主要是C,少数O,满蒙两个民族完全不一样,满的父系是矮黑人,蒙是棕色人种的。满 人中的O主要来自汉族,C主要是来自蒙古人,他们自己的D很少,那才是他们的族源,和日本人和阿伊努人是一致的。 北亚人普遍矮小,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同样D类型的印度安达曼人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58米,印 民达牙克人只有1.59米,这些人的远古祖先的采集食物的方法到海滩捡食物吃,包括北亚的阿伊努、阿木尔人,他们远祖都居住在海边,稀少的食物来源限制了他们的身高。而汉族的祖先人群主要是大陆性食物来源,所以能提供的足够的食物,身材也要高大的多。满 族南性1.64M是比较可信的。
外貌体征取决于常染色体
外貌体征取决于常染色体,举个例子,你娶了一个西洋女人做老婆,尽管外貌上子嗣后代可能像母亲呈现白种人特征,但最关键的Y染色体却仍是我们大汉民族的,比如芬兰人和我们汉人是同一个父系祖先,但相貌相差却很大;
汉族女人外嫁给一个老外,外貌上可能还是汉人的样子,但是Y染色体基因却不再是我们汉人了,比如费翔。
再比如日本人虽然长相和我们汉人差不多,但是日本人却有近35%的D-YAP小黑矮人基因,百分之十几的棕色人种C-M130基因,跟我们汉人是大不一样的(估计这也是日本人野蛮变态的一个很重要原因^_^),日本人之所以和汉人差不多的相貌是因为历史上我们中国大陆不断移民过去和其通婚后改变的。
不要脸的韩国人就不说了,***只知道意淫,估计也是棒子的棕人和小黑矮人基因作怪。
汉族女人外嫁给一个老外,外貌上可能还是汉人的样子,但是Y染色体基因却不再是我们汉人了,比如费翔。
再比如日本人虽然长相和我们汉人差不多,但是日本人却有近35%的D-YAP小黑矮人基因,百分之十几的棕色人种C-M130基因,跟我们汉人是大不一样的(估计这也是日本人野蛮变态的一个很重要原因^_^),日本人之所以和汉人差不多的相貌是因为历史上我们中国大陆不断移民过去和其通婚后改变的。
不要脸的韩国人就不说了,***只知道意淫,估计也是棒子的棕人和小黑矮人基因作怪。
O3—M122的出现频率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蒙古人M122的比率有30%?日本人有22%?
蒙古人M122的比率有30%?日本人有22%?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这段岂不是说其实从西伯利亚到东南亚都是包括汉族在内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一个祖宗的后裔?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汉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 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给了那些劣 等的小黑矮人当头一棒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注意:现在D—YAP类型(小黑人基因)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 满 族朝鲜人日本人都有大量小黑人的基因。
------------------------------------------------------------------------------------------------------------------------------------------------------
给了那些劣 等的小黑矮人当头一棒。
注意:现在D—YAP类型(小黑人基因)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 满 族朝鲜人日本人都有大量小黑人的基因。
------------------------------------------------------------------------------------------------------------------------------------------------------
给了那些劣 等的小黑矮人当头一棒。
科學表明漢族血統純正,那些文化民族論者就是不願意承認
科學表明漢族血統純正,那些文化民族論者就是不願意承認
汉藏同源,祖先都是古羌为主的部落联盟。
xy染色体决定性别, 同时也决定一些遗传性疾病, 对肤色, 发色, 轮廓等种族特征并没有决定作用.
要么情况二:这个男人的精子含有和他母亲给他的那一条一模一样的x染色体,也就是说这个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的是女孩,而且这个女孩含有和父亲身上一模一样的x染色体,这个x染色体来源于她祖母。但女孩与男孩不同的是,她出生后因为含有(x,x)染色体对,就像举例的(1,1')一样,生殖分裂时两个x染色体会交换信息,所以她的卵子中的x可能既不是来源于她父亲的x,也不是来源于她母亲的x.她的后代就永久丧失了她父亲的(y,x),以及她母亲的(x,x)中的任意完整一条。 上面就是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的原因,既然女孩的后代不能保存她父母的完整染色体,那男孩保存并能完整传下去(传给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的那条y染色体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的祖宗传统真是英明。——————————————————————————————————————————————————————交换信息后的X染色体就不在是完整的原来那一条了,从这一点上,确实是难以作为血统依据。X染色体即使在生殖分裂时不交换信息,也不能作为血统遗传的依据,因为X无法追踪。具体说就是,女子从父亲(也可以说是祖母)那里得到X1,从母亲那里得到X2,而X2也许是来自外公(外公的母亲),也许是来自外婆——此为X染色体来源的不可追溯性。而一个女子的两条X,X1X2,加入她有两个女儿,每个得到其中的一条,大女儿X1和得自其父亲的X3,小女儿X2和X3,而其女儿有可能只将X3遗传给她的某个孩子(甚至是唯一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X1X2不一定会遗传给哪一个孙辈,而且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遗传给任何孙辈——此为X染色体的去向不明,不可追踪性。也就是一个人的某一条X染色体,可能来自其祖母的外祖母的祖母的外祖母。所以X染色体不能作为血统的依据。
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老美研究出来的,也就是说是英文翻译过来的,第一张图叫人类y染色体变异地理分布图,也是老美画出来的。他们主要是通过研究y染色体分布来推测人类迁徙路径和各民族来源。你用google一搜就知道了。
汉藏同源,祖先都是古羌为主的部落联盟。
xy染色体决定性别, 同时也决定一些遗传性疾病, 对肤色, 发色, 轮廓等种族特征并没有决定作用.
要么情况二:这个男人的精子含有和他母亲给他的那一条一模一样的x染色体,也就是说这个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的是女孩,而且这个女孩含有和父亲身上一模一样的x染色体,这个x染色体来源于她祖母。但女孩与男孩不同的是,她出生后因为含有(x,x)染色体对,就像举例的(1,1')一样,生殖分裂时两个x染色体会交换信息,所以她的卵子中的x可能既不是来源于她父亲的x,也不是来源于她母亲的x.她的后代就永久丧失了她父亲的(y,x),以及她母亲的(x,x)中的任意完整一条。 上面就是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的原因,既然女孩的后代不能保存她父母的完整染色体,那男孩保存并能完整传下去(传给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的那条y染色体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的祖宗传统真是英明。——————————————————————————————————————————————————————交换信息后的X染色体就不在是完整的原来那一条了,从这一点上,确实是难以作为血统依据。X染色体即使在生殖分裂时不交换信息,也不能作为血统遗传的依据,因为X无法追踪。具体说就是,女子从父亲(也可以说是祖母)那里得到X1,从母亲那里得到X2,而X2也许是来自外公(外公的母亲),也许是来自外婆——此为X染色体来源的不可追溯性。而一个女子的两条X,X1X2,加入她有两个女儿,每个得到其中的一条,大女儿X1和得自其父亲的X3,小女儿X2和X3,而其女儿有可能只将X3遗传给她的某个孩子(甚至是唯一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X1X2不一定会遗传给哪一个孙辈,而且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遗传给任何孙辈——此为X染色体的去向不明,不可追踪性。也就是一个人的某一条X染色体,可能来自其祖母的外祖母的祖母的外祖母。所以X染色体不能作为血统的依据。
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老美研究出来的,也就是说是英文翻译过来的,第一张图叫人类y染色体变异地理分布图,也是老美画出来的。他们主要是通过研究y染色体分布来推测人类迁徙路径和各民族来源。你用google一搜就知道了。
大汉族血统浅析
此帖是我整理天涯国观天堂流放者所发〔谁是杂种——汉民族血统浅析〕帖子所得
在我华夏汉族经历了五胡乱华蒙满入侵之后,很多人认为如今的汉族只是一个文化民族,而少数日韩垃圾更是从血统上攻击我族为杂种。若不是科学发展证明此乃谬论,还真是不好反驳;我并不是唯血统论者,整理这些只不过不愿那些人再拿血统来攻击我们。
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决定人的一切性状的都是染色体,而染色体都是成对的(除了生殖细胞中的精子和卵子,它们都只有一半),人一共有23对。 有一个中国男人,他分别来自父母的染色体是(1,1'),(2,2')....(22,22’),第23对是我们关注的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对(y,x), 1来自精子,1’来自卵子,一旦结合变成这个男人,1和1'就共同决定了这个男人的某一性状,其他的染色体对也决定某些性状。 当这个男子产生精子的时候,他的染色体对分裂,23对变成23条,23条染色体中的大多数都不会与以前的完全一样。 就是说,这个男人的精子中来源于(1,1’)那对染色体对分裂的染色体,可能既不会是1,也不会是1',而是1'',因为分裂时(1,1’)内部会交换信息,分出来的染色体就含有1和1'的一部分,成为新的1''.通俗的说:从红豆和绿豆的混合物中随机拿取一半,得到的既不是红豆也不是绿豆。 (1,1’)如此,其他的染色体对分裂时也差不多,这就是人千变万化的原因。 但我们关注的(y,x)那一对分裂时,y,x却不会交换信息,也就是说, 要么情况一:这个男人的精子含有和他父亲给他的那一条一模一样的y染色体,也就是说这个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的是男孩,而且这个男孩身上有和父亲一模一样,也和祖父一模一样的y染色体。 要么情况二:这个男人的精子含有和他母亲给他的那一条一模一样的x染色体,也就是说这个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的是女孩,而且这个女孩含有和父亲身上一模一样的x染色体,这个x染色体来源于她祖母。但女孩与男孩不同的是,她出生后因为含有(x,x)染色体对,就像举例的(1,1')一样,生殖分裂时两个x染色体会交换信息,所以她的卵子中的x可能既不是来源于她父亲的x,也不是来源于她母亲的x.她的后代就永久丧失了她父亲的(y,x),以及她母亲的(x,x)中的任意完整一条。 上面就是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的原因,既然女孩的后代不能保存她父母的完整染色体,那男孩保存并能完整传下去(传给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的那条y染色体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的祖宗传统真是英明。 所以遗传研究对这条y染色体也就特别关照,因为它和人类产生的时候比几乎没有区别(依照前面的不交换信息理由,当然有变异突变的情况存在),研究它就是研究历史,研究父系祖宗。
------------作者:贾富贵46679
以下为整理的O记富宣转载
第一部分:以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研究看非洲起源论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图1)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人类刚出非洲,都带有M168的变异点,此后,M168又发展出三个支系,C—M130、D—YAP、F—M89,它们下又有不同的子类型。 F—M89是现代人中占压倒性的类型,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F—M89有很多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中国人(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 后者(P—M45)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部(R—M173子类型)、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R1a—M17子类型)、美洲印地安人(Q—P36子类型)等地区。其中,R—M173(包括M17),被认为是原始雅利安人的基因。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回过头来再说最早的一支。 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虽然我们的基因树上C—M130画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C—M130并不单一,他们类型众多。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类型还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注意:现在D—YAP类型(小黑人基因)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 满 族朝鲜人日本人都有大量小黑人的基因。 -----------下面是正文 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主要指汉族,外国人对中国的民族状态不太了解,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汉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过99%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西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金力李辉(复旦大学)等人的论文,汉族人迁徙模式,南迁图例 ----- 所有数据和图片都来自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的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我保证是正确引用的数据和图片,本人没有对其进行改动
我不是作者。作者另有其人。给一些喜欢讲汉族不是一个民族的人一点常识。同时反对大 汉 族 主 义。 --------- 曾广泛分布在东亚的棕色人种的消退 and 黄色人种的迁徙而来、取代、扩散过程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最准确的分析人群的起源的方法,比起沉迷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的传统民族学,显然要准确和真实的多,传统民族学过于幻淫了。 我这篇文章主要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黄色人种的扩散,以及棕色人种迁徙的部分路线 如果还对人类Y染色体单倍体常识和研究不太清楚,请先参考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u/4a8015f9010005rx 在人类的十八种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中,一般认为,C—M130和D—YAP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居民,代表了棕色人种的特征。他们曾经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 O—M175与N—M231代表了现在黄种人人群的普遍单倍体类型,他们比棕色人种到达东亚时间晚,但他们发展的更快,也更成功。 人类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是C—M130,他们沿着海岸线走,是人类的先行者,至少5万年前,他们就已经来到了东亚。此后,黄色人种也从中亚人群中(黄+白)分化出来,并迅速进入东南亚地区(路径可能是穿过印度地区)。 后期伴随着黄色人种的成功,由于高产作物的种植和先进工具的使用,黄色人种人口数量开始爆 炸。平原地区和温带地区,黄色人种迅速排除取代了棕色人种,由于过程时间特别短,两种人种甚至没发生融合,所以这些平原地区找不到棕色人种基因;而在高寒地区、高海拔高原山地、边缘海岛,由于气温低、氧气稀薄无法种植农作物或者大海阻隔无法到达,使得黄色人种无法在短时期内取代棕色人种,使得这个取代过程持续了几千甚至上万年,所以两个人种发生了交流,使得高寒地区(如蒙古地区)、高原山地(如西藏)、海岛(如日本),这些地区虽然最终黄色人种占据了优势,但棕色人种的成分却被大量保存了下来。 推测黄色人种和棕色人种扩散的路线(原作者:复旦大学李辉博士)
A图. 棕色人种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至少在5万年之前已经来到东南亚;黄色人种(此时黄+白人群还没有开始分化)则是大约五万年前的时候开始向东迁徙; B图. 大约4万年前,棕色人种已散布于东北亚到澳洲的广大地区,而黄色人种则进入了东南亚,路径最可能是中亚经过印度进入东南亚地区; C图. 大约3万年前,黄色人种在东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南方进一步扩张,而棕色人种可能有一部分已经来到美洲,注意:棕色人种此时没有停顿下来,他们也在扩散,但他们扩散的速度很慢,黄色人种扩散速度要快得多,后追过来的黄种人人群并把那些走的慢的部分吞没了; D图. 大约2年前,黄色人种扩散到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使该地区的棕色人种,除了高山和高寒地区、海岛地区外,都已经消失,北亚地区的棕色人种主体也被黄色人种大部分融合,成为黄种人; E图. 大约1万年前,黄种人进入美洲,并成为美洲的主宰(注释:印地安人的mtDNA类型和东亚地区比较接近,而Y染色体介于黄色与白色中间,其中M120类型为印地安人和东亚人独有。); F图. 在几千时间内,黄种人向中亚、北欧、印度洋和太平洋诸岛扩张,东亚最偏远地区(高山和海岛隔绝地区)的棕色人种也渐渐与黄种人融合,但印度洋上的安达曼群岛、马来群岛部分地区、澳大利亚还保存了棕色人种的基因。玻利尼西亚人都是黄棕混合的过渡类型,部分地区,黄色人种的成分略占优势,如汤加(82%是O—M175,比日本人还高),毛利人。另一支黄色人种则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了北欧和东欧,在乌拉尔语系和斯拉夫语族中广泛分布他们的Y染色体(N—M214)。
附二说明:O、N、C、D四种单倍体类型在现在黄色人种中的大致分布 今天,O—M17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人口超过15亿,传统黄色人种国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东亚黄色人种国家中出现频率都超过了50%,日本为55.2%,韩国为67%,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汉族人中超过80%!而且在汉族中O—M175类型中最多的是O3—M122,与周围其他民族并不相同,而与云南地区的许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与羌族和一部分藏族(M122下的M134子类型)最为接近。 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主要是俄罗斯、芬兰、匈牙利、爱沙尼亚、萨米等民族)、西伯利亚、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和汉族人中,在现在汉族人中,也存在N—M231和N—TAT。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类型还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D—YAP又被称为小矮黑人基因。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O记富宣转载
由以上科学论断足以证明汉族乃世界上血统最纯净的民族,得到这个结论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大家讨论一下。没有哪一个民族象我汉族一样尊敬和重视祖先。一年要好几次拜祭好几次,做了错事,首先会愧对祖先,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取得了成就也肯定告祭祖宗,光宗耀祖;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传统现代的年轻人继承得越来越少;而且各家都保有族谱,其详细和连续性令人惊讶,我姓彭,我家的族谱可以追溯到彭祖,而彭祖是黄帝的第八代孙。而且重要的是我族特别重视男丁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肯定是我汉族血统保持纯净的一个原因。
在我华夏汉族经历了五胡乱华蒙满入侵之后,很多人认为如今的汉族只是一个文化民族,而少数日韩垃圾更是从血统上攻击我族为杂种。若不是科学发展证明此乃谬论,还真是不好反驳;我并不是唯血统论者,整理这些只不过不愿那些人再拿血统来攻击我们。
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决定人的一切性状的都是染色体,而染色体都是成对的(除了生殖细胞中的精子和卵子,它们都只有一半),人一共有23对。 有一个中国男人,他分别来自父母的染色体是(1,1'),(2,2')....(22,22’),第23对是我们关注的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对(y,x), 1来自精子,1’来自卵子,一旦结合变成这个男人,1和1'就共同决定了这个男人的某一性状,其他的染色体对也决定某些性状。 当这个男子产生精子的时候,他的染色体对分裂,23对变成23条,23条染色体中的大多数都不会与以前的完全一样。 就是说,这个男人的精子中来源于(1,1’)那对染色体对分裂的染色体,可能既不会是1,也不会是1',而是1'',因为分裂时(1,1’)内部会交换信息,分出来的染色体就含有1和1'的一部分,成为新的1''.通俗的说:从红豆和绿豆的混合物中随机拿取一半,得到的既不是红豆也不是绿豆。 (1,1’)如此,其他的染色体对分裂时也差不多,这就是人千变万化的原因。 但我们关注的(y,x)那一对分裂时,y,x却不会交换信息,也就是说, 要么情况一:这个男人的精子含有和他父亲给他的那一条一模一样的y染色体,也就是说这个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的是男孩,而且这个男孩身上有和父亲一模一样,也和祖父一模一样的y染色体。 要么情况二:这个男人的精子含有和他母亲给他的那一条一模一样的x染色体,也就是说这个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的是女孩,而且这个女孩含有和父亲身上一模一样的x染色体,这个x染色体来源于她祖母。但女孩与男孩不同的是,她出生后因为含有(x,x)染色体对,就像举例的(1,1')一样,生殖分裂时两个x染色体会交换信息,所以她的卵子中的x可能既不是来源于她父亲的x,也不是来源于她母亲的x.她的后代就永久丧失了她父亲的(y,x),以及她母亲的(x,x)中的任意完整一条。 上面就是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的原因,既然女孩的后代不能保存她父母的完整染色体,那男孩保存并能完整传下去(传给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的那条y染色体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的祖宗传统真是英明。 所以遗传研究对这条y染色体也就特别关照,因为它和人类产生的时候比几乎没有区别(依照前面的不交换信息理由,当然有变异突变的情况存在),研究它就是研究历史,研究父系祖宗。
------------作者:贾富贵46679
以下为整理的O记富宣转载
第一部分:以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研究看非洲起源论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图1)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人类刚出非洲,都带有M168的变异点,此后,M168又发展出三个支系,C—M130、D—YAP、F—M89,它们下又有不同的子类型。 F—M89是现代人中占压倒性的类型,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F—M89有很多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中国人(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 后者(P—M45)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部(R—M173子类型)、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R1a—M17子类型)、美洲印地安人(Q—P36子类型)等地区。其中,R—M173(包括M17),被认为是原始雅利安人的基因。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回过头来再说最早的一支。 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虽然我们的基因树上C—M130画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C—M130并不单一,他们类型众多。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类型还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注意:现在D—YAP类型(小黑人基因)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 满 族朝鲜人日本人都有大量小黑人的基因。 -----------下面是正文 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主要指汉族,外国人对中国的民族状态不太了解,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汉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过99%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西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金力李辉(复旦大学)等人的论文,汉族人迁徙模式,南迁图例 ----- 所有数据和图片都来自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的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我保证是正确引用的数据和图片,本人没有对其进行改动
我不是作者。作者另有其人。给一些喜欢讲汉族不是一个民族的人一点常识。同时反对大 汉 族 主 义。 --------- 曾广泛分布在东亚的棕色人种的消退 and 黄色人种的迁徙而来、取代、扩散过程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最准确的分析人群的起源的方法,比起沉迷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的传统民族学,显然要准确和真实的多,传统民族学过于幻淫了。 我这篇文章主要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黄色人种的扩散,以及棕色人种迁徙的部分路线 如果还对人类Y染色体单倍体常识和研究不太清楚,请先参考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u/4a8015f9010005rx 在人类的十八种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中,一般认为,C—M130和D—YAP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居民,代表了棕色人种的特征。他们曾经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 O—M175与N—M231代表了现在黄种人人群的普遍单倍体类型,他们比棕色人种到达东亚时间晚,但他们发展的更快,也更成功。 人类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是C—M130,他们沿着海岸线走,是人类的先行者,至少5万年前,他们就已经来到了东亚。此后,黄色人种也从中亚人群中(黄+白)分化出来,并迅速进入东南亚地区(路径可能是穿过印度地区)。 后期伴随着黄色人种的成功,由于高产作物的种植和先进工具的使用,黄色人种人口数量开始爆 炸。平原地区和温带地区,黄色人种迅速排除取代了棕色人种,由于过程时间特别短,两种人种甚至没发生融合,所以这些平原地区找不到棕色人种基因;而在高寒地区、高海拔高原山地、边缘海岛,由于气温低、氧气稀薄无法种植农作物或者大海阻隔无法到达,使得黄色人种无法在短时期内取代棕色人种,使得这个取代过程持续了几千甚至上万年,所以两个人种发生了交流,使得高寒地区(如蒙古地区)、高原山地(如西藏)、海岛(如日本),这些地区虽然最终黄色人种占据了优势,但棕色人种的成分却被大量保存了下来。 推测黄色人种和棕色人种扩散的路线(原作者:复旦大学李辉博士)
A图. 棕色人种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至少在5万年之前已经来到东南亚;黄色人种(此时黄+白人群还没有开始分化)则是大约五万年前的时候开始向东迁徙; B图. 大约4万年前,棕色人种已散布于东北亚到澳洲的广大地区,而黄色人种则进入了东南亚,路径最可能是中亚经过印度进入东南亚地区; C图. 大约3万年前,黄色人种在东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南方进一步扩张,而棕色人种可能有一部分已经来到美洲,注意:棕色人种此时没有停顿下来,他们也在扩散,但他们扩散的速度很慢,黄色人种扩散速度要快得多,后追过来的黄种人人群并把那些走的慢的部分吞没了; D图. 大约2年前,黄色人种扩散到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使该地区的棕色人种,除了高山和高寒地区、海岛地区外,都已经消失,北亚地区的棕色人种主体也被黄色人种大部分融合,成为黄种人; E图. 大约1万年前,黄种人进入美洲,并成为美洲的主宰(注释:印地安人的mtDNA类型和东亚地区比较接近,而Y染色体介于黄色与白色中间,其中M120类型为印地安人和东亚人独有。); F图. 在几千时间内,黄种人向中亚、北欧、印度洋和太平洋诸岛扩张,东亚最偏远地区(高山和海岛隔绝地区)的棕色人种也渐渐与黄种人融合,但印度洋上的安达曼群岛、马来群岛部分地区、澳大利亚还保存了棕色人种的基因。玻利尼西亚人都是黄棕混合的过渡类型,部分地区,黄色人种的成分略占优势,如汤加(82%是O—M175,比日本人还高),毛利人。另一支黄色人种则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了北欧和东欧,在乌拉尔语系和斯拉夫语族中广泛分布他们的Y染色体(N—M214)。
附二说明:O、N、C、D四种单倍体类型在现在黄色人种中的大致分布 今天,O—M17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人口超过15亿,传统黄色人种国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东亚黄色人种国家中出现频率都超过了50%,日本为55.2%,韩国为67%,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汉族人中超过80%!而且在汉族中O—M175类型中最多的是O3—M122,与周围其他民族并不相同,而与云南地区的许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与羌族和一部分藏族(M122下的M134子类型)最为接近。 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主要是俄罗斯、芬兰、匈牙利、爱沙尼亚、萨米等民族)、西伯利亚、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和汉族人中,在现在汉族人中,也存在N—M231和N—TAT。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类型还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D—YAP又被称为小矮黑人基因。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O记富宣转载
由以上科学论断足以证明汉族乃世界上血统最纯净的民族,得到这个结论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大家讨论一下。没有哪一个民族象我汉族一样尊敬和重视祖先。一年要好几次拜祭好几次,做了错事,首先会愧对祖先,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取得了成就也肯定告祭祖宗,光宗耀祖;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传统现代的年轻人继承得越来越少;而且各家都保有族谱,其详细和连续性令人惊讶,我姓彭,我家的族谱可以追溯到彭祖,而彭祖是黄帝的第八代孙。而且重要的是我族特别重视男丁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肯定是我汉族血统保持纯净的一个原因。
Subscribe to:
Posts (Atom)